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琼 刘勇凯 汪光宝
摘 要:高中生正处于青春中期,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会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很大困扰。而现如今出现的较为普遍的“厌学”“拒学”现象成为了家校共育策略实施中的焦点和难点。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老师自身的人格健康水平与人格成熟程度对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有助于帮助“拒学”孩子走出困境,使其继续完成生涯规划。家长和老师应多方面了解“拒学”孩子情况,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针对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如发挥同伴的作用、家校共育协作、积极引导孩子等,使孩子打开心扉,走出困境,合理进行生涯规划。
关键词:高中生;“拒学”;家校配合;生涯规划;心理抚养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6-0042-04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研究《课题名称: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家校共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S[2022]GHB0182)。
生涯规划需要个体对自我和职业有清晰的认知。处于青春中期的高中生在这个时期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即我是谁?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优势与可能的限制是什么?这些需要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清楚的认识。除了需要了解大学、专业及其对学生的要求,还要了解大学和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成长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了解,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属于生涯探索,根据自身条件、社会趋势和职业特点确定目标、选择职业属于生涯抉择。通过探索和抉择对教育价值以及对教育和职业关系的新认识,可以反观高中阶段的学习意义。
对于正常在校上学的孩子来说,在老师的帮助和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学生更容易完成并实现生涯规划。而对于拒学的孩子来说,学生角色的失败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创伤,面对这种情况,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完成自我重建,进行生涯规划,就更显得尤为关键。拒学的学生面临不确定性和迷茫感,进行高中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目标和价值观,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确定未来方向。
拒学只是暂停了学校文化课的学习,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替代学习途径,以继续积累知识和经验。拒学状态下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技能,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实现目标。作为一名高三班主任,在作者所带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位拒学的孩子,下面通过该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帮助厌学、拒学的学生走出困境,继续进行生涯规划。
A男生,18岁,高三学生。2022年8月,高三刚开学不久的某天下午,没有到校上课,也没有请假。作者向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说孩子中午回来只说了一句“我不去学校了,不想再上学了”,然后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什么都不说。家长很慌乱,不知所措。于是作者向A的同桌和好友了解情况,得知A那天在语文早读的背诵默写中错误较多,老师让他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去办公室,老师对每位学生的错误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和指导意见,回到班里他就跟同桌说不上学了,并且在中午放学后收拾好了书包,准备下午不来上课。了解到这种原因后,作者紧张的同时也很疑惑,觉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老师要求纠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他孩子没什么过激反应,这孩子到底怎么了?高三的学生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不来上学,对他今后的学业和就业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这需要从学生本人和身边亲近的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使A对学业及就业有重新规划的可能。
(一)通过与学生亲近的人了解情况
作者通过与A的同桌和好友仔细交谈,细致地了解了A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发现自从进入高三,A就倍感学习压力大,加上高一和高二基础薄弱,上课想听却听不懂,常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和同学的反应速度,又不敢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只能装睡,但心里却很慌乱,非常煎熬。此次语文背诵默写受挫后,他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驾驭学习,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认为与其在学校浪费时间,不如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与本人沟通,倾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开始该学生坚决不来学校,但我一直坚持每隔一段时间通过QQ跟他聊天,给他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与他平等地交流,允许他充分地表达自己,尊重理解他的感受,等他封闭的内心渐渐松弛了,我利用他来学校办理高考报名相关事宜的两次机会跟他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倾听他的需要、内心冲突和愿望,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了,有效减缓了他对学习的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支持他的决定,肯定他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的勇气。从以上的聊天中我既能感受到他对未来不确定的迷茫、无助与焦虑,也能感受到他对当下糟糕混乱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更能感受他不愿意放弃自己,仍然想要给自己打造一个让自己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
(三)与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
作者制作了一份家庭调查资料收集表,了解包括A在内的学生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希望以此分析孩子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拒学的原因。通过将调查结果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相结合,再结合同学、本人、家长三方全面了解的情况,作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了诸如A同学这样大量厌学、拒学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
16至18周岁的高中生处于青春中、后期,他们的身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以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为特征的心理发展却滞后,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独立自主的愿望极为迫切,他们不再盲从于以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权威。青春期学生进入了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的心理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他们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自我认同。他们会思考很多,包括人生观、未来的人生意义、价值观等,还包括很多的道德评判。他们需要在各种关系,包括与学习的关系、与别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中逐步达成自我认同。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前比较严苛强势,一直是高要求加上高期待,到了这个特殊阶段仍不改变教育方式,不学习提升自己,不注重改善亲子关系,不懂得放手,不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宽松、平等、健康的家庭生态环境,当孩子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压力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障碍,即便这些学生本质上并不讨厌学习,但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最终导致厌学、拒学等不能正常上学的行为。
目前国内因各种原因休学的孩子非常多,他们当中很多都存在未被疗愈的心理创伤,那些已经明确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的孩子,必须要经历药物治疗结合心理疏导才能痊愈。通过有效治疗,抑郁、焦虑状态缓解和消失后,这些孩子基本上都能复学,正常完成学业,生涯规划也可以重建。而“拒学”的孩子更多是由于某种心理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能力也很强,他们也很想去学校,对自己的学业也有很高的期待,但因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存在心理障碍,使他们想而不能。高中生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遇到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生涯规划出现断层,是非常令人痛惜的。“拒学”的这类孩子不应该被指责,而应该被关爱,被看见,父母、老师、同伴的理解和接纳更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回归校园,使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生涯有被重新规划的可能。
在对A学生“拒学”的原因有了全面而深层的了解之后,笔者采取了系列措施,希望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一)发挥同伴的作用
有意安排跟他关系好的同学主动跟他联系,一起参与高考报名、体检等相关事宜。生日班会上让同学给他带去生日蛋糕和生日礼物,让他感受到同学的友好和班级的温暖,让他有归属感,虽然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他也有社交,但现实世界里的社交更有利于他社会功能的修复,用同学的积极、热情关爱温暖他、感染他,用一个生命去唤醒另一个生命。
(二)积极引导不放弃
笔者不定期地关心他,跟他聊他喜欢的话题,更重要的是注重倾听。在听的过程中,温和地关心、询问,引导他自由表达真实的感受。期间,不但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留意他没有说什么,共情他,让他感觉到自己不是孤单的,让他坚信他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只是目前遇到了困难,最终是能走出困境的。
(三)家校共育,团结协作,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与学生家长探讨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给家长推荐书籍和家庭教育课程,让父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任务,指导家长学习并改变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修复亲子关系,疗愈孩子的心理创伤,给孩子补给心理营养,增强心理能量,进而引导孩子改变认知,使改变“拒学”行为成为可能。让父母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支持他,让他获得自主感和掌控感。鼓励孩子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做自己曾经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让孩子在内动力的驱使下重新探索未来,带着思考为自己重新进行生涯规划。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从家长和孩子的反馈中终于看到了一些成效。
(一)家长开启了敢于向自己“开刀”的英雄之旅
家长从一开始孩子退回家中的紧张、焦虑、恐惧,和对孩子的失望、愤怒、不解,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冲突发生的原因,此后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改变,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大胆放手,允许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在持续的努力之下,家长逐渐放下了焦虑和恐惧,情绪也越来越趋于稳定,由开始与孩子在对立面,到后来成为孩子成长世界里的“定海神针”。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从懂孩子到认可、肯定孩子再到相信孩子,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锻炼,与孩子谈笑风生,既成长了自己,也助力了孩子,为孩子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巨大转变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孩子打开心扉,在摸索中成长
经过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A学生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家的日常作息和生活状态从无序到有序;从关闭房门、拒绝沟通到能走出房门,与父母在一起用餐并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从动辄跟父母发脾气到情绪稳定,并愿意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情绪状态越来越稳定;从拒绝谈论跟高考有关的任何话题、坚决不来学校、坚决不参加高考,到愿意来学校亲自填写毕业生登记表,愿意参加高考报名,按高考报名要求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健康体检,并表示在家根据自己的状态自学,正常参加高考……
2023年6月的7、8号,莘莘学子迈入考场用笔尖书写下生涯规划里最浓重的一笔,A学生最终克服了内心恐惧,勇敢地走入考场,迎接挑战,战胜了自己。这些对在校求学的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的、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举动,对于一个因为学业压力而造成创伤,对学习和对学校都有着极度恐惧感的孩子来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迈出这一步。
(三)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向阳而生
案例中的孩子厌学两年之久,暂停学业一年,最后收到一张大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且还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汽车设计与制造”。这是一段特殊的生涯体验,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家不上学的这一年,陪伴他最多的是手机、网络、电竞游戏,在别人眼中不求上进、低迷堕落的形象背后,有谁知道正是这种迷惘和不确定让他打破了原有的旧秩序,重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新秩序。在沉沦中有了更多思考,在痛苦无解中沉淀了自己,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赛道去规划人生。而作为师者,伴随着拥有特殊学习经历的孩子从无形到有形的生涯规划道路一路走来,也成长了自己,使笔者更能理解学生,理解他们偏差行为背后的创伤和学习带给他们的不良体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学生、家长、教师在当今教育内卷的风暴中都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以助人、自助。
通过这一案例,笔者深刻地认识到生涯要规划,更要探索。长路漫漫,生命不息,求索不止,起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只有勇于修复学生生涯规划中的断点,才能算是经历了一场真正完整的生涯规划。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成就你!”
家校共育任重道远,在国家大力提倡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时代背景之下,父母、教师都需要对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家校要通力协作,共同制定满足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需要的、能供给心理营养和心理能量的切实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助力高中生尤其是厌学、拒学孩子顺利完成生涯规划。
(责任编辑:陈娟)
[1]冯晓丹.试论家校共育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40):98.
[2]史晓伟.家校共育心态调试与策略引领[ J].好家长,2019(15):168.
[3]田丽.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探寻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63-69.
[4]刘宁宁.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与自我意识、家庭环境及行为方向问题的相关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5]王莉“.双减”之下孩子变了,家校共育应与时俱进[J].今日教育,2022(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