呙子嘉
【摘 要】 课内文本解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教师应以深度诵读带动情感,以精细阅读培养语感,以多种方式深化阅读印象和以身作则培养良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文本主旨,打通语言学习的关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习惯培养 教材文本
相比较课外的书籍、报刊而言,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较多的文字资料仍是课本中的文本,因此课内文本解读的基础性意义毋庸置疑。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几点策略,以求实现对文本“庖丁解牛”式的解读,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要旨,打通语言学习的关隘,综合提升核心素养。
阅读是打开文本学习的第一把钥匙,任何文本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先训练和主要使用的方法就是朗读,主要采用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诵读、领读跟读、集体齐读以及分小组朗读等方式。为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对此思索,探寻出教学良策。
1.抓情感引导,读通课文。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从而把握课文的感情色彩。不过,想要学生能够彻底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意,仅仅依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朗读课文时流露的感情往往与文章本身所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虽然能够依照自己的情感理解去朗读,但是与真正理解课文本身所呈现的感情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2.抓文本研究,落实备课过程。教师首先代入学生角色,在阅读不同类型文本时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把握文本中的人物特点。譬如:故事类文本,对人物对话、神态和动作描写进行细细揣摩,因为描写往往与人物形象塑造相关;叙事类文本,关注作者笔触的详略,因为详略的设计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息息相关;写人类文本,考量主人公的行为举止,聚焦人物言行所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古诗词与文言文,关注每一处字词的活用与古今异义的研究。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吃透了文本精髓,才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游刃有余。
例如,学生要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句子读好,不仅要关注标点,也要关注人物动作。“盯”:“目”表眼睛,“丁”就像一根钉子,在钉木头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最下面的这一点上,所以“盯”是指“目光聚焦在一处,一动不动地看着”。教师请学生看着他手指的地方:“像同学们这样目不转睛地看,就是‘盯。”还有什么原因让文中这个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葫芦?同桌分角色朗读,采访“邻居”的心情,采访“种葫芦的人”的想法。教师引读课文:就算看见叶子上有蚜虫,这个人想的是——“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就算邻居让他快治一治,他说的是——“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教师引读课题:他的眼神告诉我们——“我要的是葫芦”,他的语言告诉我们——“我要的是葫芦”。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明晰故事蕴含的哲理。
3.抓课堂阅读,指导训练到位。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边阅读,边感知,边思考想象。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诵读等方式,和同学交流最触动自己的情节,感知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在《巨人的花园》一课中,笔者以“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花园发生的奇妙变化。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文的阅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文如衣,段如线,字如针。文章就是作者穿针引线,不断思考,织就符合审美的语言作品。阅读文章犹如循着一根根优美的线条,欣赏他人的针法、技巧与匠心。
在文本解读教学中,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往往关注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因为这对语言文字初学者来说是基本功;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则更聚焦于课文的深层次理解与文章中心主旨的把握。在课文学习中,教师不妨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升对学生的要求:在低年级课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字词写好、写对,而且要指导学生在字词理解运用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文本的语境中理解透彻之后,适当脱离文本,去学习其他义项;进行遣词造句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多义词的辨析。
例如,在《传统节日》这节课中,笔者教学与“清明节”有关的“祭”字时,以主问题发问:“你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有学生回答:“阴雨绵绵的四月,我们去祭拜逝去的亲人。我们捧着花,带着水果和食物,在墓前和他们说说心里话。这就是‘祭扫。‘祭祀简称为‘祭。”同时,教师以课件出示祭祖场景的图片,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祭”字的演变字形(见下图),分析讲解“祭”的古文字形象是“一只手拿着肉,放在祭台上进行祭拜”,表达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识记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并在教师的解说中,读懂了这个节日。阴雨绵绵的四月中,有这样一个节日,说到它,人们就会陷入哀思。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可以让声音低沉一点,语速放慢一些。在识字的基础上,学生感受清明节传递的基本情感,从而正确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除关注字词之外,中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习修辞手法,为今后习作表达润色。对修辞手法的品读,一是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所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本体、喻体又为何物。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在此处使用该修辞手法,帮助学生进入作者创作的情境。三是要进行大量、扎实的修辞运用练习,且讲究针对性和计划性,盲目机械的练习与造句是事倍功半的。四是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练习的题材和手法。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最近发生的趣事、印象深刻的生活碎片,或是观察到的花鸟草木、人来车往的现象进行描述。
练习应给予主体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发挥,以便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学习修辞,在学习中锻炼笔法,在作文中感悟生活。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应是过眼云烟,背诵文段也不应是生硬记忆。课本上的一切,都需要学生揣摩理解,最终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感悟理解不仅要依靠文字,还要借助表格、图画等工具帮助记忆。
在借助表格运用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去整理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文章发展的脉络。表格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行列表格、扇形表格、树型框图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绘制。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了解学生绘制的图形情况后,以此判断学生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程度,有利于课堂上合理分配好每一部分的授课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绘制表格;也可以在讲解结束,学生有了较为清晰和深刻的认知后,再引导学生一边重温课文一边完善表格。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也能清楚梳理文章脉络,明确中心主旨,可谓一举三得。
有些课文的插画,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辅助工具。有的课文未配备插画,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音频资料等,用于课堂上的幻灯片投影。小学生对图画很感兴趣,因此,课文的插画能够提供形象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当然,不是简单地将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观看,在播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图像中与课文契合的重要部分,并且要讲解图片或视频的来历,及其与文章的联系。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配合图片或视频学习课文,通过观看或联想图片、视频回忆所学的课文,在合适的情境下对文本进行适当引用、复述与联想。
例如,在教学《蜘蛛开店》一课时,课后习题中的示意图用蜘蛛网的形式,以蜘蛛为中心,三个顾客为支线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文中三幅插画与此示意图一一对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故事内容,发现文章结构的规律,思考蜘蛛在开店的过程中有哪些“改变”。接着,精读第一次卖口罩的过程。根据板书内容(蜘蛛开店—卖口罩—河马—嘴巴大—一整天),举行“故事大王”擂台赛,重点关注图片上蜘蛛招牌上的文字,河马的体型特征以及蜘蛛的神态,把故事讲精彩。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自主尝试提取“卖围巾”“卖袜子”这两个情节的基本信息,完成整体的示意图,同桌合作讲故事。最后,学生借助示意图,完整地讲述《蜘蛛开店》的故事。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有所收获,一学一得。阅读教学积小流而成江海,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最终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高效地顺利完成阅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身教示范与日常督促。教师不仅自己要定期阅读,起到带头示范阅读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及时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少走弯路。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的基础上,合作创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收集多类型的现代诗歌,并整理、摘抄。利用午读的时间,学生化身为“小小朗读者”,通过反复诵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感受现代诗歌的含蓄雅致以及韵律美。
除此之外,教师应让学生定期相互推荐书籍,并按照平日所学技巧揣摩课外读物,提倡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在课后安排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围绕所读的书籍畅所欲言,他们的想法与观点碰撞出火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长此以往,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会产生显著成效。
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相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学生需要不断进步,教师也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总结、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