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莹
【摘 要】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以问卷的方式,全面调查学生的写作现状,据此精心设计生活化微写作任务,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并丰富微写作的形式,有效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写作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顺应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 生活化 微写作 优化形式 写作教学
传统写作教学中抽象的主题和题材缺乏足够的情境和创造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此外,如果教师仅根据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框架指导学生写作文,那么学生的个性思维很难得到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表达的意愿和写作的兴趣。生活化微写作是以小型写作任务为主要形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实践活动。这种写作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内容,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和题材,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写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写作的真实性、情感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旨在探究以生活化微写作优化学生写作的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进行生活化微写作教学设计,教师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采用调查法对任课班级的77名学生进行数据收集。笔者在班级群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如下调查:小学阶段你最擅长写哪一类作文?小学阶段你最满意的一篇作文是什么?写作文时你最怕的是什么?你觉得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在小学阶段你的作文会经常作为范文被展示吗?如果是,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如果不是,你觉得你的作文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有42名学生表示最擅长写叙事类作文;38名学生表示写作文最怕找不到素材,没有写作思路;16名学生表示不会细节描写;有7名学生反馈因为擅长描写,小学阶段的作文会被作为范文展示,而其余学生基本是反馈描写不精彩导致作文从未被展示过。综上所述,77名学生存在的主要写作问题是:缺乏写作素材,描写能力欠缺。
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馈:“写作文时最怕缺乏素材,没有灵感,拿起笔来觉得无话可说;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很枯燥,没有什么新鲜事值得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米”可“炊”呢?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初中生的微写作任务。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专题是“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笔者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对七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彼此都不熟悉,学生渴望快速结识新朋友。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了第一个微写作任务:绘制自我小像。这个任务布置后,学生很快就为自己绘制好小像,各具特色,妙趣横生。通过这个生活化微写作实践,学生初步品味到“我手写我心”的妙处。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笔者在学生完成绘制自我小像的任务后,依托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专题“写人要抓住特点”,布置第二个微写作任务:为 (同学)绘制小像。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周之内,自选一个班级成员,观察他平时在学校的言行举止,抓住他的特点并为其绘制小像。完成写作后,笔者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置“我读你猜”的环节,先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为同学绘制的小像,再推选出组内观察最细致、描写最形象的成员代表,在全班展示。学生在完成“绘制自我小像”和“为 (同学)绘制小像”这两个微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养成细致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在具体写作时文思如泉涌,不会再为无素材可写而发愁。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日日观察的习惯,笔者布置了第三个生活化微写作任务:每日小记。任务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经历的美好经历记录下来,既可以用文字的方式,也可以用语音的方式。在每天语文课的“分享美好”环节,笔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展示记录的美好瞬间。
教师在组织生活化微写作任务时,可以采用组内交流、素材共享、信息交换等合作学习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展示的机会。笔者通过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微写作任务,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精心构建和个性表达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所写的作文很少被作为范文展示,原因是缺乏描写、想象力不够或是缺少意境。那么,该如何练就巧技?
微写作的表达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师结合教材展开设计,“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精选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教师在阅读中渗透微写作任务,可以提升学生“绘其形,摹其声”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一到第三单元的课文以散文为主体。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从作者细腻质朴的文字描写中,或是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是被作者深藏在琐事中的社会责任感而打动。笔者选择第三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作为读写训练的范本设计微写作任务。笔者截取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片段,要求学生通过批注赏析的方式进行阅读。学生通过这种批注阅读的方式,体会到通过一系列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某一行为的过程以及蕴含其中的趣味。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五猖会》中鲁迅看五猖会前被父亲逼着背书的心理独白的片段,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寻找相似的生活体验,从而认识到情绪可以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有力地宣泄。
教材中的学法还需要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因为“读”最终是为“写”服务的。七年级上学期社会实践活动后,笔者先组织学生以分组活动的形式,交流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值得记录的瞬间。大多数学生对挖山芋特别感兴趣,因此,笔者展示了活动过程中拍摄的学生挖山芋的若干张照片,要求学生自选照片并配上文字解说给学校公众号投稿。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把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学到的写法,如通过准确而生动的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形象,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心理刻画,等等,运用到微写作任务中。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学写法,在生活体验中真感受,就能在任务写作时抒真情。
微写作训练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展开任务。学生大多喜欢交流互动,在交流中触发灵感,碰撞思维,获得新知。教师可将灵活多样的课堂样式与课后的生活化微写作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碰撞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素材共享、交流互动、课堂辩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个性展示的平台。课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活化微写作形式,如针对班级中的不良现象撰写微评论,课本剧剧本的改写,三行诗寄真情,科幻小品网络投稿,迎新对联等,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重建学科认知基础。
以上的生活化微写作教学实践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体验生活,接触社会;启发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写作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促进写作教学与时代接轨,顺应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活化微写作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D/2021/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林惠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