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名人班”情境型班集体建设

2024-07-31 00:00:00曹晓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德育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投射效应,给每一个学生设一个名人“学友”,学生和名人形成文化传承、思想碰撞、智慧生发的学习场、德育圈。通过创建“名人班”、设计“名人墙”、开讲“名人谈”、开启“名人游”、分享“名人堂”、编写“名人传”、评选“名人榜”、重择“名人友”系列活动,了解名人生平、品读名人故事、赏析名人作品、感悟名人修养,形成时时处处都是德育资源、德育情境、德育良机。从而通过主题学习,习惯养成;榜样引领,自我教育;文化感召,全人发展,通过人际情境探索、项目情境运用、课程情境架构,构建起以文化立根、以素养铸魂的情境型特色班集体。

[关键词]古代名人;现代学友;情境型;班级建设;德育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善于继承才能敢于创新。在“名人班”的情境型班集体建设中,以人为本,以人为镜,以美育德,坚定儿童立场,利用投射效应作为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主要策略和重点路径;利用儿童的模仿性、向美力,将古代名人引入儿童生活,以古代名人的德性修养悄然浸润童稚的生命个体,情境德育实践得以落地生根。

一、建设背景

“名人班”不是每个学生个性鲜明的特长生班级,而是人人拥有古代名人“学友”,以文化立根、以素养铸魂的情境型特色班集体。在与古代名人的交流、交往中,打通壁垒,联通古今,创生跨越时空的情境。以班级中有57名学生为例,每一个孩子都有至少一个名人“学友”,57名学生就和57个名人形成了文化传承、思想碰撞、智慧生发的学习场、德育圈。了解名人生平、品读名人故事、赏析名人作品、感悟名人修养,时时处处都是德育资源、德育情境、德育良机。

首先,重启文脉之思。“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这是余秋雨先生深沉的呐喊。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生命拔节的力量,精神茁壮的素养潜藏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新时代少年应该接近他们,接受他们的洗礼与濡染。

其次,敬重文化之路。当代儿童虽然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碎片化、散点式的文化教育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有许多工作亟待努力。儿童生命成长之路就是文化传承之路,文化敬重之路,文化丰盈之路。点亮文化追寻的心灯,与文化名人为友的生命历程,可以给学生站在自己的高地上的可能。

最后,夯实文化之根。在多彩的生命世界里,儿童学习、交往的空间主要集中于家庭、学校,很少接触社会或更宽领域。在相对狭窄的交际时空中,现实交往是主流,浅层交往是常态。利用儿童向上、向善、向美的特质,精心设计在古代找个名人“学友”活动,搭建多元交往平台,夯实班级文化之根,从而生长学生的文化情愫,提升学生的文化、德行修养。

二、建设过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中藏着为学的智慧,发人深省。实践证明,领悟古代名人“学友”的精神、思想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基。精神的浸润、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沉淀与投射是每个个体生命的幸运,更是班级正能量的文化归宿与方向。以主题活动、项目学习为抓手,教师尝试开展情境型班集体的建设实践(见图1)。

(一)创建“名人班”

作为班主任,首先需要反复研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与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在9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班级中有着鲜明个性、独立精神、特殊印记的名人名片装进了“文化名人箱”,带进了教室。儿童与期待已久的名人朋友结缘。颤抖的小手,通红的脸庞,蹦跳的身影……学生们相信了这份机缘,名片上似曾相识的名字扑腾着他们稚嫩的心房,“名人班”就会初见雏形。初见名人,心潮澎湃;牵手朋友,激动满怀。这些场景都是自然而生的德育情境,向善、向美、求真的种子藏进了儿童的心灵深处。

(二)设计“名人墙”

初识名人,激动之余,部分学生立即开始了与名人的“交往”。《论语》装进了学生小M的书包,《道德经》摊开在学生小L的课桌上……于是,在班级文化布置的动员会上,班长的“制作名人海报文化墙”的提议得到了一致响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几天以后,名人文化墙装扮一新,赏心悦目。文化墙,成了“完美教室”的完美之作。一张张海报,一位位名人,抬头凝视时,名人之美在特定的情境中被感受、被吸纳、被传递,润泽童年。

(三)开讲“名人谈”

晨读、课间、午休,有时甚至课上,总有人喜欢逗留于文化墙前,欣赏名人海报,偶尔还有三三两两交流的风景。“名人推介会”应运而生,名人深度阅读与交往不经意间开始了。每天晨读时间5分钟的“名人谈”正式开讲,明亮的早晨在“名人谈”的晨曦里分外美好。为了台上5分钟,台下的资料搜集、整理、优化、操练,既是自觉的主题化学习,更是自主的情境德育。

(四)开启“名人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学课程日益彰显教育生机的当下,在家长的全力支持下,大多数孩子选择飒爽的秋风里或冬日的暖阳下,跟着父母去研学,真实地踩在名人曾经呼吸的土地上,文化微澜洗涤着童稚的心灵,丰盈着他们的文化生命。名人在哪里?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欣然前往,满载而归。当目光、脚步触及古人朋友的故居、肖像时,“我吹过你吹过的风”的情境纯净着孩子们向上求美的心灵。

(五)分享“名人堂”

在与名人相遇——相识——相知的历程中,学生们已经吸收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再启“名人谈”——“为我的名人朋友点赞”主题演讲会的倡议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一场线上“名人堂”的分享会热闹非凡。在名人文化共享大餐中,学生们对名人“学友”有了全新的价值判断与文化审读。

(六)编写“名人传”

揣着名人名片,读着名人名字,讲着名人故事,品着名人文字,踏着名人土地,听着名人分享,学生们对名人“学友”的深度学习在一本本装帧精美、内容翔实的“名人传”的文稿里继续着传奇与感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对名人朋友传记的编撰虽显粗糙,但绝对真诚,主动建构、积极创作所产生的德育效果不言而喻。

(七)评选“名人榜”

学生对名人的研究一直在延续。儿童节那天,“评选名人榜”主题活动如约而至,学生们激动地手捧珍藏已久的名人朋友名片和各项自主学习的资料,按照时间顺序,串联成一条醒目的中国文化的脉络。学生们根据已有的文化、知识的储备,依据自己的喜好、判断,围绕“谁给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较大?”的粗线条评价标准,对照评价细则,重新排定了全新的文化名人顺序。结果并不重要,但对文化名人的敬仰之情、对文化的敬重之感在不断升华。学生的选择可能失之偏颇,但这些掷地有声的名字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神圣的烙印。

(八)重择“名人友”

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始新的交友之旅,学生们兴奋不已,又一轮自主研究而生发的“名人谈”“名人游”“名人堂”“名人传”的精彩又将继续,学生们的“学友圈”在不断扩大,名人“学友”的投射效应在不断地放大。

一个个生动、高感、智慧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拓展着情境德育路径,优化着情境德育策略,创建着情境型班集体的集体人格。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发掘着名人的教育元素,破译着名人的文化密码,创生着真实的德育情境,学生们自发、自觉地学习,自律、自主的德育真实可靠地发生着。投射效应拓展着情境德育的路径,学生们在与古代名人“学友”的交往中,逐步达成“名人班”的联通塑造。

三、建设价值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是对文化的定义。沿着漫长、曲折的中国文化脉络,一个个挺拔的灵魂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晰且坚定。

儿童在寻找名人“学友”、发现名人“学友”、欣赏名人“学友”的情境中找到自我、确立自我、展现自我。他们汲取古代名人身上的成长因子,朝向心仪的名人“学友”不断地挑战自我、更新自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正是这样的投射效应实现着班级文化的架构,正是这样的连锁塑造诠释着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价值所在。

(一)主题学习,习惯养成

“名人谈”的开讲,“名人堂”的分享,“名人友”的选择,儿童通过主题活动、项目学习、多元评价,充分打开自我,听进不同的声音,找到相互砥砺、切磋的名人“学友”,以友铺仁,以行养习。名人材料的搜集、阅读、筛选、整理,学生们按部就班,乐此不疲。那种“誓为悦己者生”的主题学习推动着良好的阅读、学习乃至生活习惯的养成。在生动、多元的主题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德行修养均得到了提升。

(二)榜样引领,自我教育

潘光旦在《大学一解》中说,“学校犹如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生总有犯错的时刻,直接说教的效果显然不如人意。利用名人“学友”与学生的“从游关系”,发挥“学友”的投射效应,在榜样的引领中,儿童的德行会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很多时候,犯错、消极的学生在名人墙前驻足片刻,注目名人“学友”3分钟,自省自悟,悔恨之意就会油然而生,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凸显效应。原来调皮、懒散的孩子渐渐少了,教室里的书香少年慢慢多了;原先喧闹的课间不见了,有序的课堂里孩子们专注了许多。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情境型班集体的建设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文化感召,全人发展

教育的目的指向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需要坚实的文化基础、积极的社会担当、适切的自主发展。在名人“学友”的文化感召下,在名人“学友”的精神濡染里,在名人“学友”的投射效应中,一间教室的教育要义可以是无限。

文化名人“学友”这团温热之“火”投射进学生们跃动的心房内,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了可靠、适切的路径,一个个阳光可爱的生命正拔节成长。“以美育德”是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指向和路径。给儿童美的引领,给儿童文化的感召,情境德育就有了支点与抓手。与美相遇,以美育德,展示着教育智慧:拓展教育新视野,打开教育新视界,形成教育大格局。

四、经验镜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会出现“全人”理念的缺失、自主意识的退位、心灵体验的匮乏等问题。有些班级的班风、学风仅仅是写在苍白的墙壁上,挂在单调的展板上,口号式的文字与学生的实际行为和发展要求不契合、不匹配,形同虚设。鉴于此,情境型班集体建设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情境德育研究的创新举措。

(一)人际情境探索

根据情境教育的特点,情境德育要为儿童拓宽成长的空间,顺应儿童天性而育之。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心智特征出发,利用投射效应,依托活动育人,儿童被名人“学友”投射、浸润、影响,一种良好的人际情境,给每位学生自主、自觉地选定文化标杆、精神领袖。“亲、助、和”的人际情境是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基础。儿童在自主认识名人,了解优秀文化的情境场,感受名人文化的伟大力量,汲取名人文化的核心精髓,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项目情境运用

情境德育主张优化儿童的成长空间。新时代儿童将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优化成长空间显得更为迫切,尤为重要。要让德育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引导道德教育成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名人班”的建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更是情境型班集体建设项目化推进的路径。通过自主的项目学习,在无形亦有心的德育情境中,孩子们由找名人、识名人逐步产生做名人的行为自觉,有时甚至能看到部分学生在模仿、追寻中成就着更好的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投射、从古至今的情境连锁,正塑造着文明、民主、积极、健康的班风、学风。

(三)课程情境架构

一个名人“学友”就是一门微课程,一群名人“学友”就是一组课程,中国文脉贯穿着一套文化、德育课程系。与名人“学友”在一起的德育实践以道德情感导引道德行为,逐步拓展为“我与名人”的德育课程的开发与架构,成为情境型班集体建设、情境德育的重要主张。名人文化苑、名人字画展、名人故事赛、名人风采绘,名人影片赏析,名人游学采风等实践活动课程正实现着新时代校园“小名人”的连锁塑造,奋进、创新的班级、学校文化不断充实中。未来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坚守与创新。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提出:“儿童既是课程的学习者和课程资源,同时,儿童也应成为课程的开发主体和创造者。”古代名人“学友”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伙伴,给班级文化、情境型班集体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给学校文化、情境德育建设提供了新的元素。

让闪耀在中华文化星空的古代名人关照儿童生命的成长历程,实为教育创新之举。潜隐课程的开发与构建,为学科教育、情境德育、班级建设、课程开发、学校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带来“新鲜的空气”,为新时代核心素养的班级表达、学校表达、新时代德育创新奉献些许“悦耳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黄芳.班集体建设中儿童自律的思考[J].中小学班主任.2022(15).

[2]郭敏.促进儿童德性自主生长——情境型班集体建设的路径选择[J].江苏教育.2023(04).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8:41:08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浅谈职业学校班级管理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8:32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20:18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