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音乐学科多元化评价探索

2024-07-31 00:00:00贡惠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小学音乐新课标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用激励性、客观性、反思性的评价语言。要基于课程需求,采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差异评价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要聚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选择撰写观察记录、问卷调查、让学生展示项目作品等创新评价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多元化评价;小学音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实施多元化评价,进而形成高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信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评价语言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评价策略的多元化。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学情特点,参考课程需求设计教学评价方案,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指向认知特点,优化多元化的评价语言

(一)激励性,调动心理内驱

新课标提出,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采用提问、交流等方法,和学生沟通,给他们鼓励,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教师要优化评价语言,更好地起到鼓励、激发和指正的作用。要指向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激励性、客观性、反思性等多种评价语言,展开多元化点评。激励性语言指的是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赏识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心理内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演唱《小白菜》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看看其演唱的是否符合歌曲的意境,并加以激励。如有一名学生在演唱时故意使用哭腔,想要展现主人公凄苦的内心世界,这表示该学生已经明白这首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教师可以先表扬他,然后再引导其思考还有哪些方式也能展现情感。“你的声音非常凄美,很符合这首作品。不过,能否让表情和动作也丰富起来,配合声音,这样能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该学生得到激励,并激发了深入探究的欲望。

激励性语言能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想法和信息,让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客观性,描述艺术表现

客观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理性地描述其艺术表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指明后续努力的方向。这种评价语言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信息量较大,能让学生快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唱得幸福落满坡》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字多音、切分音的唱法,能用连贯、跳跃的方式演唱歌曲,初步了解北方民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学重点观察学生的表现,采用客观性评价加以引导。如,有一名学生无法唱好切分音,教师可以指出:“你能否在乐谱中找到切分音所在的位置,并说出切分音的特点是什么?在演唱时,要如何控制好弱拍和强拍,处理好切分音,体现出乐句的流畅性?”这段评价先引导学生回顾乐理知识,然后引导其思考如何将乐理知识融入演唱实践中。又如,有一名学生无法体现出连贯、跳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客观描述其表现,加以评价:“我听你的演唱,感觉并没有听到‘跳跃’感。如果无法唱出这种感觉,则很难展现出艺术形象的欢悦之情,体现出‘幸福’的主题。”这样便直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问题。

客观性评价应该具有即时性、生成性、针对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堂生成资源,在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问题。

(三)反思性,引导自我建构

反思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后,不直接提出改进建议,而是用反问的方法引发该学生思考,让其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评价语言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迁移运用各种音乐知识。

一名学生在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时,声音过于阴柔,在唱腔上也没有体现出豫剧的特点。教师在观察到这种情况后,可以提出反思性评价:“你是否了解花木兰的形象呢?她的性格是怎样的,做了哪些事情,要如何才能演绎出该形象的特点呢?你对豫剧有多少了解呢?如何才能在演唱中体现出豫剧的特色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建构,一方面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体会花木兰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精神,感受其不亚于男子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搜索资料了解什么是豫剧,思考演唱豫剧和演唱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在整合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再来演唱,表现效果便会更好。

反思性评价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自主找到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学生能逐步养成自问自答的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二、基于课程需求,丰富多元化评价的形式

(一)绝对评价,听辨旋律节奏

《标准》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要促使学生“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要让学生“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考查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绝对评价指的是将评价对象和对象外的一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达到标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各种音乐要素、表现形式,考验他们听辩旋律节奏的能力。

在展开绝对评价时,教师要分析该音乐作品中包含哪些重要的音乐知识,并设定初级、中级、高级等绝对评价的标准,然后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并展开评价。如《脚铃舞曲》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脚铃“一三拍”的节奏特点,听辨相同旋律中主奏乐器的变化,尝试用脚铃演奏不同节奏的音乐片段。教师要结合重点设计三重标准。初级标准为演奏《脚铃舞曲》中的片段,让学生展现“一三拍”的节奏。中级标准是在初级标准的基础上,让学生倾听脚铃、二胡等不同乐器演奏的旋律,判断主奏乐器到底是什么。高级标准是用脚铃演绎一段旋律,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节奏。

绝对评价直观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是否切实掌握了各种音乐知识。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建构和迁移。

(二)相对评价,提升审美情趣

相对评价指的是在被评论的对象中设定一个基准,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基准,然后将群体中各个对象和基准对象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每名成员的相对优势。该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在整体中的位置,能看到该学生有什么独特之处。教师在考查审美赏析等具有主观性的项目时,可以选择该评价方法。

在欣赏《蓝色多瑙河》后,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展开审美赏析,说说对该作品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在赏析时,都选择从旋律的角度入手,分析该作品旋律悠扬,能让人联想到唯美的自然风光。教师可以将这种观点作为基准,分析每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有的学生审美赏析能力较弱,他们只能说出作品很好听,但是无法说出具体好听在哪里。对这些学生,可以启发他们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还原多瑙河美景,体验美景中人的内心是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赏析水平较强,尝试了解了圆舞曲的特点,并对比了《蓝色多瑙河》和其他圆舞曲的异同。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借鉴模仿这种赏析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的学生审美感悟不同,所以教师可以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观点,看看大多数人的审美角度是什么,找到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引导,或找出审美能力更强的学生,让学生借鉴模仿。

(三)差异评价,涵养生命态度

差异评价指的是将被评价者自身作为基准,看看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该学生的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教师可以围绕挖掘音乐主题、探究音乐文化设计循序渐进的评价,看看该学生是否能在原有水平上,挖掘作品内涵,涵养生命态度。

围绕《鸟儿多美丽》一文,教师可以围绕“读谱、表演、感悟”三个环节设计差异评价,逐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在“读谱”环节,主要考验该学生是否掌握了各种音乐知识,能否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节奏感,能否对该作品进行简单的曲式分析。在“表演”环节,要评价该学生能否用舞蹈、歌唱、演奏等方式展现鸟儿蓬勃的生命力。在“感悟”环节,考查学生是否从作品中获得了启迪,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态度。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这首作品让我觉得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员,要和鸟儿和谐相处,不要伤害鸟儿。”该学生的感悟比较深刻,教师可以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差异评价能看到学生的进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其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一)观察记录,感知形象意蕴

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采用考试的形式展开,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观察记录、问卷调查、评价项目作品等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这样能在不知不觉中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记录指的是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加以评价。这样有助于评价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看到他们是否能感知艺术形象的意蕴。

在指导学生赏析《春之圆舞曲》时,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记录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考查学生是否能深入感知形象意蕴。一是观察学生欣赏该作品时的表现,看看他们的情感是否投入,能否伴随音乐旋律律动起来。二是记录学生互动交流的信息,看看他们能否在脑海中再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否说出自己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仿佛看到很多花仙子随风舞蹈,给人很美好的感觉。”教师可以记录下该学生的描述。三是观察学生的表现,看看他们能否通过舞蹈、歌唱等方式再现《春之圆舞曲》之美。如果看到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让其他同学借鉴模仿。

通过观察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的能力,能够在评价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知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问卷调查,理解文化内涵

问卷调查指的是教师围绕音乐教学的关键知识点设置一些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了解他们能否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学生学习了《江南好》《忆江南》《杨柳青》等江南民谣后,教师可以围绕“江南丝竹”设计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在问卷中可以提出知识类的问题。如,“江南丝竹在旋律上具有什么特点?”“江南丝竹一般用什么乐器演奏?”此外,还要提出问题,看看学生是否能尊重文化多样性。如,“江南丝竹和东北民谣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类作品,请说明原因。”最后还可以提问,看看学生是否了解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是否会影响当地民族音乐的风格?”“在当代要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民族音乐?”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如何。教师后续可以设计一些文化探究类的活动,让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能力弱的学生展开研究,促使他们都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文化探究的收获。这样能考查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信。

(三)项目作品,鼓励创意实践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自主性探究项目,让学生合作参与,并评价他们完成项目作品的情况。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激发他们的自主创造能力。

在教授《丰收歌》《喜洋洋》《打麦号子》时,教师可以设计项目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请欣赏和‘丰收’有关的音乐作品,总结分析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小组合作,创编《丰收舞》。”在评价项目作品时,教师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考查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一是评价呈现形式是否有创意。如果学生只是用演唱这一单一的形式呈现,则说明他们的创造力不强。反之,如果他们能融合舞蹈、演奏、歌唱等多种形式,则说明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强。二是评价作品主题是否新颖,内容是否丰富。如果学生只是呈现丰收时人们的欢乐之情,则显得创意不足。如果能加入一些其他内容,如展现收获粮食时遇到暴雨,农民一起抢收粮食,成功后欢庆收获。这样内容更丰富,且能体现农民合作、拼搏的精神,主题会更新颖。

在构思项目作品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他们可以相互合作,激发灵感,将独特的想法转化成艺术成果。教师评价项目作品,可以看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坚持“以评促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捕捉、欣赏、尊重学生有创意的、独特的表现,并予以鼓励。”这样能引导学生获得更深刻的音乐体验,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并合理结合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方法,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崇文.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2).

[2]沈序明.小学音乐多元化评价思路[J].新课程导学,2020(8).

[3]劳建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J].北方音乐,2016(1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多元化评价小学音乐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幼儿园美术教育多元评价现状和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20:17:54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37:03
教学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研究与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7:49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