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成长历程和专业发展路径是一条完整可循的职前、入职、职后成长历程和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路径。就职前自学阶段而言,要着眼“对口”,向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要的专业基础“看齐” ;立足“对标”,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养的核心素养看齐。就入职培训阶段而言,要通过集中培训让自己直面工作基本要求和必备素质 ;树立目标给自己制定成长或专业发展计划;适应考核让自己接受实习或试用期的“淬炼”。就在职提升阶段而言,要乐于学习,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输入能量 ;勤于研习,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激发灵感;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亮出“名片”。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成长历程;专业发展;路径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当前亟须适应一条完整可循的职前、入职、职后成长历程和一体化专业发展路径。
一、职前自学——“为由‘心生’多壮志”
小学数学教师比较理想的职前成长历程与其他教师基本一致,应该历经大学培养、自主定向、学科奠基三个阶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都会历经这三个比较理想的阶段。这就需要有志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岗位的教师在职前“为由心生多壮志”,完善自我成长经历和夯实小学数学专业基础。
(一)“对口”——向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要的专业基础“看齐”
在这一阶段,“对口”性学习完全是面向就业的自主性学习。除了国家免费师范生之外,其他院校的毕业生要想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也需要按照学校招聘岗位的考试科目进行自主“对口性”学习。众所周知,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但是,并非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教师岗位需求状况、大学生就业自主选择取向等因素,都会造成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情况的出现。现实中有些院校缺乏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或缺乏直接关联性的知识,有些院校为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轻视或忽略了师范类专业。这些情况的存在,致使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学到小学数学教学专业知识。如果职前不进行“对口”性学习,那么,就难以“对口”就业。尽管在小学数学教师岗位需求量大或为了让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些非师范类院校或非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按照岗位就业要求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弥补了其专业知识的薄弱。为此,对于有志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在职前进行“对口”性学习,向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需要的专业基础看齐,不仅能达到“对口”就业的目的,而且能够促成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对于就业结果与大学培养方向不一致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也应该进行“对口”性学习,“恶补”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大学课程。这样,就能完善自我成长经历和夯实专业基础。当然,并不是说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不存在完善自我的成长经历和夯实专业基础的过程。除了明确设置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院校之外,一些师范类院校属于大类招生,除了“对口”数学专业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全不齐或具有很大随意性的情况。所以,对于进入大学时属于数学教育大类招生的毕业生,完善自我成长经历和夯实小学数学专业基础,就能有效弥补大学课程设置不足的局限性,以厚实的专业基础支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需要。
(二)“对标”——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养的核心素养看齐
有志于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才能在职前夯实小学数学专业基础?除了大学所学相关专业课程之外,只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岗位,无论毕业于哪个层次的大学,都要按照教育部对院校设置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对标自学未修的相关课程,以夯实小学数学专业基础。另外还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习内容,对标深研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目前国内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借鉴了国际上的研究,在知识、技能、情感维度上是基本一致的。要培养小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师需要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包括浓浓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耐心与细心;需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乃至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小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通识性知识;需要有高超的小学教学专业能力,包括教学与育人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师德、数学素养、跨学科整合能力、信息素养、发现甄别应用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围绕这些方面“对标”学习,就能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养的核心素养“看齐”,为自身从业之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入职培训——“直挂云帆济沧海”
入职阶段,促成教师成长的主导者主要有人社和教育主管部门,还有作为驱动者的学校。在这一阶段,主导者和驱动者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通过入职集中培训,引导教师结合工作岗位树立成长目标,在见习期或试用期对教师加强考核。作为适应者和参训者,教师在入职之前或入职之后就要积极主动接受和适应有关部门或学校所组织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培养考核。这样两相结合,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指导教师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为丰富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奠定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发挥作用。
(一)集中培训——直面工作基本要求和必备素质
教师一般都会在人社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进行集中培训。尽管这种短期集中培训大多兼顾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以师德师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或通识教育等为内容,但是,这些培训内容都直面教师在职业或工作岗位上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质。这对于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和快速成长,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树立目标——制定成长或专业发展计划
从个人层面而言,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就能确定专业发展计划,就可紧盯目标,“直挂云帆济沧海”。例如一周进入角色,一个月熟悉常规教学,两个月按要求完成新教师汇报课,半年站稳讲台,一年上道,两年出师,三年成熟,五年成长为青年教学能手,八年成长为县级骨干教师,等等。如此规划,并按计划逐步落实阶段性目标,不仅能鼓足信心和干劲,而且能长远发展眼光、宽广发展胸怀、开阔发展思维。这对于入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就等于竖起了前行的指引灯塔。
(三)适应考核——接受实习或试用期的“淬炼”
应届毕业生考上教师编制后,一般情况下有一年的见习期。如果是非初次就业人员考上教师编制,一般是3个月或者6个月的试用期。在见习期或试用期工作期间,学校要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包括在担任学科教师的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配备老教师一对一指导、规定周听课次数、教案一课时一审签、一周授公开课一节、作业批改一周一审核,等等。这样,在见习期或试用期为新入职教师“上发条”“加紧箍咒”,就能把新教师“淬炼成钢”,从而在见习期或试用期考核合格后顺利转正定级。这样,尽管让教师一入职就“爬坡” ,但当“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峰”之后,下坡时,新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教育教学的轻松快乐、得心应手。所以,不要觉得一入职就对新教师“上发条”“加紧箍咒”的培养方式强度大,其实,这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言,作用不仅显著,影响也很深远。
三、在职提升——“异日图将好景”
在职提升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的关键历程,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在这一历程中,新教师快速成长,中年教师奋勇当先,老教师心智满怀,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提升自我,拾级而上,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谱写辉煌的篇章。
(一)乐于学习——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输入能量
从教育名家成功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都喜欢学习,喜欢汲取百家之长,交融铸就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钱守望、华应龙、吴正宪、张齐华等小学数学教师一步步成为大家、名家,无不如此。华应龙老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始终重视自主学习,由大专到本科再到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以学促改,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她在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创新出学生喜欢的“爱与美的旋律”的数学课堂。她曾对自己说:“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第一次教数学时,她就利用整个暑假,做完了小学数学12册的例题、考虑题,还根据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制作了一张小学数学知识网状图。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她阅读了大量的数学书籍,搜集古代数学名题、趣题。如此在学习中提升,她也一步步发展为北京市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做教师就是这样,“学”始终是“进”的基础、“创”的灵魂,没有博采众长哪有独具一格!而自主学习,更是促成自身发展的强大能量。所以,胸怀目标,以“学”促“进”,以“学”促“创”,才能促成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勤于研习——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激发灵感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蓝本”,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依托,勤于研习首先需要从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落实好,取得良好效果,不研习课标和教材难以做到。只有深入研习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才佳。其次,勤于研习还指要经常性地走进他人的课堂,包括同学科教师的课堂、不同层次的示范课堂或优质课堂,以同课异构的思维对照别人的教法审视自己的教法,思考在借鉴他人成功之处的同时如何发挥自身的长处,让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法运用上溢光流彩。最后,勤于研习还指通过培训、参观学习、交流研讨、工作坊研修等方式来多层次、多方面研习。从课程的解读到教材的运用,从知识网络的构建到能力层级的提升,从课堂教学理念到课堂模式构建,从课堂教学方法到学生高效学习,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到学科知识的整合等,研习不断,则历久弥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就是这样在教学研习中做强做大的。
(三)长于交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亮出“名片”
上好小学数学课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教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中去,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其中成功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此成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需要与别人交流教学经验。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多写一些论文,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亮出“名片”,让不仅对自己是一种能力和水平上的证明、成长和发展成果上的推广,更是对他人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帮助。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历程始于有志,立于“锻造”,成于提升。由职前自学阶段的“为由‘心生’多壮志”,到入职培训阶段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再到在职提升阶段的“异日图将好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成长与进行,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礼秀.基于工作坊研修的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6).
[2]代宇星.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J].时代人物, 2021(1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