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过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系统,拓宽地理知识面,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地理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环境意识。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过程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高中地理过程教学需要把握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概念和特征、建立地理过程与地理要素的联系、学习和应用地理过程的分析方法、探究地理过程的实例和案例、强调地理过程的综合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等认知要点,并提出拓展教材内容、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应用技术辅助教学、开展跨学科教学等提高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过程;教学优化
一、高中地理过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地理过程内涵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过程可以定义为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系统中发生的动态、连续的现象和活动。它涉及地球的各种自然力量、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地理过程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两个方面。自然地理过程是指地球上自然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现象和活动。它包括地球的构造和变动、气候与气象、水文循环、岩石循环、生物圈等各种自然系统和过程。人文地理过程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和活动。它包括人口迁移与定居、城市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业化、交通与通信、经济活动、文化传播等各种人类社会系统和过程。
(二)地理过程教学的特点
通过研究和理解地理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系统,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形成机制,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地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动态性
地理过程是动态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系统不断演变和调整,地理过程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
2.连续性
地理过程是连续的,它们在空间上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在地球不同区域之间和不同尺度上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地理格局和地理现象。
3.相互作用性
地理过程体现了各种要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等的交流和转换来驱动地理系统的演变。
4.多尺度性
地理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地理过程既在全球范围上发生,又在地区、局部和微观尺度上表现出具体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二、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过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地理意识,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不同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通过学习地理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地理思维,形成从地理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拓宽学生地理知识面
地理过程教学涵盖了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通过学习不同的地理过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地理知识。他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动、气候与气象、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人口自然变化与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业化等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地理过程教学注重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地理问题的多因素和多要素性质,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地理过程教学涉及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过程,可以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后果,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他们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地理学科的支持和参与。
(五)培养学生地理研究和实践能力
地理过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地理研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地理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和了解地理过程的实际情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学习者。
因此,高中地理过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系统,拓宽地理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地理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环境意识。同时,它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参与社会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地理过程教学过程理论基础:空间认知理论
很多相关研究显示,基于地图的空间认知理论采用信息处理观点,学生利用地图来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涉及概念包括空间认知、心象地图、认知制图、地图制作与使用的空间认知模型。心象地图是对地图感知后留存在头脑中的地图映像,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心象地图建立和积累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连接新旧知识,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认知特点不同,所形成的心像地图也不一样。基于地图空间认知的地理过程教学包括视觉直观过程、视觉思维过程、视觉联想过程。此外,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地理过程相关的心像地图,一方面能够制作出满足地理环境认知要求的地图,另一方面还能模拟基于地图的空间认知过程,通过计算机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辅助完成地理过程的空间认知。 地理过程教学注重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借助于地图来理解不同地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与联想,分析地理问题的多因素和多要素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在进行地理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用图展示、用图分析、用图联想,教会学生提取重要地理过程信息,锻炼学生探究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的认知要点:以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为例
(一)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需要明确地理过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他们要学会理解地理过程的动态性、连续性、相互作用性以及多尺度性,认识到地理过程是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在此阶段,学生需要理解城市化作为人文地理过程的概念和特征,应该了解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建立地理过程与地理要素的联系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地理过程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应该能够分析地理过程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理要素的作用,理解地理过程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需要分析城市化过程中涉及的地理要素,如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应该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球的影响,如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
(三)学习和应用地理过程的分析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分析地理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他们应该了解常用的地理过程分析方法,如比较分析、关联分析、模型构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的地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城市化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的差异。学生要学会收集城市化相关的数据,如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变化、空气质量指标等,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
(四)探究地理过程的实例和案例
学生应该通过具体的地理过程实例和案例,加深对地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实际问题和现象,分析地理过程的成因和影响,从而掌握地理过程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意义。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化案例,如中国的某个城市,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挑战。学生可以分析城市化导致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对居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五)强调地理过程的综合性和综合运用能力
地理过程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该能够将不同地理过程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学生应该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考虑地理过程对地球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地理过程知识,如人口迁移与定居、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可以考虑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推行可持续城市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措施等。
(六)实践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地理过程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实证研究。学生可以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实验研究,以验证地理过程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例如参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区域,收集当地的环境数据和居民观点。他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形成科学的研究结论。
五、提高高中地理过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拓展教材内容
地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现实问题。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地理过程和实践。例如,引入最新的气候变化数据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全球变暖对地理过程的影响。通过引入新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理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研究和分析真实的地理案例,深入理解地理过程和其影响因素。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或水资源管理等,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问题导向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调查,了解地理过程的多个方面。合作学习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让学生共同研究和探索地理过程。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地理过程的研究和实践。
(三)加强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参与地理过程的观察、数据收集和实证研究。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实验室实验、模拟活动和实地考察。通过进行实践,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地理过程的观察、测量和数据收集,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地理过程,例如参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区域,调查生态系统退化的地区等。通过观察和实地调查,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理过程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关系。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四)应用技术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等技术工具,支撑地理过程教学。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数据获取和案例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工具,可以增强地理过程教学的效果。学生可以使用GIS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制作地图和图表,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过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和案例研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实时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加深对地理过程的认识。
(五)强化跨学科教学
地理过程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与生物学、化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探究,探讨地理过程与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的关系。地理过程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与生物学、化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探究,探讨地理过程与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的关系。跨学科教学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合作来实现,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过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能力,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也是提高地理过程教学的关键,为教师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昱希.厦门市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张通江.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智力,2023(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