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林 栗滢超 谢晓彤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教学中的关键路径。土地利用规划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强化其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明确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及融入路径,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授课方式以及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展,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互促,既是符合时代需求的重大教育创新,又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原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问题,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家和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
一是培养学生的国土空间规划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二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遵循科学、民主、公开、合法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多方案比选等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学生关注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入路径
(一)从理论层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立足于我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现实需要,从跨专业和国际化视野系统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与之相关的空间、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二)从政策层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和支持系统、国内外土地开发控制的体系及我国不同层面国土空间规划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评价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管理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是落实党中央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参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
(三)从实践层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介绍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相关制度和土地的开发控制与管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重要指示精神,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四)从情感层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通过讲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沿革、理论发展、国际比较、典型案例等,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指示精神,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手段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优势,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在线测试等,可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反馈。通过多媒体平台开展集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利用GIS专业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操作或个人电脑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锻炼和实训模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授课方式
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在授课前精心挑选设计一些富有思政内涵和专业价值的典型案例(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并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需求,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案例背景、分析案例问题、提出案例解决方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
(三)完善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政意识和价值观念,适当布置一些涉及国家战略、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或任务,考查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解和掌握,并及时给予指导。
五、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
(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土地利用规划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国家战略、社会热点、学生关切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突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思政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和全融入。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建立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案例分析等多个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等情况,提高课程思政的评价效果。
课题组从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学科特点出发,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基础,积极探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知识相结合,培育具备家国情怀、富有报国之志的时代青年,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政策的现实需要,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重要一课。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
[2]豆峻岭,薛东齐,高艳娜,等.新农科背景下“花卉栽培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思考[J].现代园艺,2023(3).
[3]张颖辉,可娜.课程思政背景下通识选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研究[J].数据,2022(11).
[4]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发展历程[J].中国土地科学,2020(11).
[5]肖军.“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法的模式转变[J].北京社会科学,2021(8).
责编:勉 耘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XJGLX010)
作者简介:翟天林(1992— ),男,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生态管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栗滢超(1979— ),女,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谢晓彤(1991— ),女,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