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界已经普遍意识到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语文学习不再是仅仅注重语法和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倾向于学生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本文在新课标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以写作教学中的水为例,通过抓住本质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扩大认知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联想与想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另辟蹊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等途径,尝试探索出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思维能力;新课标;写作教学
思维在语言、审美和文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首先,思维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语言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它还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例如,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语言结构和言语论证,发散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扩展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外延,形象思维则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感官表达和比喻手法等。此外,思维对审美的形成和感知也有深远影响。审美不仅限于艺术作品,还涉及到文学、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美学。而创新性思维则能够推动艺术和文化的演进,促进新的审美标准和风格的诞生。最后,思维模式和文化密切相关,文化背景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比如,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估不同文化传统和观念的价值和影响,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
总体而言,思维对语言、审美和文化的重要性体现为其能够促进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审美标准和文化创新,以及促进文化理解和交流。它们共同塑造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多样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当中构建思维教学的崭新路径?如何在新时代教育的迫切要求下实现思维的教育价值?笔者将以写作教学中的水为例,探究语文教育中多元化思维培养的新路径。
一、抓住本质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学大辞典》对逻辑思维的概念界定是:“逻辑思维亦称‘概念思维’‘抽象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可见,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基础,更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中流砥柱。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正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本、表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训练可以融入写作教学中,才证实了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接下来,本文将以写作教学中的“水”为例,探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方式。
教师要细致观察,要对水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观察,全面、客观地了解其特点。同时,姿态各异的水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如水滴的突出特点是形体微小、绵弱无力,容易干涸;但它能凝聚微小之力,以少聚多,以小成大,有多大的储量,就有多大的恒心。此外,水的动静、清浊、利弊、固态、气态等也能彰显水的不同特点。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问以致思,通过对水本质的发问,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在水多与水少的利害关系中,在水动与水静诱发的人生哲思中,在水进与水退的生存智慧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理清文本结构、分析语言逻辑、推理作者意图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从而其阅读理解能力便会得到攀升。在写作方面,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论述框架、合理的论据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思路严谨。可见,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水本质的发掘,其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也会诱发多元化思维能力的联动发展。
二、扩大认知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在创新、艺术、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等领域中尤为重要,它帮助个体不断挑战现有的框架和思维定式,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工作中,培养和促进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和未知的情境时能够更具应对能力和创新性。接下来将以写作教学中的水为例,探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路径。
人们想到各种不同形态的水是没有顺序的,教师梳理出一条能助力思考循序渐进,符合逻辑规律,不断扩大认知空间,让该空间井然有序、有迹可循的思考路径。如:水滴、溪流、江河、大海;雨水、泉水、瀑布、冰雪;汗水、泪水、苦水……扩大认知空间时要渐次延展,或循序渐进,渐行渐远;或不断开拓,层层深入;或拾级而上,步步登高。延展广度,拓宽深度,方能让认知空间有序扩大,不断推进。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水内涵、形态与象征意义的多维度思考,不断拓展思维的路径与边界,以此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随着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释文本,从而产生创造性表达和想象。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非常规的解决方案和观点,提升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同时,发散思维也能在写作中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构思新颖的观点和论证,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趣,这对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进行联想、想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感知和构建具体形象或图像来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局限于视觉形象,还包括其他感官的参与,如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形象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利用内在或外部的感觉体验,来加深对问题、概念或情境的理解和表达。形象思维能力在教育、艺术、设计、创新等领域中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个体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复杂的概念和情境,还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为个体在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创新提供了基础。接下来将以写作教学中的水为例,探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路径。
在抓住水的特点,了解其本质和规律外,还要向深而行,积极进行联想和想象,向深度拓展,挖掘思想意义,以此保证联想等思维活动目标明晰,方向精准。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清方向可以避免信马由缰,南辕北辙。继续以水为例,进行思考。
(一)水量小大之思
1.从“水滴”中感悟哲理
水滴石穿——恒久的坚持,可以创造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奇迹。
一滴水融入大海中才能保持生命力——一个人融入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无数水滴的凝聚才汇成茫茫大海——一个人融入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2.从“溪流”中感悟哲理
水往低处流——人要往高处走。
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一去不返,人们要珍惜时间。(孔子观水时也生发出同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溪流总是一往无前——向梦想进发,需驰而不息;因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从“江河”中感悟哲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想到——一代更比一代强。
小风起微澜,大风起狂澜,风可推波助澜——推陈出新、善借外力。
江河奔腾呼啸——奔腾进取才是生命的壮美。
4.从“大海”中感悟哲理
大海广阔无边——人要有宽广的胸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以民为本,相信并依靠群众。
大海再大,海水再多,也有牵制它的力量,潮汐是受到月球牵引——平衡的智慧
5.从“瀑布”中感悟哲理
人从高处跌下,必然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落下,则会神采飞扬。——人有所短,谁有所长。
落差越大,瀑布越壮美。——打击越大,越能激发生命的潜能,焕发生命的动力,成就生命的壮美。
(二)动静、清浊、利弊之思
1.从水的动静角度感悟哲理
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
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波澜不起——处变不惊。
2.从清浊角度感悟哲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要宽容待人。
3.从利弊角度感悟哲理
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源,保护环境。
水多了出问题,水少了也出问题,没有水更成问题。——凡事要有度。
治水要善疏——治人要善导。
(三)其它角度之思
饮水思源——人不能忘本。
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水涨船高——善借外力,善用方法。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姿态各异的水的形象中获得对水的直观感受,进而通过思维的递进,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以此探寻水世界的奥秘。随着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能够通过文字构建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增强阅读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同时,在理解文学作品时,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象,理解作者的视角和意图。与此同时,在写作中,形象思维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丰富的细节和情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此外,形象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对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四、另辟蹊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面对问题、挑战或机遇时,能够以新颖、独特和富有创意的方式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不仅限于单一的创造性表达,更包括了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多种可能性的开放态度。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在商业和科技创新中至关重要,也在教育、社会政策制定以及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培养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其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并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接下来将以写作教学中的水为例,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路径。
“水”带给名家的独特感受和创新思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想象成银河从天的最高层倾泻而下,是李白浪漫风情的体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一统天下的胸怀展露于字里行间……诗人们用水传情、以水寄情,将个人的经历、体验、感受、心境汇成浓重的情思融注于诗句中,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优势,对水的解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此成就别样的精彩。
水能寄托情思,也能启悟人生。《孔子家语》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见大水必观焉”?孔子的回答是“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孔子格物致知,从水中悟出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思想内涵。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水为母题,由水即情、由水即理,通过对水的多维度思考,不断拓宽自身的思维边界与想象空间,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随着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够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在阅读理解中,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超越表面理解,发现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意图,从而提升文学作品的解读深度。在写作方面,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构思独特和新颖的观点,使文章更具创意和独特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外,创新性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评估和比较不同的文学观点和风格,从而提升文学审美和分析能力。
五、结论
培养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技能,更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现实和未来挑战时的关键优势。通过语文教育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培养,个体能够获得多方面的益处。首先,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其次,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推动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个体。其次,形象思维帮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字中描述的场景、情感和细节。读者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将文字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和感官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最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了个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快速调整和应对挑战。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育应当重视和强化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中展现无限潜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 社,2018:4.
[2]彭漪涟,马钦荣主编.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76.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