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静
【摘要】通过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一些固有的普遍被大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时候我们是习惯了如何做,而并不清晰做的目的。结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的要求,通过透视课堂上的一些习惯做法,溯本求源,借由问题的发现尝试探求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改变,是英语教学得以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主题意义 语境强化 真实交流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颁布后新一轮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抬起头来教书,整合丰富多样的语言学习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在语言人文性与交际性并重的倡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教师们也开始更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情感要素等融合到语言教学中。此外,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自身语言素质的提升,边学习边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更加准确和流利,城区与偏远区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小学英语教学一直走在变化与提高的路上。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发现新问题,探寻新改变。
2014年底北京市出台了《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改进意见》特别强调英语教学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实际获得,整体看待和评价学生,强调面向课标的教学,而不是面向考试或考纲的教学。《改进意见》明确提出小学毕业时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改变关注语言结构大于语言意义表达的倾向;创设基于学习的多重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加强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将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学生走进社会。
2015年10月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迅速被大家所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四个领域。四个领域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相互交融,互为支持。王蔷老师指出:从学习内容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我们不得不透过蓬勃发展的小学英语教学的表象进一步追问英语教学的本质,精准定位现阶段影响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局限与误区。不论是北京市《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还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都看到一些高频词汇的出现,包括:主题、语用、语境、实践、交际等。那么,阻碍小学英语教学沿着这样的课改方向发生实质改变的到底是什么呢?
从新的语言教学的视角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会发现真正阻碍我们的有时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经验。经验可以是好的做法和实践,值得我们不断总结与推广,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固有的经验有时候也会变成禁锢我们思考和改变的局限。因为,我们必须更加冷静对待经验,跳出经验看经验,以新的视角看待和分析经验。
下面,我就想从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入手,审视其中隐存的问题,尝试探寻语言教学的一些改变。
改变一:从“层次递进”的教学设计到主題意义引领的教学设计
我们经常用“环节清楚、层次递进”等评价语言描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当我们谈到“层次递进”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知识结构的递进,而不是语言意义的逻辑深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6 Chores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教材内容呈现如下:
按照知识主线来进行的教学设计,环节大致如下:
1.学习和呈现课题:chores.
2.借助图片学习六种家务的说法:clean the room,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garbage, wash clothes, tidy the desk, sweep the floor.
3.学习课文对话,从而学习主要的功能句: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
4.结合教材表格进行问答。
5.根据自己完成的家务补全句子。
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们比较熟悉的常态设计。那么,主题意义引领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王蔷老师指出:教学要力求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引领,依托语篇,通过活动有机结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在提炼、整合、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语篇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形成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与发展。与聚焦语言知识层次的教学相比较,聚焦主题意义的教学首先包含与主题意义相关的思想内容、恰当的言语行为,同时也包含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做法、习惯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思考等。从知识主线到意义主线,我们原本概念上的“环节清楚、层次递进”更多需要转换到主题意义的逻辑层次和意义关系上来。以这个课时为例,我们下面参照中关村第一小学李琳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教师就整个单元“家务劳动”这个话题对六个课时内容进行了意义维度上的整理:
就第一课时来说,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探讨的主题确定为:We are happy to help our parents do chores. 围绕这个主题,教师的教学设计基于三个问题的探讨逐层推进:
问题1:探讨家里有哪些家务劳动。What chores do we often do in our home?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整合了教材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即六种家务的词组。
问题2:家务劳动是否重要。教师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的问题包括:If we want to stay in a clean room,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ant to have a tidy bed, 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ant to wear clean clothes, what should we do? 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补充了实际生活中的照片予以支持。
从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环节同时融合了有关家务劳动词组的听说活动和初步运用。
问题3:我们在家是否帮助父母做家务。探讨的问题包括: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do chores at home? What chores do you do at home? How often do you do them?
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分三个活动来具体实施:
活动1:对于是否帮助家长做家务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听听同龄人的想法。T:Look, here are our friends Bill, Lily and Andy. Do they help their parents do chores at home?
同龄人即教材中的主线人物,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融合了课文对话的学习。
活动2:利用信息表整理自己的家务劳动情况并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一下想法。谈论的问题包括:Do you do chores at home? 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 How often do you do them?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教材上的表格活动转化成为自我家务情况的信息图。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自己做家务的实际情況的思考和整理,为伙伴间的交流做好思想准备和语言准备。同时,借由与伙伴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对于家务问题的内在思考。
活动3:自我反思:你是一个好的家务小助手吗?Are you a good helper?
教师首先借助前期班级调研,并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推荐,发现班级里在家务劳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Helper Stars小表彰的活动,并进行了本课时的主题总结:Doing chores is a way to support your family. Doing chores is a way to show your love. Helping our parents can make them happy and can make us happy.
之后,教师将教材上的书写活动进一步丰富,改为自我小反思的书写活动。此时,学生在前面对于家务话题逐步深入的讨论中,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情感认知方面都做好了完成这个活动的准备,“小反思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这样一个个性化书写的活动得以总结和显现。
从知识主线的教学设计到主题意义引领的教学设计,认识的改变是教学改变的关键。由上述案例的不同教学设计思路的对比可见,以主题意为主线的教学更加强调语言的生活化、思想性,并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自然融合其中,力求通过真实问题的设计与讨论,真实语言素材的呈现与分享,引发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