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超
[摘 要]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特别是语篇教学中,要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关注主题词汇整合,突出语言能力培养;关注不同观点讨论,突出思维品质培养;关注中外文化比较,突出文化品格培养;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习能力培养。
[关键词]主题意义;学习活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27-0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那么,围绕主题意义,我们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又突出了对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关注主题词汇整合,突出语言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将主题语境分为三大块: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三大主题语境里又包含32个子主题,并且给出了子主题语境内容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这些主题,整合各个主题可能涉及的词汇。
词汇的学习无疑是语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词汇的学习?正如王建(2017)所描述的:词汇,要像衣柜里的衣服“叠放整齐有序”,提取的时候,才能够“信手拈来”。以主题为指向,做好词汇的积累,无疑会促进学生涉及主题的一系列口头及书面的表述。主题词汇的积累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相互激发,不断补充。
例如,在课程标准主题语境“人与自然”的主题群里有“环境保护”主题,可以采用如下图的方式进行主题词汇的积累学习:
围绕主题,通过整合关联性词汇,促进学生口头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这样做无疑突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关注不同观点讨论,突出思维品质培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显然是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32个子主题有很多话题是可以拿来讨论的。例如,在主题语境“人与社会”的主题群里有“科学与技术”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新技术的利与弊:一方面, 新技术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使我们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 它们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例, 它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但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 以至于身体垮掉。最后,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网络的使用要谨慎。又如,在课标主题语境“人与自然”里有“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内容。这一内容本身就适合拿来讨论:是要“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还是要“环境保护”?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样的讨论,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突出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多元思维,全面看问题,塑造良好思维品质。
三、关注中外文化比较,突出文化品格培养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课程标准在“人与社会”主题项目里有“跨文化沟通、包容与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习俗与传统节日”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且要求学生理性、正确对中外文化差异。这涉及“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以及多元文化视角,这些都是文化品格培养的主要内容。
宋德龙(2017)在《如何利用语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一文中倡导利用语篇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无疑突出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例如,在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9U3 Reading “National flags, colors and cultures”进行教学处理时,我们按常规处理课文理解和词汇学习后,还可以再安排话题的讨论、写作。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Step 1.引出话题: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same color perhaps represents different valu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reflects cultural differences.
Step 2.列举事例:Can you give some other example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Step 3.赏析图片
Q: Is the womans remark right?
Step 4.态度取向:How to deal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在涉及中外文化对比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异,理性对待差异,关注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突出文化品格培养。
四、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习能力培养
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易仁荣(2017)提出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黄正翠(2017)倡导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結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
课前,主题资源搜集、整合。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主题词汇进行搜集。例如在学习反映“文化差异”主题的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词典或网络对“包容、批判眼光、入乡随俗”等主题关联词汇的英语表达进行查找,也可以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同主题语境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搜集、整合。比如,上文中的图片,就是学生以“中外文化差异”为关键词搜集到的视频中的截图。这个视频与课文的主题语境非常吻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调动可利用资源——词典或网络,自主先学。
课中,主题项目分工、协作。课中,很多活动或项目涉及小组分工与协作。这时,教师要组织好、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分工,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间接参与,帮助学生合作探学。
课后,主题意义探究学习。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延伸主题意义学习。例如:①利用网络进一步搜集主题关联词汇、背景资料,更好地积累主题词汇,理解文章。②读后续写。在理解课文文本后,学生顺着原文思路、风格续写下去。③“读写型”作文。作文语境素材与课文不同,但所反映主题与课文主题相同……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1U2 Reading“Home alone”教学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续写活动——Act Three (学生写得最多的版本:父子在冷静后,相互解释与道歉,明白及时沟通的重要性),体现文章主题意义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让学生写“读写型”作文——“读”的素材是有关青少年不被父母理解的言行的文字材料或图片,“写”突出如何处理成长中与父母的“冲突”。
这些围绕主题意义设计的学习活动体现让学生自主先学、合作探学、探究学习,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然,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究可能会涉及更多方面,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非单一对应关系。如何通过一些英语学习活动融合发展核心素养,还需不断探究与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黄正翠.核心素养课改下的基础英语教育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63-67.
[3] 宋德龙.如何利用语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57-60.
[4] 王建.积累话题语汇,进行话题表达:以“The Vincent Van Gogh Exhibition”教学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10):41-46.
[5] 易仁荣.转变英语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7):20-23.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