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模式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研究

2024-07-13 09:18夏林周可随小莉冷自永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夏林 周可 随小莉 冷自永

摘 要: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效果是当前应用型高校的普遍话题。通过分析校企协同模式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探究校企协同模式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改革的路径。通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协同模式下创新创业基础资源、探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体系、实施三级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探究了“四原则、四资源、两方向、三阶段”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创新创业体系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要求,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改革,近年来,各大高校以校企协同模式为基础,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回顾已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这些成果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五类。

(一)“政、校、企”三方联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之间的联动机制,构建三方联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的合力。2015年张华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角度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策略[1]。2020年洪柳华从政、校、企三方建立创新创业平台的角度提出了校地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模式下的发展策略[2] 。2021年赵明锴基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角度和创新创业服务的定位,构建了政校企协同的新模式[3] 。2022年董毓良等人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方面构建了“政社校”协同机制,促进了教育和指导服务质量的提高[4]。2023年杜晓晗等人提出了激发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力的举措,从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5]。

(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协同合作,在关注培养质量的同时,重视企业创业实践和企业资源利用,达到校企共同成长的目标。2015年徐蓓围绕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6];2016年陈露媛等人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知识积累、人才培养等角度探究高校“创联体”模式下的校企协同创新体系[7]。2020年许梦溪等人以南京大学为例,研究了综合性大学校企协同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改革策略[8];同年,李水根等人建立了一种新的校企协同体系,通过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导师队伍建设、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等方式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9]。2022年吕朝伟提出了为企业招聘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并构建了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体系[10]。

(三)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培养中的生产与教学,构建生产与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培养体系。2020年刘明等人通过评论产教融合提出提升校企合作下的创新创业改革效果的多条策略[11]。2021年吴晓义从目标、路径、策略等角度探究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校、政、企的合作,寻找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的新策略[12]。2022年刘里琳围绕全面促进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3]。2023年蒋璐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引领教学效果和构建产教多维体验平台等方式,研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策略[14]。2023年李吉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立制度、设机构、明路径、建队伍、优环境等方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15]。

(四)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培养体系

围绕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探究两者融合的机制和方法,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2022年汪桥等人基于经管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度激励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改革的建议[16]。同年,周可等人考虑将社团创新创业活动内容与课程相结合,构建线下创新创业的选修课程,以此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17]。2023年王智腾等人从内涵、评价和模式等角度研究了新文科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出了其与第一课堂的融合路径[18]。同年,孙一平等人围绕“DDPAR”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研究,并从课程教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机制、保障体系与教学成果四个层面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评价指标[19]。同年,李珊珊通过将建筑课程与具有素质性、通识性、基础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并以此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20]。

(五)应用案例分析与对比

围绕高校创新创业应用案例,开展分析与对比研究。2020年任少伟等人总结了150所全国典型高校的创新创业的经验,并从思维、产学研、学科交叉、服务体系、评价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新的策略[21]。2021年贾蓬以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从多个维度对比了中德在创新创业上的差异,并就在工程教育发展中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提出了相关的建议[22]。2022年刘燚等人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议通过“补短板”“强过程”“增成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3]。2023年张丽琼等人通过CiteSpace软件开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24]。同年,安敏等人基于中西部高校创新创业基础的分析,认为创业课程是对教育教学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实践活动、经费支持、组织模式、人才引进[25]。

这些理论的研究为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提供了非常好的路径,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基于当前多数“双非”普通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资源薄弱、师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成体系等问题,既要考虑在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基础性资源建设,也要考虑在学院层面的落地实施。本研究从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协同模式下创新创业基础资源,探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体系,实施三级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出发,构建“四原则、四资源、两方向、三阶段”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体系。

二、校企协同模式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校企协同可带动应用型大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高校的项目注重对当前所授课程知识的实践,而企业的项目注重对行业类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导致了在学校锻炼的项目实操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起到的效果并不突出。然而,在校企协同模式下,应用型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合作的企业深度地联合在一起,更好地将企业的项目应用于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中去,也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将科研理论应用于创业的实践中去。

(二)校企协同有利于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校老师都是研究型老师,有多年企业资历的较少,从而导致了在育人与育才层面传授的多是理论知识,对于企业相关的实操层面的较少。然而,在校企协同模式下,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去企业一线学习,从而更好地依据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修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委派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担任实践教学的老师,形成对师资的有效辅助。

(三)校企协同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在竞赛层面的指导,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实施,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创意点确实多,但落地实施比较困难,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无法开展行业系统的调研、资源整合、落地指导;二是缺乏资金支撑与企业扶持。然而,在校企协同模式下,对于比较好的创意,深度合作的公司可以对学生进行投资,同时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与实操指导将学生的创意点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三、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

当前多数的应用型院校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课程为主,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建设较少。部分学校虽然根据学生的培养需求建设了一些,但是在课程体系上依然存在课程设置脱离专业教育、主观思考学生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大学四年的阶段发展规律。

(二)创新创业基础资源依然较少

当前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的基础资源建设层面做得依然不够,一是由于部分高校自身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对基础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较少;二是部分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资源上自身条件和经验的不足,导致无从下手。

(三)未与企业共建适合应用型院校的协同创新创业体系

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未建设创新创业体系或者建设的力度、形式、规模、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单纯从学校出发,未考虑与企业共建,形成对应用型院校的互补,没有利用应用型院校操作灵活的特点,从多个层面去建立合作体系。

四、应用型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工作改革策略

围绕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目标,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基础资源的搭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创业体系的共建、二级学院构建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一)坚持四个原则,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坚持四个实施原则,构建校企协同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1. 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保持其层次性、融合性、实践性、广泛性,同时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去考虑如何将两者融合。

2. 坚持反向思维的原则

基于产业与行业的能力标准,反向思维构建人才培养的能力矩阵,以企业的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为抓手,系统梳理能力单元的教学内容,逆向设置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

3. 坚持将专业素养向创新素养转换的原则

开通课程置换途径,经过合理评估后,将部分传统的课程置换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在置换的过程中注重将课程与能力由原来的专业素养提升向双创素养方面置换,可以考虑以项目化教育教学的方式实施。

4. 坚持递进式实施原则

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类,理论课程按照常规课程的授课规律,考虑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序地按照年级实施。实践课程融入企业的协同因素,将企业实际的项目引入课程中去,并基于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础性”“专业性”“系统性”“职业性”的递进原则分层分阶段实施。

(二)围绕四个资源,搭建校企协同模式下创新创业基础资源

在校企协同模式下,应用型高校应结合企业的优势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构建并优化学校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资源。

1. 补充师资资源

高校的老师多数缺乏企业经历,因此,需要依托企业资源,基于应用型高校的定位聘请资深的企业工程师来校担任部分课程的任教和项目指导。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学院师资由驻校企业工程师和学院自有老师组成,驻校工程师承担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自有教师负责基础教学,两者之间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和促进。

2. 优化课程资源

应用型高校应该结合校企深度合作企业的优势,优化传统的课程,开发更多的实践类课程,联合企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等等。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大三年级开展的方向课为例,方向课主要围绕本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后所从事岗位的方向设置,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单元和考核任务,并与科大讯飞股份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任教。同时每年暑期通过对行业内不同企业走访调研,并与工程师、人力资源访谈等方式持续更替课程的方向、内容、要求等。

3. 搭建平台资源

好的平台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因此,联合企业共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变得尤为重要。这样的平台势必需要实现两项基础功能,一是可以提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资源,二是可以实现与企业的互动与交流。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工程应用中心平台为例,是一个提供创意创新土壤、播撒创意创新种子、孕育并展示创意创新成果的实践平台。同时有大量行业类的企业入驻中心,将企业的相关项目带入中心,与大学生开展交流,用于支持学生创业活动。

4. 建设实验室资源

学生科研项目由孵化到创业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在基于市场调研的背景下产生创意,中间阶段进入实验室进行孵化,最后阶段开展实际运营。其中,实验室孵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联合企业做好实验室资源建设变得格外重要。实验室建设应该围绕行业或技术领域来设置,同时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围绕不同的项目内容和要求,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建有嵌入式、移动互联开发、APP创意、计算机视觉创新、网络信息安全、AILab等特色实验室等,支持各类学生科研项目的孵化,并在不同应用领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贯穿两个方向,探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体系

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体系需要结合企业的优势,形成对应用型高校的互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分别建立合作体系。一是建立纵向帮扶体系,包括 “以老带新” 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双向导师”创新创业辅导机制等;二是横向合作体系,包括“一统多参”创新创业合作机制、“多位一体”创新创业共享机制等。

1. 纵向帮扶体系

(1)“以老带新”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即依靠高年级学生(部分来自合作企业中本校的实习生与就业生,以及创业成功的学生)去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学长学姐通过自己对创新创业的亲身学习与实践向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帮助低年级学生及时解决困惑,形成帮扶。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APP创意俱乐部,每年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有组织性和传承性地开展各类“以老带新”创新创业帮扶活动,搭建新老创业学生的交流平台,促使“以老带新”创新创业帮扶机制的形成。同时推荐低年级有创业想法的学子加入高年级学子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中去,通过跟随实际的项目研发与实践,提升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双向导师”创新创业辅导机制。即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组成双向导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辅导。两类老师依据各自领域的特长具有不同的辅导定位。高校老师主要围绕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开展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企业指导老师围绕学生的创业实践开展相关指导,通过企业的项目实践、行业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好项目孵化落地,同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学院结合大学生四年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有方法、有过程地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向指导工作。首先,学校指导老师利用大一、大二年级的理论学习阶段,一方面通过系列课程做好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做好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入校授课的企业工程师利用学生大三阶段的专业方向课,围绕实际的项目孵化开展创业项目的辅导。最后,深度合作的企业指导老师利用学生大四学年在公司6个月的企业实习阶段,围绕实际的项目做好创业的实践指导。

2. 横向合作体系

(1)“一统多参”创新创业合作机制。即高校设置统一的创新创业机构,统筹全校的资源与各专业的优势,联合多家企业合作参与,形成创新创业合作共赢的局面。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在全校设置了双创中心,统筹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各二级学院设置了双创分中心,统筹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学校与学院形成了一个整体,优势互补。一方面双创中心邀请了行业内几十家企业入驻,形成了多家合作单位参与的情况。同时每年学校分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在全校选拔有潜力的大学生创意项目入驻双创中心孵化。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团队与企业团队开展交流与团建活动,同时邀请市青年企业家开展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搭建了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

(2)“多位一体”创业项目共享机制。即学校在支持学生孵化创业项目的同时,一方面鼓励学生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社会调研活动,帮助创业项目更好地完成行业差异性分析和市场竞争调研。另一方面与政府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联合开展实践合作,为创业项目的落地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此形成多方支持的“多位一体”创业项目共享机制。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智慧大棚项目”为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联合,通过调研—孵化—落地三个阶段在社会中开展项目实践,积累了广泛的行业基础和市场调研,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六安市金寨县相关单位开展公益性助农合作,为项目的未来落地获得了更多的区域支持。

(四)涵盖三个阶段,实施二级学院三级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

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二级学院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至关重要。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学院与企业协同构建了金字塔三创培养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培养—创业产业孵化”三个阶段,同时以社团、实验室、平台为载体,构建分阶段、分目标的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具体实施图如图1。

1. 创意创新教育

以帮助大学生产生和落实创意为目的,开展大学生创意创新教育。该层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以两个社团(计算机协会、APP创意俱乐部)为载体,首先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比赛、专利、创意沙龙、讲座等途径产生创意,然后对创意的合理性、可落地性等开展相关的分析和调研,将创意落实为创意项目,并组建创意项目团队,为后期的项目孵化做好铺垫。

2. 创新创业培养

以帮助大学生做好创意项目孵化为目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该层主要面向大三年级学生,以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两个平台(科大讯飞AIUI开放平台、智慧社会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和三个实验室(学科竞赛、APP创意、计算机视觉)为载体,通过项目孵化,将创意项目转化为成熟项目,并通过项目评价等方式选拔有潜力的项目作为种子培育,提高项目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3. 创业产业孵化

以帮助大学生对创业项目开展实际市场运营为目的,开展创业产业孵化。该层主要面向大四年级,以深度合作的企业为载体,通过合作的企业选派创业企业家1人和学校创业指导老师1人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由项目到公司成立并运营的过程,从而向学校创业学院输送有潜力的小微初创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孵化。

参考文献:

[1] 张华.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15(4):144-146.

[2] 洪柳华.校地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模式下的发展策略[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5):125-128.

[3] 赵明锴.政校企协同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南农业,2021,590(30):4-6.

[4] 董毓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与实践——以辽宁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22,406(10):75-80.

[5] 杜晓晗.创新创业教育“校、企、政”协作育人的路径探究——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87-91.

[6] 徐蓓.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5(9):20-22

[7] 陈露媛、佟枫、杨花、杨旭东、林橙.高校“创联体”模式下大学生协同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72-74.

[8] 许梦溪,李灿,朱一方等.校企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南京大学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0,33(3):75-80.

[9] 李水根,谢翔宇,刘洪宇等.“三合一”校企协同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20,25(5):119-124.

[10] 吕朝伟.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123-125.

[11] 刘明、臧泽威、单宝来.提升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策略研究——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中职教育创新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20(23):258.

[12] 吴晓义.目标、路径、策略: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9-32.

[13] 刘里琳.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72-74.

[14] 蒋璐.产教融合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J].产业创新研究,2023,105(4):184-186.

[15] 李吉庆.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生成路径[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1):30-34.

[16] 汪桥,刘兴宇,张丽惠.经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6):105-109.

[17] 周可,夏林,戴平.教辅双轨模式下学生社团活动转变为课程的思考[J].科技风,2022,493(17):29-31.

[18] 王智腾,郝文婷.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模式和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1):102-110.

[19] 孙一平,李文月,彭梁峰.基于“DDPAR”模式的泛在环境下H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成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120-125.

[20] 李珊珊.创新创业教育与建筑课程的有效结合[J].建筑结构,2023,53(5):157.

[21] 任少伟,陈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及发展策略——基于1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案例文本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4):126-133.

[22] 贾蓬.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创业理念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2021(5):26-28.

[23] 刘燚,李莹.基于CIPP模型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6):100-107.

[24] 张丽琼,何婷婷,江激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1):132-136.

[25] 安敏,宋孟斐,方雪等.中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77-81.

基金项目:安徽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SQKT202208005);2022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科研专项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风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实践”(22sqyrzx003);2022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财务会计学》为例”(2022jyxm693);2019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辅双轨、载体支撑的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指导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9jyxm0894);2023年安徽省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项目(YQYB2023089)

作者简介:夏林(1992- ),男,安徽巢湖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分析、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等;周可(1992- ),女,安徽宁国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财务管理等;随小莉(1989- ),女,安徽阜阳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等;冷自永(1990- ),男,安徽淮北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机械设计、学生工作等。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