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玲
摘 要: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教学应在分析教材内容、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引入主题、深入主题、延伸主题、升华主题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意义;综合技能板块;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指出,课程内容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1]。其中,主题位列英语课程内容六个要素之首,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2]。英语课堂要在主题意义之下统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现行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译林版教材”)以单元话题为引领,承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传递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每个单元由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Task和Self-assessment七个板块构成。其中,Integrated skills板块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板块包含A、B两个部分,A部分是听力训练,B部分是范例对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编写意图,其教学设计缺乏与主题相关联的主线,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过程散漫无序,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度探究。有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教学实践探索,下面是译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5 Amazing things中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一、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内容
Unit 5 Amazing things的话题为“Amazing things”,和Unit 6 Outdoor fun、Unit 7 Abilities、Unit 8 Pets共同构成Module 2 Wonderful things,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下的自然生态主题群,子主题内容为“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Unit 5 Amazing things的前几个板块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奇妙的自然现象,Integrated skills板块引领学生了解一些奇妙的动物,思考人与动物如何共处,进而认识世界,探究神奇世界。A部分有三个小部分:A1有四张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听录音文本进行排序,主要训练学生获取文章大意的能力;A2设有四个填空项,要求学生听录音文本补全信息,主要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A3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两个部分的信息补全一封感谢信,巩固主题语言,提升综合分析能力。B部分鼓励学生根据A部分的内容自编对话讨论有关奇妙的动物,旨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根据模块主题、单元话题,结合Integrated skills板块在单元中的位置及其内容,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主题意义可提炼为“感知奇妙世界,享受探寻乐趣,热爱与敬畏自然”。
(二)制订教学目标
程晓堂提出,教学目标应该既包括语言目标,也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3]。义教课标中的“语言技能内容要求(三级——7年级)”的理解性技能要求学生能 “识别口语语篇(如故事、介绍、描述、通知等)的主题、大意和要点”“识别口语语篇的情境,判定说话者的身份”“识别口语语篇中说话者的语调变化,判断意义的变化”“借助图片、影像等视觉信息理解收听和观看的内容”[4],表达性技能要求学生能“围绕相关主题,用简短的表达方式进行口头交流,完成交际任务”“在口头表达中使用较为准确的词语和表达法,语音、语调基本正确”[5]。
基于语言技能内容要求与教材内容,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在完成本节课学习后,学生应能够:
①听懂并理解录音文本的大意和细节信息(语言目标);
②运用预测、获取关键信息、推断等能力(语言目标);
③梳理、概括文本信息并正确运用(语言目标);
④评价奇异现象,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语言目标);
⑤探究动物的奇妙之处,思考如何与动物相处,发展批判性思维(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
⑥通过讨论世界上其他奇妙之事,形成关注生活、探究世界的意识,发展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1.引入主题,激活已知
在导入环节,教师先设计一个guessing game,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录音中动物的介绍或声音,猜测是什么动物,然后询问学生“What animal do you like?”“What animal are you afraid of?”“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it?”。学生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任何意见。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课的预热环节,课堂导入是帮助学生启动主题探究的关键。让学生猜测动物并讨论喜欢的动物、是否害怕动物等,可以激活学生关于主题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2.深入主题,感知理解
在A1的教学中,教师先展示教材外的其他动物图片,并提出问题“Can you tell us anything about these animals?”“Are you afraid of them?”,让学生尽量多谈论他们熟悉的动物。接着,教师告知学生Suzy和Mr. Wu也正在谈论一些动物,并播放A1的音频,要求学生泛听录音文本完成A1的排序任务、核对答案。然后,教师告诉学生Suzy也很害怕动物,并让学生猜测“How does Mr. Wu help Suzy?”。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提示学生“绝知此事要躬行”,并询问学生“What is the best way to get close to the animals?”。学生纷纷认为野营最能get close to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听力任务比较简单,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因此教师采用泛听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意的听力技能,也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营造相关主题学习的氛围,为进一步的学习作铺垫。
在A2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精听的方式,并在课前按照A2的任务要求将录音文本剪辑成关于a giraffe、a snake、camels和ants的四段录音文本,便于课中分段精听、分段提问。
【关于a giraffe录音文本的教学】
教师先播放一个树叶不停晃动的小视频,让学生猜测树叶晃动的原因。在学生猜测后,教师用图片展示答案——长颈鹿正在吃树叶。接着,教师让学生归纳长颈鹿的基本特性,如run fast、sleep little、the tallest animal on land、have a long neck、eat tree leaves easily,并提出问题“How many bones are there in the giraffes long neck?”。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关于a giraffe的录音文本,帮助学生核验答案(There are seven bones in the giraffes long neck.)。然后,教师提出问题“How many bones are there in your neck?”。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播放关于a giraffe的录音文本,并提醒学生抓取关键信息(录音文本中的just like ours),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脖子里也有七根骨头,进而得出结论:所有哺乳类动物的脖子里都有七根骨头。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Can your head hit your ass (屁股)?”,学生纷纷表示无法做到。此时,教师呈现a giraffes head hits its ass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问题“Why can the giraffe do it?”。学生讨论后认为:长颈鹿的脖子长且软,因而能碰到;我们的脖子又短又硬,因而无法碰到。
【关于a snake录音文本的教学】
教师先边压低音量说“Mr.Wu and Suzy walked along the river. Suddenly, they found a big black hole. Whats in the hole?”,边展示一张蛇出洞的图片。学生纷纷大叫“A snake!”。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蛇的基本特性,如no feet、walk or swim fast by moving its body、live on the ground、in trees or in water,并提出问题“How much food does the snake eat in cold winter?”。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关于a snake的录音文本,帮助学生核验答案(The snake eats little or nothing in cold winter.)。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y does the snake eat little or nothing in cold winter?”,以帮助学生了解蛇的体温随着气温改变而改变,所以蛇在冬天要冬眠,可以不吃不喝几个月。
【关于camels录音文本的教学】
教师先以“Mr.Wu and Suzy walked on and on. Suddenly, they heard a strange sound, whats the animal?”引导,随之播放骆驼的声音,并引导学生思考骆驼的特征,如small head and large body、have bump(s)。接着,教师告知学生有的骆驼只有一个bump,有的骆驼有两个bumps,并提出问题“Whats the function of bump(s)?”。学生讨论后认为bump(s)是用来储存粮食和水的。然后,教师让学生预测填空题“So camels can live in very ______ places.”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后播放关于camels的录音文本,帮助学生核验答案(dry)。最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we usually call camels? Why?”。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Ships of the desert”。
【关于ants录音文本的教学】
教师先以“Suzy was surprised to see so many ants, what happened?”引导,随之展示一张天空乌云密布与蚂蚁忙着搬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归纳蚂蚁的特征,如small and weak、like living as a family、hard-working、worker ants and queen ants、be good at building。接着,教师展示蚂蚁建造的建筑的图片,告诉学生蚂蚁喜欢吃甜食的事实。然后,教师提出问题“How do ants know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sweet?”,并在学生讨论后播放关于ants的录音文本,帮助学生核验答案(smell things well)。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What do we learn from ants?”,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学习蚂蚁勤奋、持之以恒、团结协作的品质。
设计意图:精听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段精听、分段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先梳理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间的逻辑关系,进而通过录音文本验证答案的方式,可以确保学生推理结论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对未知奇妙世界的探究欲。同时,上述在听录音文本前后的一系列探究动物奇妙之处的问题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此外,在知识模糊节点的追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判断、分析等高阶思维,增强学生探究主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A3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行完成A3的任务。接着,教师邀请一名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示范通读,以帮助学生逐个核对答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描述奇妙之事的重要短语和句型,如really interesting、I was surprised to know that ...、It is also amazing that ...、It is interesting that ...、I also know that ...、 not ... any more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帮助学生建构主题语言知识。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Should we be afraid of animals?”,旨在使学生在了解动物的奇妙特征后,意识到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此时,教师告知学生我们人类也有很多神奇的事情,为引入B部分作铺垫。
设计意图:A3部分看似是根据A1、A2的信息完成短文,实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书写有用的信息来训练整体理解文本,重新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6]。文本不仅是语言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蕴含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信息,“帮助学生构建主题语言知识,为后面的拓展主题提供语言支架,提高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谈论主题的准确性和得体性”[7]。
3.延伸主题,巩固拓展
教师先提出问题“How much rice can you eat at a time?”,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教师依次呈现世界上最高和最矮的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并让学生思考问题“Can you draw or write with your hand?”。学生纷纷表示“It is so easy to draw or write with my hand.”。然后,教师提出问题“Can you write with one hand and draw with the other hand at the same time?”,并邀请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学生表示难以做到。此时,教师呈现一个人左手画画同时右手写字的图片及其作品,并播放一则有关3D绘画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问题“What kind of picture is he drawing?”“What is the man using to draw the picture?”“What is the man?”。学生纷纷惊叹于3D绘画的精妙。最后,教师呈现表1,并播放B部分的录音文本,让学生听录音文本完成表1。
在核对完答案后,教师再次播放录音文本,要求学生跟读,并提醒学生关注朗读技巧、尽力模仿。
设计意图:B部分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述活动借助听觉、视觉、触觉的多种体验和感官刺激,丰富了“Amazing things”的主题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升华主题作铺垫。
4.升华主题,内化迁移
教师先展示一张关于地球的图片,并边以“There are not only amazing people and animals on the earth, there are also other amazing things, such as transport, buildings, clothes, food, and so on.”引导,边播放这些奇妙事物的视频集锦。学生纷纷表示惊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B部分的对话谈论这些事物的奇妙之处。
设计意图:义教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8]。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不能促使学生形成关于“Amazing things”的全面、多元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领会教材的优点和不足,适时补充设计与主题一致的、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拓展性任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内化和迁移主题意义。
二、实践反思
在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一切为了应试”的思维困境,以科学的视角解读文本,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创设探究主题意义的合理情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度探究主题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实现探究主题意义的目的,教学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准确性原则。准确把握主题意义是确立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是课堂教学中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9]。主题意义是指主题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往往与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10]。教材是主题意义探究的载体,主题意义存在于模块主题、单元话题、板块内容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依据学情,合理、科学地提炼主题意义。
二是主体性原则。主题意义的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探究主题意义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兴趣点搭建逻辑递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活动支架,为学生建立思维路径,促使学生运用分析、判断、评价等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
参考文献:
[1][2][4][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12,27,28,72.
[3]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1-7.
[6]夏苇,祖瑞.《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Integrated skills 听说课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9):58-64.
[7]邹必影.对一次高中英语听说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11-17.
[9]辛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实践:以一篇科技说明文的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5):26-31.
[10]陈新忠.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的主题与主题意义[J].英语学习,2018(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