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2024-07-07 05:04孔欢王杰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培养路径三全育人

孔欢 王杰

摘 要:感恩是一种感情投射,是一种体现人类自我认知、自身价值的表达。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感恩意识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此,本文在“三全育人”的视角下,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评价指标,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个维度,探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路径。通过这些路径的共同努力,可以最大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6-0026-05

感恩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本着感恩的原则,人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资源,学会知足、长存感恩之心。在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时,无论是美好还是苦涩,感恩都是一种值得感激的存在。对于大学生而言,感恩意识的培养既是提高素质与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探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路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和目标

“三全育人”是指全面育人、全人发展、全程教育的终身理念,它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理念和目标之一。它的核心内涵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德、劳动等各方面素质,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关注、管理和服务,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而全面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中的重要内涵,全人发展是“三全育人”中的重要目标,全程育人是“三全育人”中的另一重要目标。

“三全育人”理念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智能、品德和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样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这样的人才也能够在个人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因此,“三全育人”理念是面向21世纪的一种重要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该理念,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1]。

(二)感恩意识在“三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恩意识是认识社会、关怀他人、关爱自我、成为真正有用之人的可贵品质。感恩意识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核心要素。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爱与感恩的教育,让学生感悟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人性、人情和道德价值,培养情感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全面成长,成为健康的身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者。大学生具备感恩意识意味着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感恩意识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培养感恩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观念[2],增强自我价值观,对于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有益于文化自信和国际理解的传递;同时,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也有益于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能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做好理论和道德支撑。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定义和特征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种帮助、恩惠和付出的回报心存感激和珍惜。大学生感恩意识是指,在大学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珍视、感恩、尊重、关爱和奉献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为心存感激,对人对事有所感知,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等,以此推动自己的全部成长和发展[3]。这体现了大学生对自己得到的机会和资源的珍视和感激,以及对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的认可和回报。

大学生感恩意识是一种具备多维度、高度复杂性的特质和行动,是和谐人生和平稳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需要在教育、社会和个人努力的共同协作下建立和发挥其特征。

具体来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一大特征是责任心强烈。他们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意义的人,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需要对社会和他人负责,尽其所能地参与到社会和他人的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第二个特征是关怀力度比较大。他们懂得感恩家人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关心之心、教师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支持之力,从而在表达感恩之情的同时,也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力度,对社会进行关注和热情参与。第三个特征是乐于分享。他们在有得有失地关注和分享快乐的同时,更愿意分享幸福和机会,为他人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创造条件,培养自我价值和发展潜能的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分享形式表达自己和满足社会需求。第四个特征是学习意愿强。他们不仅能够充分体会外部支持和内部努力所带来的感情和动力,也能够发挥学习的原动力,保持正确学习态度,快速适应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而最后一个特征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反思、审视和评价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集体文化和个性方面的角度看待人和社会,学会保持独立的思考精神,不断完善适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4]。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品质修养,其中,感恩意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社会中的新生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更是备受关注,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中的中坚力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面对父母、同窗、社会以及各种资源和机会时,会出现浮躁、不珍惜、缺乏关心、不自律等问题,使得感恩意识严重缺乏。

1.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首先,大学生感恩意识整体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接受先进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表现出更高的感恩意识。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整体水平较低,表现为很多大学生存在没有感恩之心,不知道感恩的重要性,从不主动为别人做任何事,不知道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现象。并且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思潮盛行,大学生往往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忽视了他人的付出和帮助,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忽视了他人的支持和帮助[5]。

其次,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作为大学生,他们通常都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言行中,更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代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是孩子的天,孩子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在改变,但孩子们的理念并没有随之转变。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心,为子女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环境,但孩子们却往往不懂得反哺父母,感恩父母的辛劳和牺牲。

再次,在社交方面缺乏感恩。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于与自己产生过交流的人和事情的感谢;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社交中表现得随意和无礼,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感激之情。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如下。第一,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忙碌,他们往往无法找到足够的时间来关心他人。现代社会激动人心的发展迫使大学生愈加关注自我,忽视了与朋友和同学之间微小而重要的互动。第二,缺乏社会经验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那些来自小城镇或者乡村地区的学生,他们缺少与城市生活和多元化人群相处的经验。

最后,对国家和社会缺少感恩之心。毋庸置疑,中国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改革开放等多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广大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奋斗精神。然而,目前众多大学生却缺少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往往表现得缺乏热爱、缺乏信心、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

2.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成因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虽然现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是一种社会病态。根据观察和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代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已有深刻变化。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生是经过严格的学业培养而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但目前,许多的大学教育都可能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大学生的教育只注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情感品质的培养。当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时,他们就可能不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难以预知的困难,一些学生上大学以后可能会过上奢侈生活,从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

第二,物质文化价值观的深度影响。物质文化价值观会导致大学生“功利心”增强。现代社会追求物质财富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目标,很多人在通过努力赚钱获得财富的同时,忽略了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忘记了感恩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还有一些从小是独生子女或被纵容过度的大学生,形成了一种“天生就应该得到”的思维方式,难以体会他人的辛苦,更难以真正感恩他人的付出。并且生活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不仅可以带来海量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传递负面影响,如细节上强调“虚荣”“面子”等,这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不断攀比和追逐虚荣的物质,忽略了对生活中真正美好和有意义事物的感恩。

第三,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在高度竞争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大学生为赢得更好的学位、更好的工作而努力学习和拼搏,这种竞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态易受到负面影响,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学生在异地学习、异地工作或异地实习,与家人朋友相隔遥远,缺少亲情和友情的支持,难以真正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从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评价指标

“三全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它强调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全人素质、全局观念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做出重要的评价。评价不仅可以评估大学生是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还可以为后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三全育人”的视角下,可以从四个方面评价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人际交往方面的评价

感恩意识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评价来观察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否健全。主要从以下三个特征来进行评价。首先,意识的自觉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地关注到他人的贡献,是否能够对他人表示感谢,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和感恩理念,说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自觉度高。其次,言行一致度。大学生是否能够将感恩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是否体现出自己的感恩态度,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否以诚相待,关心身边的人,不说空话,言行一致度高。最后,行为的改变性。对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感恩意识的大学生,在做出决策时,会更注重他人的权益,更尊重他人的意见,更加和善待人,改变了过去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从行为的改变性可以证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提高。

(二)道德素养方面的评价

道德素养是指个体意识中的道德观念、价值观、规范观念等各种道德要素,流露出来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从感恩的角度上看,道德素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评价。首先,社会责任感。持有感恩意识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地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具有浓厚的爱心和同情心[6]。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否提高,可以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投入来进行评价。其次,遵守规则和道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感恩的个体更能够在行为上体现出对周围人的尊重和体贴。大学生能够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交通法规、尊重自然和环境,能够在言行中体现出对人和事物的尊重和尊严,说明他们的感恩意识提升。最后,值得信赖和尊重。个体的感恩意识是否提升,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口碑来评价。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具有信赖度和尊重性,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赞赏和支持。

(三)情感稳定度方面的评价

个体的情感稳定度是指通过对自身情感状态的掌控和调节能力的评估,加以衡量。感恩意识与情感稳定度密切相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对自身情感的掌握与调节能力。情感稳定的大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会更加关心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更加充实、平静。因此,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否提升,可以从他们对他人的情感的掌握和对自身感受的调节来进行评价。其次,异常与逆境的应对能力。长期以来,在校园内的大学生被保护得比较好,但很少对其他困境和不幸事件有所体会。在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感恩意识极其重要。因为只有在挫折中成长,才能更加尊重和感激生命和身边的每一位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和事。大学生在遭受逆境和困境时,更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感恩和感悟。

(四)自我认知方面的评价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思想、行为和情感等各方面的认知和理解。感恩的意识需要先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念,才能从深层次、全面地理解、掌握和传达感恩的理念。因此,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否健全和提高,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认知意识的程度。大学生是否能够意识到感恩的过程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心身边每一个人,感受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关心,保持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否提高,可以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重视自己的感悟和反思等来进行评价[7]。其次,形成稳定性。成人的人格形成具有稳定性,但感恩意识也需要在不断地实践和经验中形成稳定性,以此来实现在多年后,自己仍能保持强烈的感恩之心。因此,这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去观察大学生得到大学教育和生活经验后,感恩意识是否能够得到长期的保持和提高。

总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多重角度的考察因素,包括人际交往、道德素养、情感稳定度和自我认知等方面。通过以上这些方面,能够评价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今社会上的不少人不重视感恩,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广,可以促进感恩教育的普及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也愈发注重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三全育人”正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一理念强调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起点,因为感恩意识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培养的结果。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尽可能地传递感恩的信息,通过思想教育、讲座、课程以及文化活动等途径,营造强烈的感恩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8]。

首先,传递感恩的信息。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名言等文化资料,认识到感恩的价值,并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传递感恩的信息。同时,通过对高尚品德、助人为乐的榜样进行宣传和表彰,激发学生感恩、敬畏、感人之情,从而培养学生践行更高尚的品质。其次,营造感恩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演讲、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传递感恩的理念,树立感恩的价值观。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让师生之间保持感恩之心,互相尊重、关爱,互相学习、鼓励,让学校成为一个富有感恩精神的社区。

(二)专业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

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专业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创造提供的技术和学术原则的培养。在专业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应具备服务意识和感恩之心。

首先,加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服务意识,使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颗感恩之心。其次,在办实事及志愿服务中培养感恩意识。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合作、团队活动、有效的沟通等方式,并强调参与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服务他人和社会。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同时,培养感恩之心。

(三)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

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涵盖的范围较广,既包含学生全面发展,也包含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

首先,鼓励学生多元发展。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学习和活动,例如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参加体育活动、加入校园组织等,以启发学生个人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并发掘自己的潜力与优势,培养多元化的感恩意识。其次,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培养感恩意识。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传递感恩的理念,并通过参与文艺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

五、结论

总之,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三全育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当前世界的激烈竞争中,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必需。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社会中主动接受“感恩”思想的教育引导,培养健康的个人心理,学会感恩他人,建立学生的感恩文化,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实际行动反馈社会,从而树立优秀的个人风范。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姜维生,刘征,左殿升“.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感恩教育与文化育人协同创新探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S1):46-50.

[2]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107-111.

[3]张敏,张思承.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6):75-78.

[4]莫秀蓉,张文莲.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58-161.

[5]王雅楠.新时代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三所高校为调研对象[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05):162-166.

[6]代文杰.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心理影响因素及培养机制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2,(19):83-85.

[7]武支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4):42-44.

[8]朱思畅.感恩教育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培养路径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