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探

2024-07-06 22:50郑帅男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郑帅男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其中美育课程思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找准并解决传统美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痛点,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打造立体、多元、高效的美育思政育人格局,既需要在美育主体、理论基础、方法手段、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又需要探索美育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课程思政;美育实践;建设路径

美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领域,旨在以美育浸润心灵,构建以美育课程为核心、各门课程协同发力的思政育人体系,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以美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笔者结合当下诸多学者对美育课程思政进行的研究,在总结现有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其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以期为新时代深化美育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美育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

美育课程思政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聚焦美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本身

要切实发挥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功能,就需要不断深化并创新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李净雅认为美育可以通过美好体验和感知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感染力;张震认为课程思政与音乐美育实践有着高度的统一性,需要构建音乐美育课程体系并完善平台建设,推动德艺双馨人才的培养;王萌提出通过打造“美须建构”的课程体系、构建“美可衡量”的评价机制、培养“美贵教化”的师资力量,进而建立高校“大美育”体系。

(二)结合不同类型的院校或学科

鉴于课程思政的兼容性、内隐性、综合性等属性,一些学者结合不同的学科特色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阐述。王文思提出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协同专业课程共同发力,搭建多学科教学实践平台;陈蓓露和徐润泽认为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寻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并深入发掘,配合教学技巧,将知识的价值形塑作用发挥到最大;沈镱武和沈海洲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提出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显性教育模式与隐性教育模式的协同作用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

(三)针对具体专业课程

专业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单位,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载体。宋和明聚焦舞蹈专业,分析舞蹈专业教学创新和课程思政关系,探索课程思政下舞蹈专业教学创新的策略方法;谢欧和涂元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通过SPOC模式培养合格人才;程晓捷和王宇鹏研究“美术鉴赏”课程,提出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方法以发挥高校美育的重要功能。

(四)围绕某一具体实施思路

部分学者期望通过细化实施路径提升育人成效。石力匀、申玉晓、王献在“插花艺术”美育思政实践中探索项目式和C-STEAM教育法;李羽佳基于“上海市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构建情况,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型育人体系,从五个方面切实推进网络思政第三课堂的建设;赵光、孙伟锋、仲璟怡探讨了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胜任力维度及具体指标,构建了三个基于胜任力指标评价量表的模型。

二、美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研究现状

关于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一些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涉及主体单一

教师是进行美育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主体,但其参与度与执行力并未得到重视。一方面,就研究的参与主体而言,目前从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来源及结构单一,思政育人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就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只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群体的重要性。

(二)研究理论基础薄弱

相关研究对美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支撑明显不足。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缺乏深度挖掘。现有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运用不足,研究多停留在表层。其次,相关核心概念界定不够清晰。对美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美育课程育人”等的概念与关系梳理不够,导致专业理论与美育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最后,美育课程思政理论框架体系有待完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着力点较为零散、独立,在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上存在脱节,影响了美育课程思政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化。

(三)研究方法手段传统

在推进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上看,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是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只是宏观抽象的理论分析,忽视了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的类型层级、发展历史、办学特色等差异,难以精准把握重难点。二是横向研究较多,纵向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属于横向研究,缺少与其他学科发展间的纵向联系,难以系统地概括“思政课程”向“美育课程思政”过渡的历史全貌与时代轨迹。三是运用文献法研究较多,采用信息化手段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大数据与“互联网+”在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不利于推进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向纵深延伸。

(四)研究评价机制欠缺

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于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的研究普遍缺乏深度,缺少对相应配套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思考。他们大多着眼于既定的客观理论模型研究,关注“如何实施”,却较少地研究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机制,即实施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实现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强实施效果等。美育课程思政实施理念急需革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机制、教师思政教育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急需建立,科学完备的操作指标体系急需构建。

三、深化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具体举措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找准并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转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打造多元、高效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厘定主体分工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承担着知识传授与精神素养提升的双重任务,涉及的主体较多,成分来源复杂,很容易出现职责界限不清和分工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拓展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范围,扩大至包含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等在内的美育课程思政体系相关者,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人员及其所附带资源的交叉共享和交流互鉴,细化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层次结构,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另一方面,强化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主体间的协调。美育课程思政属于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在美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分工,通过探索科学高效的协同机制,破除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二)学理性与政治性相交融:深化理论基础

在思想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使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在政治上,强化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性。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在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强化党对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引领和保障,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成果。在组织上,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主体责任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自上而下地推进美育思政元素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传统与现代相碰撞:创新方法手段

新时代,互联网在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第一,培养互联网思维,创新方法。美育课程思政本身的发展逻辑决定了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特征,必须善于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利用开放、互动、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去寻求革新。第二,善于分析数据资源,强化联合育人。既注重“横向培养”,又兼顾“纵向差异”,借助新媒体、大数据技术满足学生的不同诉求。第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引领,规避风险。现代化信息技术如果不能被合理利用,其对德育的价值就很难有效发挥出来。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注意规避互联网所带来的风险。

(四)竞争与效率相博弈:完善评价机制

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相关评价机制亟待完善。首先,重视构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把美育课程思政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动态文化统一体,将评价的重心由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案的设计、教材资料的编撰等转向学生主体发展的内涵指标、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突出对课堂教学育人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利用教学评价这一指挥棒,真正提升育人成效。其次,基于“四个评价”推进美育课程思政评价改革。“四个评价”是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能够从根本上平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应以“四个评价”为基调,完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最后,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牢固树立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意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把外在的德育力量与内在的发展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机制方面,综合运用监督、激励、约束等评价机制,构建动态的教学评估体系,细化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考核指标,将课程评价与育人成效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何借助美育课程思政将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效能,是今后美育课程思政研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校转型的关键历史期,高校应深刻把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内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术道结合”,打通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厘定主体分工、深化理论基础、创新方法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断把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发展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净雅.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

[3]张震.课程思政语境下高校音乐美育创新实践路径探索[J].当代音乐,2022(3).

[4]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

[5]王文思.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传媒,2020(13).

[6]陈蓓露,徐润泽.地方综合类高校本科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构与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8).

[7]沈镱武,沈海洲.美育特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49).

[8]宋和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创新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

[9]谢欧,涂元生.课程思政+美育研学对设计类课程的效能研究:以高校SPOC模式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5).

[10]程晓捷,王宇鹏.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路径探究:以美术鉴赏课为例[J].大学,2021(32).

[11]石力匀,申玉晓,王献.“插花艺术”美育实践及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3(52).

[12]李羽佳.“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

[13]赵光,孙伟锋,仲璟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7).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