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课堂互动研究:内容、取向与展望

2024-07-06 03:35田张珊
公关世界 2024年9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课堂互动课堂教学

田张珊

摘要: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关键环节,已有研究大多仍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话语,忽视了师生身体行动对教学的影响。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焦点正逐渐从离身转向具身,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及其嵌入的环境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为课堂互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本研究认为,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应关注师生的具身行动,遵循身体取向、行动取向和情境取向,并据此对未来的课堂互动研究与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堂互动;具身认知;课堂教学

引言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1]。课堂是师生持续进行互动的舞台,在互动中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本然特征,因而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关键环节。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互动中的两大主体,师生间的互动行为勾勒出课堂互动的主要样态。但反观当前的课堂互动,依然存在“跟风”式、“程序”式、“替代”式等形态的虚假互动[2]。因而,对课堂互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透视当前的课堂互动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主要从课堂互动主体、互动行为属性、互动目的和内容以及互动效果等维度对课堂互动的类型进行了探讨[3-4]。从师生互动行为的角度来看,课堂互动主要被划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类型,但已有研究仍更多聚焦于师生课堂话语的分析与研究。总体而言,如何在课堂环境中移动和协调身体、如何恰当地表达身体语言、如何设置并展开教学互动情境,以及如何为课堂中的身体行动提供具身资源等问题,在当前的课堂互动研究中缺乏系统的关注。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内涵

认知理论关注的核心点在于揭示学习者的认知学习机制究竟是何种样态的。以笛卡尔学说为代表的离身认知理论将真理置于无躯体的心灵中,认为经由身体经验得到的知识是不可靠、不确切的。在这一离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身体和心灵被截然划分为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身体成为阻止人们获得理性知识的障碍,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被贬抑的地位。

具身认知理论则指出认知是一种身体深度参与的活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具身认知:一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和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认知方式,二是身体为个体的认知提供着内容,三是心灵嵌于大脑,大脑嵌于身体,身体嵌于环境,心灵、身体和环境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统一体[5]。在具身认知的视域中,身体与认知的界限被模糊化,身体首次被提升至与心灵相对等的位置来看待认知形成的过程。除了主张身体行动形塑个体认知之外,具身认知同样强调了身体及其嵌入的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相关的实证研究已经验证了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例如,人们的认知活动和知觉体验会受到身体姿势、头部运动、身体活动等身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同时,身体所在的空间大小、温度环境等因素也会深刻影响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塑造着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6]。课堂教学中充盈着身体行动与体验,这为认识和理解师生间的互动内容、互动形式、互动模式等要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适切关注与合理解释课堂中的身体行动是课堂互动研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内容

从概念上而言,课堂互动意指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交互作用的整体性、动态生成的过程[7]。在课堂这一学习场域中,教育知识的流动和生命意义的构建都深深地体现在要素间的互动之中。身体在场、生命在场是课堂的应有面貌,更是课堂互动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身体、社会的身体以及身体与物件的互动根本性地影响着对于课堂互动、学习过程、教学机制的分析、理解与阐释[8]。这一“身体转向”昭示了具身认知深入课堂互动领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事实上,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课堂互动领域,不仅有助于探究身体知识的形成机制,为课堂参与主体的互动行为提供更为清晰的解释和说明,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和相关研究者充分理解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开放性,从而为进一步改善与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启示。

课堂中身体的运动轨迹勾勒出具身因素的大致轮廓,主要包括师生的具身行动和具身学习环境。已有的课堂互动研究已经关注到师生的身体行动可以传达、补充或替代言语,认识到身体语言对于推进师生互动过程和理解教学意义的独特价值。纵观当前的研究,师生的手势这一具身行动引发了较多的关注与思考。手势作为课堂中经常出现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教学情境下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意义。从“一个圆圈”的案例分析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师生比划圆圈这一手势代表着不同含义,以及手势是如何作为情境化线索“干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9]。课堂内师生手势的呈现不仅可以作为解释学生课堂行为的线索,揭示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对当前问题或学习任务的理解,而且通过观察和解读互动中的手势,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交流,甚至改变学生原有的理解或生发新的想法。

除了对师生手势、身体姿势、头部活动等显而易见的身体行为在课堂互动中的成效进行解读外,课堂环境中的色彩搭配、光线亮度、温度湿度、噪音大小甚至座位排列等因素,不仅影响着人的生理状况,还关联着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10]。但是,国内对于学生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还不够深入[11],对于课堂具身学习环境的关注也比较少,亟待对该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追问。

三、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取向

(一)身体取向

参与课堂互动的师生是心智完整的、具有生命意义的鲜活个体。课堂参与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多向交往有助于实现生命价值的沟通和共融,以及唤起互动主体对教育意义的追寻,但这必须以互动参与主体的身体在场和生命在场为前提。具身认知将身体而非心灵放到认知的首要位置,更加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理应看见、关注并尊重课堂中身体的存在,重视身体在认知体验中的地位,将课堂互动者视为身心一体的、整全发展的人,观照个体的身体状态和生命体验。

“身体何在”是开展具身的课堂互动研究的起点,身体在哪里决定着研究者的视点应该在哪里。课堂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单一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唤醒师生生命意识、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良性互动,包孕着个体生命意义的构建与实现。以课堂教学润泽师生的生命,首先要感知到师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正视给予生命内生力量的身体。其次,应该充分认识到身体行动在传递知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即课堂互动不只包含言语层面的互动,还关涉到身体语言的呈现与表达。坚持身体取向的课堂互动研究不再仅仅关注内隐的心灵的存在与打开方式,而应将着眼点落脚于师生是如何以整全的生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研究取向重新审视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旨在让课堂教学中“离场”的身体重新“返场”,找回承载心灵的身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意义,让课堂真正回归作为师生进行生命体验、锻造生命力量的学习场域的教育本色。

(二)行动取向

课堂中的身体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具有即时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等特征,构成了一帧帧课堂互动的教育画面。目前学界对师生课堂话语的关注颇多,比较缺乏对课堂互动中师生身体行为的深入探索。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身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形塑着个体的认知结构,经由身体获得的身体感觉和情绪体验等深刻地影响着认知的过程和结果。换言之,具身的课堂互动研究就需要打破话语中心,刻画出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身体行动轨迹,揭秘肢体动作、感官体验、情绪感受等具身因素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联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身体行动能够即时展现和记录个体的认知思路,使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得以具象化。除了能够融入师生的真实想法,呈现在课堂互动中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行为还可以有效激活和唤醒学生的身体记忆,帮助学生在抽象的知识符号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借助学生发出的动作信号,教师还可以轻易地进入学生的思维领地,对学生当前的知识理解水平进行识别和判断。可见,注重身体语言这一情境化线索的表达和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有效学习的发生机制。基于此,以行动为取向的课堂互动研究需要格外关注课堂中的行动要素,着眼于课堂中师生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做”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从而探究出潜藏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结构和模式。

(三)情境取向

课堂互动情境是支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内含表达的冲动、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启迪、心灵的召唤和情感的交融[12]。课堂为互动主体提供着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以环境构成内容的性质为分类标准,课堂互动情境可划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实际上,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学环境创设与构建,都关乎到互动主体的课堂参与度、投入感和满意度,更影响着课堂互动文化的形成与构建。课堂教学情境在个体认知和师生互动中到底承担着何种角色以及发挥着何种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以尝试从具身认知理论中获得一些启示。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层层嵌入的,个体心智的形成不仅与容纳大脑的身体直接相关,更与身体所嵌入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具身的课堂互动研究还应着重于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描述与解析,例如关注课堂的空间布局、室内温度、教学情境设计等环境因素,以阐明学习环境是如何引发和强化课堂互动的,从而为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新思考。

四、启示与展望

课堂互动是师生课堂生活的基本样态,课堂互动研究则是认识、重构和改善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活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力,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同时,师生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也在良性的互动中得以生成、交流与共享。目前,学界对课堂互动话语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真实的课堂互动实践中并不只是话语的交替,在课堂这一立体空间内,多种行动因素杂糅、纠缠在一起,刻画出更加丰富、复杂的互动场景,因而借鉴具身认知的视角对课堂互动进行研究,能够关注到并放大课堂互动中动态的细节,有助于描绘和刻画出课堂教学的全貌。

真实的课堂实践中处处有师生互动,处处存在非言语行为。影像录制技术和视频图像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发展为课堂互动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为解码教学情境中的身体实践过程提供了方法支持。但是,面对丰富的课堂影像资料,如何对其进行转录和分析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互动研究直面课堂中的身体存在,关注身体语言的展现与表达,这启示研究者在对课堂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时,应注意将非言语行为提高到与言语同等的位置,使阅读者能够在非言语行为塑造的情境中对言语信息进行理解[13]。惟有在课堂互动研究的始末时刻保持正视身体存在的自觉性,研究者才能敏锐地洞察到隐藏和附着于身体行动细节中的学习机制。

具身的课堂互动研究直面课堂中的身体存在,关注身体语言的展现与表达。虽然身体动作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已被佐证,但是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并非越多越好。因而对教师关注课堂中具身行动的倡导并不意味着让教师一味地机械模仿“行之有效”的身体动作,而是要培养教师对具身行动的敏感性、包容性,帮助教师正确解读具身行动的密码,从而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结语

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突破当前的局限性,指向教学实践的优化与改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亲历者,更有必要深刻理解课堂互动中身体承载的知识与意义。只有关照身体在课堂互动中的意义与价值,课堂教学方能真正复归浸润师生身心、塑造师生灵魂和彰显师生生命价值的本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06):31-35.

[2]王晓宇.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互动模式探析——以“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8):31-33.

[3]何嘉.课堂互动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61-65.

[4]徐飞.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02):57-65.

[5]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710.

[6]罗梦圆.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4.

[7]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31(10):73-80.

[8]肖思汉,德利马.基于视频的学习过程分析:为什么?如何做?[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5):55-71+160.

[9]肖思汉.基于互动分析取径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17(18):22-29+64.

[10]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魏智慧.环境可供性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4(36):102-104.

[12]张鹏君.论课堂教学中的虚假互动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3(08):53-57.

[13]肖思汉.课堂影像拍摄与转录的若干议题:基于互动分析方法的探讨[J].教育学报,2013(02):44-50.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课堂互动课堂教学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