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语文单元作业落实价值教育的语言实践探索

2024-07-07 00:15王森瑶
关键词:语言实践革命文化

王森瑶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奠基作用。本文聚焦分析革命文化在统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在单元作业设计的任务群中,巧用语言实践活动有机落实革命文化内容的价值教育。

关键词:语言实践 革命文化 价值教育

作业是名词还是动词,如何将作业内容和作业目标相匹配,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作业有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作业的目标多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层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实现难度上相对较大,教师在革命文化价值教育上更易出现“标签化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本文聚焦分析革命文化在统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利用语言实践活动有机落实革命文化内容的价值教育,进而从单元作业的设计中落实语言实践活动价值教育渗透的角度,提出教学路径建议。

一、革命文化在统编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呈现

教材是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最重要、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工具。它体现国家意志,承载优秀文化;它传播科学知识,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口;它于无声处凝心聚力,培育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力量。革命文化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在反侵略、反封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过程中,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文化。

革命文化的教学内容贯穿全学段,在内容方面,占学期内容的比例逐步增加。在三年级,教材选编的主要是单篇课文,四年级开始增加单元革命文化课文的篇幅,五年级下册开始出现革命文化的主题单元。

我们从表中可分析发现,统编版小学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呈现内容丰富,集中体现为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等榜样的归宿,革命过程中彰显的宝贵精神,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赤心等。教材对革命文化的呈现形式多样,从课文到语文园地再到阅读链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段要求中体现出了螺旋上升、不断加强教育渗透的编排趋势。

二、单元作业设计中语言实践活动对落实革命文化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的。在单元作业设计当中落实语言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小学是学生价值观树立、形成的关键期。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通过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中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课本出发,从课堂出发,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感受红色精神,共同走进历史现场,汲取爱国立志、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革命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培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等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灯光》等篇章,伟大的长征精神、宏伟的开国大典无不教育着学生不忘历史,深记其红色之“根”。

(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

唤醒红色记忆,激发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红色革命事迹和英雄故事,感悟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学习党的奋斗史,继承党的红色传统。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了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了方志敏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这些都是先辈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英雄楷模的故事中感悟传承,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塑造优秀品德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百折不挠、团结友爱的优秀品德,增强责任感,立志做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有意志的新时代少年,常怀感恩之心。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让学生从小学阶段通过语言实践来体悟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树立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单元作业设计,立足语言实践活动,渗透革命文化内涵

语言实践活动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深化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传统的革命文化篇章时,教师多选择多媒体课件和讲授法,往往不适合学生的深化学习。为解决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篇章时有距离感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搭建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衡量学情,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推动学生对革命文化体会的有机落实,规避概念化、标签式讲解。

(一)革命文化语言实践活动要唤起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是立足于儿童,从儿童心理思维的视角出发的。在文本内容的选择上,也是随年龄的上升而不断变化的。在文本教学当中,为帮助学生打破“距离感”,教师要寻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切合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入其心。以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为例,六年级学生对历史和爱国教育是有所积淀的,但长征的行程12500千米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这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两地距离,例如学校到家的距离,再让学生对比感知,他们更能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

杜威在分析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时指出,8—12岁儿童的能力逐渐增强,可以学习间接知识,但是间接知识还是要融合于直接知识当中。在革命文化的价值教育渗透当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中所触及的点与教学的点,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革命文化语言实践活动要给予自由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开放自由的环境,鼓励并尊重学生的发现和表述。在教材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定向思维而给人物或感悟打上标签,学生在理解时若有丝毫偏差,便会被判为错误。在对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人物理解时,由于时代的差异性,学生可能会有所怀疑。这时,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建构语言经验。例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任务是“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在体会老班长这个人物时,有的学生提出,“他会钓鱼又会做饭,他难道不会吃饱了再给别人吗?”在学生对人物产生疑问时,教师要给学生辩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去发现,去探究。

(三)革命文化语言实践活动要整体递进

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语言实践活动要设计得有层次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论是纵向的学段变化,还是在主题单元教学当中。五年级下册以后的教材中,革命文化的整单元学习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单元主题设计为核心,落实关联前后的学习内容及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整体教学意识,包括单元教学意识和跨学段的纵向单元教学意识。教学时关联每篇课文的资源,使得整个单元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完每篇课文后,逐步巩固落实单元主题,提升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基于共性,聚焦单元主题及问题,设计递进式的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落实。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如上页图所示,从精读、略读、综合性学习到最后的语文园地的迁移,最终让学生掌握从外貌和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完成单元目标,学习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革命文化语言实践活动要“实”

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而全方位地参与其中。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课时和教学工作的紧迫,不断压缩本应给予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使得很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得到实际的收获。只有给予机会,让学生参与体会,学生才能深度学习,充分感知。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学生可以围绕任务群,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分析,发展核心素养。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在完成常规目标和核心目标时,教师要针对素养目标作业,落实价值教育,实现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

革命文化对于当今的小学生来讲,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有较大的距离感。革命文化篇章中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较远,学生在阅读时较难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对教师所传达的情感,也易形成标签式的固化思维,而未有真正的情感共鸣。

如何让现在的小学生深切体会革命文化呢?这需要语言实践活动为桥梁,在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中,教师要“引”学生入境,带学生品情,而非“代”学生体会。在价值观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单元作业中设计落实语言实践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的作业。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单元特点,利用好语文活动任务群,帮助学生强化中华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教科书美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

[2]罗绪春.中国文化自信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3]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J].江苏教育,2019(73).

[4]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语言实践革命文化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