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2016-11-24 07:55陈砚梅廖彬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对措施发展趋势

陈砚梅 廖彬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各高校不可忽视的内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更是值得高校关注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梳理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高校应对措施,旨在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发生知识化、信息化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地区各级政府推出一系列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更是有工商注册绿色通道、创业证、创业贷款、税收减免等诸多层面的优惠措施。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逐年攀升,创业作为就业的手段之一在大学中初具规模,已成为推动高校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创新是指推翻已有的思维模式,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创业者对已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由于过去历史的局限性,创新创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创新创业频发的重点人群,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汇聚了社会各界的众多目光,究其根本在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1.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优劣势

大学生创业具备独特的优势。首先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好,精力充沛。其次拥有较强专业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并善于运用新鲜事物。但同时大学生创业也存在经验有限、实践能力偏低、经济基础薄弱和行业认知不清等弱点。

2.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问题

经长期实践以来,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目标宏伟不接地气导致无法落地;团队各成员目标不一致分道扬镳;盲目扩张抢占市场而服务下降等等,这些归根结底是因为思维方式的错误,反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是不够系统化、全面化的体现。帮助大学生走出创业思维误区,提升创业能力,需要高校认清大学生创业现状及未来趋势,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

大学生创新创业在高校中的发展趋势有鲜明特点,具体表现为:1)对创业的兴趣增加。经调查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表示对创业兴趣浓厚,想要自主创业的意愿明显增强,同时各高校的创业项目成指数型激增。2)创业项目类型多元化。近一两年前在校大学生创业还是主要以传统服务类为主。放眼现在,未来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将越来越多地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等手段,实现互联网类、智能生活类、节能环保类、新兴科技类等多种类型并存的景象。3)团队成员选择理性化。由身边最熟悉的同学、亲属转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优势、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他们拥有着坚定的信念,共同的目标,清晰的定位,明确的分工,这更利于创业项目的发展。4)创业视野开放化。由于创业机遇的整体增加,高校大学生不再局限于校内的资源,创业视野开放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政策,获得免费使用场地,税收减免,积极与投资机构接洽,知识产权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等等。

四、高校应对培养措施

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思维方式、理念、内容、形式和机制要实现创新发展,掌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体系和整体实施方案。

1)创业指导中心等专门的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坚强有力的顶层制度保障。保证全校参与,齐抓共管,从组织框架和岗位职责上明确责任划分,奠定创业教育根基。2)有针对性的为不同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和创业实践者提供创业训练类及创业体验类课程。感受企业运作模式,参与创业项目管理,增强实战能力。3)知识技术不断革新,仅靠课堂上的教授远不能覆盖创业大学生所需资讯。启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授之于渔,触类旁通,更能提升教育的范围和效果。4)举办系列化、实战化的创业训练活动。从点子激发、创业模拟、创业沙盘演练、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中提升创业能力。5)建立创业类社团组织,营造校园创业氛围,打造互帮互助创业环境,为创业学生提供展示沟通平台。6)建立创业导师数据库,引进校外创业导师和投融资机构,实时关注创业项目进程,保证指导策略的落实到位。依托已有社会机构和企业资源,充实师资力量,关联合作企业和创业学生,实现产教研融合。积极社会创新创业平台,参观考察校外创业服务机构。利用立体化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线上咨询服务指导大本营,解决创业途中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怡,等.不同大学生群体创造力的发展水平比较研究——基于对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的调查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2).

[2]杨晓波,等.第二课堂学分制对校园文化的培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3]花慧,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4]张远.最难就业季的“罗生门”[J].企业观察家,2013(07).

[5]辛彗,郭黎岩.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6).

作者简介:陈砚梅(1990-),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北京城市学院,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廖 彬(1967-),女,黑龙江人,本科,北京城市学院,主要从事就业职业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到“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发展—北京城市学院示范性创业中心和优秀创业团队建设”项目的资助。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应对措施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