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明
摘 要:本文探讨了部编版初中教材中道德案例在家校共育中的应用。教材中的道德案例包含诚信与责任、尊重与合作、正义与勇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四个主题。文章提出了家校共育中应用这些案例的策略,包括实施案例教学法、将家庭作业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鼓励家长参与案例讨论,以及将校园文化与道德教育相融合。通过这些策略,学生道德认知得到提升,家庭与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实现了协同,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改善,进而对社会道德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校共育;案例教学法;道德认知;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6-0140-03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已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初中教材以其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案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尤为关键。如何有效地将教材中的道德案例应用于家校共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案例分类的分析及家校共育策略的探讨,本文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综合性的道德教育环境。
(一)诚信与责任
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强调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坚持和兑现承诺。责任的定义更为宽泛,涵盖了个体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的承受、对家庭的职责,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公众责任。教材以多种鲜活的事例说明诚信的意义,比如历史人物典故,生活小故事和新闻事件真实事例等。同学们在讨论这类个案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到对诚信的界定,也透过个案中角色的作为与抉择,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维护诚信之必要性与长远价值。比如教材讲述了学生考试时选择不作弊的故事,能引导学生们意识到短期诚实也许作用不明显,但是从长远看诚信才是获得别人信任与尊敬的钥匙。同样地,培养责任感在教材中也被突出强调,通过讲述一名学生怎样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和参加公共服务活动的例子,鼓励学生们从小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尊重与合作
尊重与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其中一个章节特别强调了教育学生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需求,以及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展示合作精神。在多个维度上都可以看到尊重的体现,例如对多样性的尊重、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可以让学生明白尊重的真谛。如教材描述了班级讨论情景,展现出不同观点的同学如何在有效交流中取得共识、表现出尊重精神等。这类课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有权独立思考,尊重别人是为了听取并了解别人的意见甚至是不同意见等。合作是又一重点,教材以团队项目和体育竞赛为例论证合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同学们从这些实例中学到了怎样在小组里扮演好角色,怎样和别人合作实现一个共同目标。
(三)正义与勇气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正义和勇气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主题,它们一同形成了社会公正和个体道德的关键支柱。正义一般是指与道德和法律准则相一致的公正状态或行动,而勇气则是在遭遇困境和不公平时,坚守正义的精神和实际行动能力。教材透过多元的场景,呈现公正的别样面向和达成公正所需要的胆识。本教材透过重大法律变革、伟人选择及个人可能遭遇之道德困境等历史事件检讨,展现正义之复杂与多维。同学们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剖析,明白了正义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寻求并捍卫的一种价值。这里面,既可以有与不公正现象作斗争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有平凡人日常生活所做出的公正抉择,这类个案引发了学生对何为公正和怎样在生活中实践公正的反思。勇气作为一种挑战不公、维护正义必不可少的素质,也同样在课本中赋予其深远的内涵。
(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既是行为标准也是生活哲学,需要我们了解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负面影响以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教材在探索环保时,通过多种实例论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其中可能有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报道,也可能有减少塑料使用方面的做法介绍,还可能有节能减排方面的讨论。同学们在对这些个案进行剖析后认识到,环保不仅关系到政策与国家层面上的作为,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与作为都是如此。而可持续发展更强调既要符合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伤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教材介绍了城市规划、绿色能源及其他主题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是怎样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家校共育大环境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沟通学生学校学习和家庭教育之间的一座桥梁。《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所包含的案例不只是关于法律的内容,它更深入地探讨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职责,这也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与家长可根据教材案例一起设计有关教学活动,并通过对特定情境进行模拟、角色扮演、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如教材可能提及的环保案例等,课上老师先带领学生探讨案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再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的想法。家长有机会可在家中营造环境,与孩子共同参与到回收活动或节能减排的实际操作中,从而使孩子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体验。该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意识到道德规范是必要的,也可以加强家校间的交往与协作,一起对学生道德发展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
(二)家庭作业与道德实践的结合
家庭作业作为学校教育向家庭扩展的关键部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的教材内容。家庭作业不能局限于书面作业形式,应更加关注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举例说,关于教材中涉及的诚信话题,教师可布置一些作业,例如让学生在家做小项目,像自制家庭储蓄罐等,并记录每周诚信情况。父母主要进行观察,引导孩子并与孩子共同思考诚信的内涵,以身作则展现家庭成员之间诚信互动的关系。另外,家庭作业还可设计为让学生观察、记录身边人们的道德行为并与家人共同探讨。这类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完成道德概念的研究,还能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思考并加以践行,从而促进道德教育内化和自我实现。通过这一家庭作业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家校共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高,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达到知行合一。
(三)家长参与案例讨论
深化道德教育需要家长的主动参与,通过案例讨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内容。案例讨论并不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活动,而是扩展至家庭,并成为家校互动一个重要的平台。父母的参与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角度、丰富论述的内涵、并给孩子实际行为树立榜样。如教材可能会有市民参与社区服务之个案,父母可和子女一起讨论这些个案,并分享有关经验或看法。透过这种沟通,儿童可以了解社区服务的意义,以及个人行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父母可进一步指导子女参与到现实社区服务活动中,使个案中的道德教育获得践行与体验。父母参与案例讨论时,启发儿童思辨能力与道德感悟很重要。父母还可提出开放性问题来激励儿童自主思考,以发展其独立判断与道德决策能力。这种互动既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又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了解,给儿童营造了支持性学习环境。
(四)校园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校园文化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教育的融入能够给学生提供富有积极价值观的环境。《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所列举的课程案例不只是书本上的内容,还可以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和实际操作来展现和宣传。在校园内可开辟栏目,展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典型事例,如诚实守信和尊老爱幼等事迹。透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们在校园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断地接触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另外,校园还可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大赛,如教材案例主题征文、演讲、绘画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学习到的道德知识。进一步地,各校可把课本案例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如升旗仪式时讲一个涉及当下教学主题的案例故事,或者在学生会议上对案例进行研讨,使学生在校园生活的现实中对道德行为进行反思与践行。这样,将校园文化融入道德教育中,既能强化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又能促进其实际行动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
学生在分析与探讨道德问题时,可以加深自己对于道德这一概念。这一深化既体现在认知层面,也体现在情感与行为层面。学生受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作用,逐步确立了自己道德判断的准则,并体现于言行。比如面对诚信、正义这类抽象道德概念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探讨来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然后有意识地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家长与教师的努力使道德教育不再是抽象地传授,而是贴近生活实际。当学生在实践中遭遇道德冲突或者抉择时,他们更易回想起所学的事例,并用相应的道德原则去指导他们的行动。日积月累,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稳步提高,这一提高不仅表现为学业成绩的提高,还表现为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同情心的市民。
(二)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协同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时,他们与教师共同塑造了一个围绕道德案例讨论的共育环境。这一环境既强化了父母对子女学习进度的认知,也深化了家庭、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一致性。学生从家庭与学校中所接受的道德信息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其稳定道德认知的发展,为达到这一协同目的,很多学校都采取公开的方式,如家长会议、家访、学校社区活动等等,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交流保证双方对学生道德问题持共同态度及应对策略,为学生道德教育创造统一的环境。这种家校协同所带来的影响体现为学生的行为,学生对他人比较尊重,知道协作和共享,能较好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家庭和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行为规范的改善
道德教育已不仅仅停留于理论讲授的水平上,更多的是要将其变成学生可观察、可模仿和可践行的特定行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种种场景成了他们道德理念登陆的试验田。日积月累,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互动中学会了怎样进行符合道德的评判与抉择,而这些获得的行为规范也渐渐内化于其个性的组成部分之中。教育者与家长一起制定清晰的期望与边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与遵循。这一规范之遵循并非仅仅出于惩罚之恐惧,而是建立在对所学习道德概念之认知与认同之上。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表现得比较文明礼貌,而且在同家人及邻里相处上也会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更多包容及友好。另外,经过家校共育后,同学们在应对矛盾、解决问题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态度。他们学习通过对话与磋商化解分歧,而不是诉诸纷争与暴力。
(四)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影响
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道德行为规范渐渐地影响着其家庭、社区甚至是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学生把自己在校、在家所养成的道德理念引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用行动来宣传这些价值,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家庭与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密切配合,使学生能把道德规范由书本变成社会生活的现实,这一转变对社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和公共场所表现出的礼貌举止都是教育结果的反映。这些行为对社会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促使人们重视并践行道德规范。这一正面社会道德环境又为学校与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支撑与加强。社会普遍接受和践行道德规范后,儿童通过多种社会互动得到的正反馈使其道德行为进一步固化。
通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中道德案例在家校共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校共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还促进了家庭与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紧密合作。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生行为规范,对社会道德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家校双方应继续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艳华)
[1]黄丽贤.家校共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3):87-89.
[2]苏钧.家校共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46-49.
[3]杨雪峰.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校共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49-52.
[4]李宏霞.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究[J].好家长,2023,(24):6-8.
[5]王洁.家校共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3,(1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