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李猛 王付娟
摘 要: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为例,深入剖析地方涉农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三全育人”背景下涉农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科学路径,以期为地方涉农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涉农高校;“三全育人”;实践育人;路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工作理念(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地方涉农高校肩负着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特殊使命。因此,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科学总结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深入剖析地方涉农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地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
实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涉农类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广,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因此,在涉农高校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要倡导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共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程参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全方位参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方联动的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品德教育,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实践育人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全员育人体系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体验,使其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活动中,需要辅导员的精心组织、专业教师的悉心引导、院系领导的有效指挥与监督以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保障。这一过程几乎涵盖了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形成全员参与、稳定有序的育人格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基层,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实践育人有助于构建强有力的全程育人机制
全程育人要求充分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满足不同学业阶段、不同性格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可组织开展入学教育、课程实习以及校外实践等活动,重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通过开展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地方涉农高校可针对学生在各个学业阶段开展全过程的实践指导,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育人有助于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全方位育人注重通过挖掘实践活动中各个育人要素及其作用,厘清它们之间的育人逻辑关系。实践育人充分融合了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等各类资源,遵循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的基本原则,从而有效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例如,地方涉农高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农业生产技能知识,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总之,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活动,都需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其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地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育人体系不健全
高校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农类专业实践受季节影响较大,且实践周期长,因此需要高校、社会、企业等多个层次的组织、支持与配合。尽管地方涉农高校对实践育人愈发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缺乏顶层设计。一方面,一些高校并未明确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专业教师、学生等群体在实践育人中的角色和定位,导致各单位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地方涉农高校与教育部直属涉农院校相比,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较为单一,同时缺乏平台和经费支持。
(二)实践育人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实践育人队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实践教学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涉农高校更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却相对忽视了实践师资力量的储备和培养。同时,教师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时疲于应付,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实践效果。此外,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岗位,而实践育人队伍多以实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为主,其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实践育人内容缺乏创新
涉农类专业实践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他们的“三农”情怀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但部分涉农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而忽视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偏重于实践理论的讲解,而疏于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的情况。同时,一部分教师忙于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指标,未能将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实践内容缺乏新意和亮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
围绕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充分把握地方性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制定了《实践育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实施方案》。该方案从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搭建全员实践育人队伍、创新实践育人内容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突出涉农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
(一)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实践育人能否收到长远成效。农学院重视构建实践育人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聚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使实践课程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相一致、实践训练与岗位实习相衔接,以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学院重视构建多层次实践育人管理模式,建立了“院领导—教研室—指导教师”的纵向衔接管理模式,以及“辅导员—班级(团支部)—宿舍”的横向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落实工作部署,反馈育人成效。
(二)搭建全员实践育人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在实践育人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农学院不断加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和师资建设,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是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工作。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前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便他们学习市场前沿知识,提升业务水平,夯实实践育人队伍“质”的基础。同时,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便为每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局面。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赋能发展。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选聘优秀校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合作授课,保证实践育人队伍“量”的需求。三是构建奖励机制。学院出台了实践育人激励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成果计入第二课堂学分。对于在实践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给予优先考虑。四是选树师生典型,以实践中的典型事迹作为宣传重点,营造“重实践、敢实践”的良好氛围,以提升实践育人活动的群众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新实践育人内容,丰富实践育人意蕴
创新实践育人内容与形式是高校全方位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核心。农学院在策划实践育人活动时,紧密围绕“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特色,主动对接地方乡村振兴需求,关注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实践育人活动,注重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将科研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和支持在校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实践导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他们撰写项目申报书、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处理数据资料以及汇报结题成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农学院还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学校“5+X”实践育人工程、学院“知行润禾”学工品牌为载体,以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导向,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植物保护专业技能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实践形式,提升育人成效。
课题组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实践育人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剖析了地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普遍问题。同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探讨了构建涉农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路径,以期对推动地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彭立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
[2]张亚光,曾丹旦.“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科研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
[3]杨胜才.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J].红旗文稿,2022(17).
[4]张雪玲.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2).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21GGJS177);信阳农林学院2022年校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22003);信阳农林学院种子生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陈磊(1993— ),男,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猛(1994— ),男,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王付娟(1981— ),女,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