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 朱艳
摘 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方法论,从微观层面的六法(也称六结合路径或六主线),即制度主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系统育人相结合、常规路径与方式创新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德育规律相结合、横向融合与纵向衔接相结合,以课程思政为理念,融合体育课程群的特质展开论述。本文对教学路径进行研究使微观层面的六法环环相扣、互联互通、彼此互促、形成完整的闭环设计,从而使论述更具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举措落地实施。同时在六法的运行中,实施多项教学举措,从学生必备能力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定,从教学目标的拟定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从教学模式的设置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因材施教的活用等,无不专注细节,回归本质,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并为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改革的研究赋能。
关键词:六法;体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6-0072-04
中国在开启了新时代的同时,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体育课程以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运动负荷的可控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性等特点,具有特殊的育人效果。
1 教学现状与分析
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实施,成果丰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体育课程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首先,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重视不够,认为体育只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忽视了体育课程潜在的思政教育功能。其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进行体育思政教学中,没有形成体育思政育人体系,有的侧重宏观引领,有的注重微观探索。致使一些学校在体育课程中缺乏思政教育的合理组织和引导,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缺乏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培养。
虽然,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始意识到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变现状。例如,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和能力;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任务,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能够思考和讨论社会和伦理问题;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等。但总的来说,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学校、教师等多主体联动、协同发力提升课程质量和育人效果。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使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有意义的引导。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提出六法的践行路径并配以多项教学举措,全面系统地论述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2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1 制度主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既要依托相关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又要兼具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首先,通过制定相关的教学规范、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来规范和引导体育思政教学的实施。在体育课程中,制度主导可以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规范,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搭配适合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制度主导的表现。其次,向学生浸润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文化内涵、提升思想境界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道德意识和公民责任感[1]。制度主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意味着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既要有明确的教学规范和标准,同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做好设计。通过制度主导,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价值引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所以,制度主导与价值引领的相结合,可以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2.2 专业教学与系统育人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3],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教学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它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培养。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成为理解体育规则、掌握基本技能、具备竞技水平的体育人才。然而,仅仅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足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系统育人则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完善学生三观,提升综合能力,通过运动锻炼和比赛实践,磨炼意志,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专业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竞技水平,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通过系统育人,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专业教学和系统育人两者相结合,才能使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更加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提升体育思政的育人效果。
2.3 常规路径与方式创新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既要遵循传统的教学路径和方式,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以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常规路径是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体育教师讲授动作要领、学生模仿、教师纠正等环节。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和系统性,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常规路径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成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任务。创新方式则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动,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包括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如同样是多媒体教学,运用PPT教授体育史略显刻板,进行思政教育相对中规中矩,课堂趣味性与育人效果泛泛。若应用Prezi论述体育史的事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形式新颖、润物细无声,效果截然不同。再如教授蛙泳要领的“收、翻、蹬、夹”四个动作,演示动作缺乏连续的视觉效果,若应用3D动画这种创新形式加以展示,会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再插入孙杨、叶诗文、罗雪娟等游泳名将勇夺金牌的事迹,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常规路径与方式创新相结合,意味着在保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灵活运用创新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相结合的做法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二者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目标,通过常规路径的稳定性和方式创新的活力,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
2.4 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理论,通过理论指导来加强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实践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参与实际体育运动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实际运用能力。理论探究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从而提炼出适合实践的理论模型和教学原则。理论探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成长。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践活动可以为理论提供实证支持,理论探究则可以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总结,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如在定向越野的课程中,可在重走“长征路—湘江段”、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地进行,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熏陶,进而达到育人的效果。总之,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理论,通过理论指导深化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相结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
2.5 课程设计与德育规律相结合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和德育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工作,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课程设计要与德育规律相结合,强调教育价值和德育目标的体现。德育规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也应当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将环境、活动、任务等元素纳入课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在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社会意义、价值导向和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 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体育活动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和道德行为。
2.5.2 教学内容与德育价值相结合
课程设计要将德育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纳入其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学习相关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念。
2.5.3 教学方法与德育效果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多元化,针对培养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启发引导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思考道德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2.5.4 评价方式与德育标准相结合
评价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也注重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总之,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和德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核心,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目标的实现。
2.6 横向融合与纵向衔接相结合
通过内容横向融合和结构纵向衔接,从两个维度构建并衡量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体系。课程融入和课程统整是横向融合的内容。在课程融入方面,将新的课程理念和“五位一体”课程目标融入体育课程中,将“以体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感人”理念融入体育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浸润学生心田[4]。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教材和资源,如经典体育名著、运动场的经典事迹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教材和资源,培养他们对运动健康、公平竞争、团队精神等的认识。在课程统整方面,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将其统合为整体,以运动项目的功能为依据重新对运动项目归类,使体育课程内容成为更有意义的整体[4]。例如球类运动项目,蕴含的技战术可以与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等相融合,使学生在技战术的训练中浸润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基础。纵向衔接的课程结构是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5],进而形成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中充分利用体育社团、第二课堂、假期实践等环节进行思政教育。同时在学校各个年级的体育课程中,逐渐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使育体与育心互促发展。例如,大学一年级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大学二年级则加入文化认同、社会热点等与体育相关的讨论。通过横向融合与纵向衔接相结合的方式,既强化了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又使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形成互补互助的关系,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3 总结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浸润着体育学课程群的各个学科,本文从微观层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六结合路径,进而为达到全学科、全领域育人的目的服务。其中,制度主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以规范的制度引导师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不仅学会技能,更学会理性思考和尊重他人。专业教学与系统育人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的课程设计,实现专业的育人目标,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品质,深化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常规路径与方式创新相结合,路径设计上融入区域文化,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并结合实际情况,多利用实践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以体育教学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为体育理论的探索赋能,体育理论反哺教学实践,最终实现实践与理论互促发展。课程设计与德育规律相结合,通过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和相关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体育课程更好地体现德育规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韧顽强的良好精神风貌,对凝聚班级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构建和谐班级氛围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横向融合与纵向衔接相结合,通过多学科、多岗位、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融合各方面的优势,搭建教学平台,促进横向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联动,同时利用和创设条件,将此与课程设计纵向相关的因素与环节加以衔接融合,保证学科的连贯性、教育的发展性与知识的衔接性。总之,六结合路径从体育学课程群的特质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育人功能、拓展育人空间。强化各环节彼此互学互鉴、共同提升,互促共进彼此互惠,既强化了顶层设计又夯实了体育思政育人的学科基础。使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与教学举措互为补充、教学相长;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完美融合,使“育体”在“育德”的“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育德”在“育体”的“阳光下运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5.
〔2〕章翔.“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基础与践行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01):118-123.
〔3〕王伯余,黄永梅,吴燕丽.本科院校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模块设置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20,30(04):125-128.
〔4〕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04):7-13.
〔5〕海维芳,刘阳,葛菁.大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牡丹江市普通高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2,2(04):7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