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可
【摘 要】 学科作业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之一。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从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倾听与表达能力、梳理与探究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作业质量,发挥作业完整育人功能。
【关键词】 第一学段 评价 成长型 作业设计
作业评价是否准确、全面,与作业设计的优劣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作业设计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设计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发挥了作业的育人功能。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笔者认为,作业设计要做到“六要”:要加强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要重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本校教育特色,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规划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成长型作业的设计。
识字写字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对识字与写字明确了学段目标与内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写话)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多认少写”。同时,语文课标也对第一学段识字数量明确规定: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所在学校对于识字作业具体设计如下:
1.形式多样的识字作业。阅读是最佳识字手段之一,虽然教师不能留书面家庭作业,但是可以布置课堂、课后阅读类任务让学生识字,如看书、看报、游玩、观赏、看电视等。识字作业设计可以与这些生活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从中学会识字。
2.提供资源的识字作业。学校校报《习园之声》开设了《字说字画》栏目,为低年级学生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识字、写字小天地。刊登在校报上的文章,都是从学生平时作业中选取的,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展示欲望。由此可见,利用好身边的识字资源,能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写生字的愿望。
3.自我展示的识字作业。教师可以设计和布置创新作业,如根据当天所学字词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对字形进行记忆、想象,可以通过图画、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如何呈现创新成果,教师不必硬性规定。这不仅能让学生识得生字,也能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关于写字,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姿势,随时提醒,把学生的写字姿势也纳入到评分标准中去。
4.创新写字作业设计。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做法是:(1)组织学生观看写字视频,关注学生书写的坐姿及握笔姿势,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醒。(2)组织实用性写字练习。安排学生给家人写识字单,写出门备忘提示、购物清单、缴费提示纸条等,提高写字生活实用性表达。(3)抄录有关守纪、交通安全的教育标语,譬如“集队静快齐,排队不拥挤”“绿灯行,红灯停,上下楼梯靠右行”等,落实安全教育要求。(4)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写字展览活动,让学生对平时的写字作品进行整理、筛选,参与书写优秀作品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对写好字的认识,教育学生努力去做一个能写好中国字的中国人。
1.听读互促。采用多种听读方式,教师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听家长读书,听伙伴读书。同时,学生自己也要读给伙伴听,读给父母听。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读得不错的话,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在班级群中展示,读给大家听。这样的阅读任务,使得每个学生既是阅读者,也是听读者。在读与听的过程中,学生开展相互评议,实现听与读互相促进。
2.内外互促。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等,也可以拓展到课外自选内容,如带拼音的小故事、校报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栏目等。通过选择课本内容阅读练习和课外自选内容阅读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课内外阅读的感受,比较心得体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内与课外阅读互促。
3.荐评互促。学生把在阅读中碰到的有意义、有趣味或者有价值的文字,推荐给班上同学读,实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并在阅读之后,结合阅读感受展开评议。通过由阅读引出评议反思,以评议反思促进阅读理解,达到推荐阅读与阅读评议之间互相促进的效果,从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深入发展。
以此多向互促让学生广开阅读之门,让学生都做喜爱阅读的“小书虫”,打开眼界,欣赏到广阔的生活画卷,追求远大的理想,提高阅读中的审美乐趣和家国情怀。
1.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对照评价。要对每个口语交际环节都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一上第一个口语交际练习,就对倾听与表达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学生发现,之后的每次口语交际都会提出要求,并且这些要求都是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口语交际作业时就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给自己打分。譬如,布置二上《场景歌》课后习题:选一张你喜欢的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些什么。教师在任务清单上留出粘贴照片的地方,让学生按照要求说给自己听,或是说给别人听。然后以给星星涂色的方式,让学生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按要求完成很好的涂三颗星;感觉一般的涂两颗星;感觉不太满意的涂一颗星。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学生进行反馈,自愿上台展示,教师从旁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
2.面向全体,关注特殊差异学生。培养倾听与表达习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特别是对于那些涂一颗星的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在课后应多巡视到席前,与之接触,耐心交谈,强化具体指导,多给他们训练和上台展示的机会,充分表扬其点滴进步,培养他们表达与倾听的习惯与能力,使他们获得“做知书达礼、乐于交际小达人”的机会。
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教师的作业设计就要加大思维的含量,突出学习思维的运用。
1.设计探索性作业。在语文阅读作业设计中,教师设计了许多探索性作业。比如,一上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在“字词句运用”板块,让学生认真实施“读一读,说一说”环节。这样的练习,其本质就是组词。但是教材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组词模式,而是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不是简单的组词,而是对所组词语进行了分类,蓝色线条所指示的词语是“车”的类型,橘色线条所指示的词语是动词。这道题是有思维含量的,具有探索性意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先分类,学会领会词的含义;再进行判断,运用推理。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积极联想,进行组词。而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2.设计挑战性作业。常规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而挑战性作业则具有了发展思维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教学完一上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后,如果再出示类似于“小猪运西瓜”的主题,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教师可以提问:还有哪些物品可以采用“小兔运南瓜”的方法运回家呢?你会编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吗?运物品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会发生什么不同的故事呢?……如此设计就更有思维深度和挑战性,学生也会感觉更有兴趣。
3.设计综合性作业。对于上述作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感受追加综合性要求,例如,编儿歌,给小故事绘上简图,甚至进行即席拟人化扮演,课后再去向父母汇报展示。这就让学生的练习经历复杂的创新性思考,其思维表达的复杂性程度更大,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挑战性学习空间。可以说,优质的作业设计带来的全面评价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学科作业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评价功能、育人功能。在“双减双新”背景下,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更应该促进学生全面而丰富的发展。作业设计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测量手段,教师应利用好身边的各类资源,发挥智慧,创新举措,精耕细作,种好作业设计的“实验田”,让成长型作业设计真正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最大促进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