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悦
摘 要: 作者以杨降在《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为语料,以葛浩文的英语译本为研究对象,以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从语言学角度对“释译”的阐述为理论基础,以词汇为单位,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释译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两种类型的释译策略的优势是译者都可以实现准确表达原文主题意义这一目标,但缺点是会使译文丢失原文词汇的准确性及所隐含的表达意义、情感意义或任何形式的联想意义。这一研究对翻译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释译策略 对比分析 主题意义
一.引言
“翻译就是解释”,“释译”就是解释性的翻译,也就是翻译并解释,这是现代西方许多翻译理论家特别是诠释派理论家的共识。基于这一观点,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女强人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将释译策略视为解决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层面的不对等问题的方法之一,并将释译策略分为“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和“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
文中以词汇为单位,通过对《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的英汉两个版本的实证性研究,并以Mona Baker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从语言学角度对释译策略所进行的阐述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汉译英中这一策略的应用,并探究了使用该策略的原因。
《干校六记》是杨降从干校回来后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书名模仿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可谓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杨绛的文字朴实简白,情感深厚,她的散文就如同她的人一样都有一种低调的品格。该书出版以后,相继被白杰明、葛浩文、章楚等人翻译,他们都试图再现原文“低调”的风格。其中,葛浩文的译语地道、自然、流畅,相比其他译本能更好地再现原文“低调”的风格。因此,本文选取葛浩文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汉译英中释译策略的应用进行研究。
二、汉译英中释译策略应用的研究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隔和差异,因此,许多词语的翻译不能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解决,而消除这种阻隔和差异的方法就是“释译”。“译者,释也”是对翻译活动中的“释译”方法的概括,释译的翻译有一定的自由度,无须字对字的翻译,在原文思想和作者观点不变的前提下,译者的翻译有所补充和解释。释译在英文中叫作paraphrase、free translation,即翻译有时可以是有一定自由度的翻译、解释说明性的翻译。本文以Mona Baker对釋译策略的界定和划分为基础,以《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的英汉两个版本为语料,研究了英译本中释译策略的应用并分析其原因。
1.Mona Baker对释译策略的分类
Mona Baker将释译策略分为“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和“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她在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一书中对此策略的阐述仅用于两种语言中“词”的互译。她认为“使用相关词的释译”的情况有两种:①英语词汇中存在汉语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但表现形式不同。②某一特定词汇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这一词在英语中能够自然表达的频率。“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用于汉语词汇表达的概念在英语词汇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表现形式。
2.英译文本中释译策略的统计与对比分析
笔者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下放记别”的英汉两个版本进行实证性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和“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囊括了葛浩文英译本中因英汉在词层面上不对等而使用释译策略的所有现象。因此,笔者以这一划分为依据,统计了英译本中释译策略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两种类型的释译策略进行分析对比。
(1)两种释译策略在英译本中的使用情况
表 两种类型释译策略的文中实例
由上表可知,“下放记别”中确实使用了释译策略中的“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和“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释译策略的总数量为17次。(在此,笔者将“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定义为策略1,“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定义为策略2。下文均依照这一规定)。其中,策略1的次数为6次,比例为35.29%,策略2的次数为11次,比例为64.71%,显而易见,策略2的次数多于策略1的次数。
(2)两种释译策略的对比分析
二者的共同点:上表中的“兵荒马乱”描述的是战争时期的景象,“a time of war ”确实清晰地表达出了这一主题意义。但“兵荒马乱”中的“荒”、“乱”这类带有贬义的词描述了社会的混乱不安,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立场,体现出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与厌烦。“a time of war ”只是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因此较原文用词缺失了表达意义。又如在文章中,离别时悲痛之感是最主要的情绪,“sorrows of parting”突出了这一点。但“离情”指别离的情绪,可以是悲痛之情、不舍之情或无奈之感,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情感。“sorrows of parting”只表达离别的悲痛,狭隘了原文用词的情感意义。再如“如火如荼”古义原指军容之盛:军队右侧方阵着白衣,执白旗,望之如荼;左侧方阵着赤衣,执赤旗,望之如火。后来意义扩大为形容所有热烈、激烈的场面,该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使人联想词义。“spread like wildfire”掩盖了原文词汇的原始含义,失去了原文词汇的联想意义。但“spread like wildfire”与“如火如荼”的现代意义相吻合,不影响原文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通过这两种释译策略的使用,译者都可以实现准确表达原文主题意义这一目标,但是,释译策略使译文丢失了原文词汇所隐含的表达意义、情感意义或任何形式的联想意义。endprint
“释译”二字就意味着译文词汇准确性的丢失,这也是两种释译策略的共同点之一。
二者的不同点: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与原文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策略1时,译文的篇幅没有很大浮动,相反,策略2会使译文篇幅明显变长。当然,也存在例外:如通过策略1的使用,“失散”被译为“scatter to the four winds”,译文的篇幅增长;“土积尘封”运用策略2被译为“dirty, dusty”,译文的篇幅反而有所减少,但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出现这些现象。
(3)两种不同类型释译策略应用的原因
根据Mona Baker的观点,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释译策略,都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层面上不对等而采取的解决方法,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同时,依据Mona Bake的理论及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汉语词汇所表达的概念在英语中也有对应的词汇;或者,某一词汇在汉语中经常使用,但在英语中不经常使用,因而,用另一词汇表达相同的意思。在这两种情况下,汉语词汇所表达的概念在英语词汇中都有现成的对应表现形式,因此,使用策略1。
但当英汉词汇之间没有现成的对应表现形式时,不能使用策略1,但仍然可以通过修饰上义词或直接解释原语词汇的意义的方式使用释译策略,即策略2,尤其是原语词汇较为复杂时。
三、结语
释译策略可以分为“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和“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远远多于“使用相关词的释译”。但两种释译策略的数量多少并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文体的不同往往导致数量结果的不同。文中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中的回忆性文章进行的分析,所以分析的结果只是说明释译策略的运用,而不能说明所有文章都使用释译策略,也不能说明其他文章中“使用相关词的释译”与“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孰多孰少。
“释译”就是解释性的翻译,释译策略是为了解决词层面不对等的问题。通过使用释译策略,无论是“使用相关词的释译”,还是“不使用相关词的释译”,译者都可以实现准确表达原文主题意义这一目标,而这也是释译策略的一个主要优势;但是,释译策略失去原文词汇的准确性,也使译文不能表达出原文词汇所隐含的表达意义、情感意义及任何形式的联想意义,这正是译者所丢失的。此外,我们可以得出在多数情况下,“使用相关词的释译”时,译文的篇幅相比原文没有很大变动,相反,“不使用相關词的释译”会使译文篇幅明显变长。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释译策略在汉译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研究对翻译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J]. Taylor and e-Library,2011(11).
[2]僧佑.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A].朱志瑜,朱晓农,编著.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婧秋.翻译之直译、释译和拟译[J].海外英语,2012(10).
[4]王向远.以“迻译/释译/创译”取代“直译/意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9).
[5]杨降.干校六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