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23 00:00:00王亚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协同育人语文教学

[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任务,旨在把多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协同育人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找准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点,关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设置常态化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丰富跨学科学习的内涵,拓宽学生的学习边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跨学科学习;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4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首次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融合多学科功能,强化学科协同育人的价值。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虽然对跨学科学习非常重视,但是由于解读得不够,往往会出现不知道如何着手的问题,很难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价值。为了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质量,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基于教材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找准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点,并依据教材文本特点建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以更为常态、精简、自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找准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点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视域下,找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是高效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基础。结合语文课程特点,教师可以从语文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处、学生学习方法的相似处以及素养目标的相通处展开教学。

(一)聚焦学习内容相关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蕴含着科学、艺术、道德、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发现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相关处,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与教材的重难点展开教学。以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为例,课文中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以后为什么还是完好无损的?牛是怎么咀嚼、消化、吸收食物的?这些问题与学生能否读懂这篇童话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涉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对故事内容有大致了解以后,教师把牛胃的分布图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牛是反刍动物,会先咀嚼食物,将其送入瘤胃中进行发酵,再将部分食物逆呕至口腔进行反复咀嚼,彻底嚼碎后再次咽回瘤胃,直到食物完全消化,这是牛特有的消化方式。教师让学生借助这些科学知识来感受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找准多学科学习内容的相关处,可以使跨学科学习的方向更明确,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二)关注学习方法相似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关联,其学习方法也是相似的。教师于学习方法的相似处引领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可以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 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材中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几篇课文。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借助音乐来让学生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怀;教学《月光曲》时,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将这篇课文与学过的《伯牙鼓琴》一文进行对比,感受不同乐曲给人带来的不同体验;教学《京剧趣谈》时,教师让学生搜集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体会不同戏曲形式的艺术美。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特点,把语文学科与音乐、戏剧等其他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之美,凸显了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优势。

(三)审视素养目标相通处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活动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注重将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在各学科内容的相关处,充分发挥出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如五年级下册《金字塔》一课中编排了《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课文。其中,《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主要由文字、图示、数据、批注等多项内容组合而成,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而语文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了“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的要求。另外,课文中的批注主要是从读者视角进行批注的,关注的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历史学科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历史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从语文新课标和历史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来看,引导学生尊重事实、理性表达是这两门学科共同的素养目标。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两门学科的共同素养目标出发,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批注或者是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问题先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并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提取关键信息,再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可以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思辨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的素养目标对落实跨学科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促进学科协同育人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关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具有实践性,这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引领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让学生亲自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注重落实活动育人

实施跨学科学习的目的是在多学科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赞扬人物美好品质的文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也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找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点,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多么可贵,真正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

如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是一篇民间故事,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复述故事与绘制连环画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给每幅连环画配上合适的文字,再让学生结合连环画把故事讲一讲。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上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把语文和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学习感受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仅受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提升了美术素养及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关注学生具身体验

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场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犹如浮萍一样,缺乏根基。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创设与之契合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强化学生的具身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迎、追、游”这几个动词的意思,教师先让学生运用肢体分别做一做这几个动作;再让学生借助音乐和小动物的头饰演一演这个故事;最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成长过程。这一跨学科学习活动把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和表演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了对语文知识的具身体验,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互动性与生成性,提升了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育人效果。

(三)联结生活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学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下感知语文,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主动性。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跟着书本去旅行”的学习情境。首先,教师借助地图让学生知道威尼斯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尤其是课文中的小艇,教师采用镜头聚焦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小艇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小艇的,威尼斯的小艇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学习过程,运用到地理、信息科技、历史等学科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当学生能够从地理与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威尼斯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沉醉在威尼斯迷人的风光里。在这样的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感更强,他们会觉得学习就同生活中的旅行一样有意思,既对异域风光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又获得了一次独特的“旅行”体验。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最本真的生活状态,让学习自然发生。

三、注重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进行评价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视域下,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评促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设计多维评价目标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等,并依此设计多维的评价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为例,教师将语文与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基于学科内容特点,教师在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要从学生参与查找科学资料的积极性方面,以及语文与科学融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及语言发展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考察的不仅有学生当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丰富跨学科评价内容

在跨学科学习背景下,教师要变以往的单一型评价为复合型评价,助力学生思维水平、审美创造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发朋友圈”的作业情境,并给学生提供四张最能代表北京春节情景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出与图片相符的句子,并写在图片上,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图片上的情景描述出来。这样的评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参与作业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这样的评价就属于复合型评价,有助于学生习得方法技能、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三)凸显多元评价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应以激励与引导为主,凸显多元评价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教师评价、其他学科教师评价、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评价的方式,以丰富评价的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语文学科与历史、美术学科结合起来设计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国内外各种桥的图片资料,以及了解这些桥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州桥的设计,说说其为什么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大创举;最后,让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并说说自己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既引导学生回顾了历史,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完课文以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自己设计的桥进行交流与评价,通过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价和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评价的方式,评选出“最佳设计者”。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有过程、有评价、有激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真正把跨学科学习落到实处。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优化跨学科学习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内涵更丰富,让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静.育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特点、原则及策略[J].语文建设,2023(16):55-59.

[2] 蔡春龙.教材论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的溯源与确立[J].福建教育,2023(36):34-38.

[3] 张梦姣.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J].江西教育,2023(39):51-53.

[4] 吴佳琳.新课标下的小学低段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J].华夏教师,2023(29):66-68.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协同育人语文教学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中小学管理(2018年3期)2018-04-16 15:32:54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