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维度下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提升策略

2024-07-06 03:35:05刘金柱赵伟栋
公关世界 2024年9期
关键词:管理质量协同治理高校管理

刘金柱?赵伟栋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协同治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新方向和新途径,是优化高校育人工作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维度,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评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多维探究学生管理质量提升策略。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应精准把握协同治理内涵,发现高校学生管理潜藏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积极整合管理队伍,打造优质学生管理队伍,强化学生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学生群体主体意识,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协同治理文化宣传,将协同治理理念深植于校内师生心中,全面提高高校协同治理质量。

关键词:协同治理;高校管理;学生管理;管理质量

引言

在我国,高校肩负培养高素养人才职责,是重要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平台。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我国高校学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若仍采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将制约高校学生发展,形成明显学生管理冲突。在此背景下,从协同治理维度出发,探索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提升策略,有利于加快高校学生成长,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协同治理的内容概述

分析协同治理概念,可发现其来源于公共管理理论。该理念主张,明确治理主体,创建良好协同关系,实现多主体共同治理,以此增强治理整体效果,提升治理方案可操作性,从而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1]。

具体而言,协同治理包含两个名词,即协同和治理。协同代表着同步协调,在该名词定义中,需多方合作,保持共同一致,协力解决问题。治理则代表着操纵控制。学者多纳霍指出,在协同治理模式中,应确定既定目标,整合多个相关利益主体,限定协同权利范围,实现多主体共同努力。探究协同治理核心,即为治理区中心化,将多个利益主体放于平等地位,尊重多个利益主体差异,以此建立协同治理机制,达到多元主体参与目的。

二、协同治理维度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力度不足

在协同治理理念下,学生管理与高校学生具有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管理事务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重要发展趋势,亦是立德树人宗旨的多元体现。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事务,能够强化学生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升学生思想品格,全面加快学生成长。然而,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可发现,虽然学生具有较高参与热情,整体参与层次却相对较低,并未高度参与实际管理事务,部分参与主体也多集中于课外实践活动,难以真正发展自身管理能力。基于学生事务管理视角,我国高校学生参与仍处于个人阶段,主要为个人评优、学习开展等,较少参与学院管理[2]。分析该部分学生参与管理内容,包括学风建设、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等,整体参与率参差不齐,对于院校政策制度制定,则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究其原因,则可分为客观与主观两类。从主观维度出发,高校学生整体缺乏参与意识,并未意识到协同治理重要性,且自身协同管理能力不足,难以真正处理学生管理事务。从客观维度出发,则是高校管理人员并未广泛宣传协同治理理念,协同治理参与渠道创建力度不足,学生无从知晓,亦难以参与。

(二)联动协调效率偏低

1.在我国高校内,学生部门仍处于横向交流状态,并未建立完善协同治理制度,多个学生部门分工不明确,整体管理效率低下,处于各自为政态势,缺乏协同交流氛围。具体而言,大部分学生部门人员认为该部门存在权责不清问题,缺乏合作处理想法,不愿意开展协同治理实践。在协同治理具体实践中,各部门人员管理信息交流不充分,校内管理事务跟进不及时,且出现多种工作重复问题,致使学生管理负担进一步增加,降低整体学生管理质量。

2.在高校学生部门中,仍受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限制,上级部门权威意识固化,不愿加强学生部门纵向联系,难以实现学生部门协同互动。处理学生管理事务时,各职能部门常处于单线交流状态,下级学生机构习惯于被动接受,仅当发现学生管理问题时,才能逐步实现信息共享,短时间发挥协同治理效能。

3.在我国高校内,学校管理人员并未保持良好沟通意识,常忽视学生群体交流。在对学生群体调查中,仅近一成学生认为能够频繁接触管理者,近两成学生认为能够经常参与管理活动。

(三)治理素质有待提升

1.在协同治理维度下,面对学生管理事务,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究其原因,则是我国高校缺乏相关专业,学生管理人员难以良好培养自身专业素养。我国高校开展招聘工作时,常招聘思想政治专业人才,担任学生管理人员,随着招聘情况变化,亦可能放宽招聘要求,聘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才。然而,该种招聘流程难以全面评价学校学生管理人才专业性,相关人员到任上岗后,可能缺乏专业素养,不能真正有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

2.受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局限限制,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强,亦难以快速转变自身理念,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对协同治理理念认同度较低。此外,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中,学生群体管理地位并未受到重视,亦未真正发挥自身作用。大部分学生管理事务参与意识不足,缺乏管理事务参与行动力,仅将自身作为学校规章制度被动接受者,难以主动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协同治理中。

三、协同治理维度下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提升策略

(一)提升主体意识

基于协同治理维度,高校管理人员应明确各方主体,增强高校主体意识,改善协同治理流程,创建协同治理共同体,优化协同治理环境,为高校育人增添助力,促使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管理人员应宣传协同治理理念,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究其原因,则是制定高效管理决策具有一定难度,需聚集多个高素质主体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增强学校管理群体创造力。具体而言,开展协同治理时,应有意识强化学校师生主体思想,引导学校师生建言献策,多维挖掘校园管理潜藏问题,制定针对性学校管理方案,提升学校管理思维高度,建立学校管理共同目标,鼓励学校师生齐心前进,共同解决潜藏校园问题,有效采取解决策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只有积极引导在校师生参与,才能实现协同治理目标,保证高效协同治理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学校师生认同感,促使学校师生严格执行相关决策,创建良好正向循环。

2.若发现潜藏学校治理问题,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大协同治理力度,保持正确组织引导,科学梳理问题重点难点,改善协同治理流程,明确高校治理目标,加大师生激励力度,促使其积极参与创造,充分尊重参与主体,保障参与主体个人隐私安全,尊重高校师生诉求,凭借科学指引态度,帮助高校师生有效参与,协同消除潜藏管理障碍,取得理想协同管理效果。

(二)强化管理能力

1.高校管理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能,保证协同治理韧性。分析传统院校管理方式,可发现随着时代社会变化,高校环境亦相应转变。因此,在我国高校内,管理者亦应转变自身管理理念,避免采取垄断管理态度,根据院校育人目标,细化协同管理需求,深度反思院校育人角色,强化协同管理执行。身处新时代背景,高校管理人员是师生协同管理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因此,管理人员应拒绝垄断控制心态,积极优化管理方式,转变管理职能定位,提升协同管理质量[3]。

2.建立协同管理奖励机制,提升高校师生自我管理效能。具体而言,奖励机制需结合高效管理实情创建,以帮助高校教师实现智能管理,发展自身管理技能,为其提供充足驱动力,强化整体效能感。高校管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教师管理能力,定期开展协同管理培训,强化高校教师管理素养,结合教师年龄、认知等因素,积极举办学术讲座,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多维分享自身观点与经验。若部分教师表现突出,展现出良好管理能力,应适当提供晋升渠道,给予该教师良好发展前景,以此强化教师协同管理效能,增强教师持续学习驱动力。

3.开展学校家庭联动,创建信息沟通渠道,保证管理信息共享。高校管理人员应创建智能平台,建设协同管理系统,多维记录学生学习生活,分析学生成长轨迹,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助力。以学校德育为例,管理人员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采集在校学生数据,科学测评在校学生心理,明确院校学生学习生活需求,鼓励学生寻求心理指导,减轻自身身心压力。心理辅导人员则应创建心理健康报告,上传至学生管理系统,全面反映学生身心情况,以便高校管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策略。

(三)整合管理队伍

从协同治理维度出发,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院校协同治理能力。

1.高校管理人员应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适当整合学生队伍,引导在校学生参与管理,给予多样规章制度支持。在我国高校内,在校学生亦是重要管理组成部分,多维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包括组织部、校团委等。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改善校园管理模式,增设协同管理效能。强化院校学生管理意识,明确各部门学生服务职责,引导学生遵守相关管理规范,增强高校协同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院校学生智能化管理,科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各管理部门学生,则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保证学生管理服务质量,丰富学生管理考评指标,考核学生管理质量,引导院校学生持续学习,强化自身业务能力,端正自身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管理效果。

2.高校管理人员应打造专业辅导员团队,通过辅导员科学指引,帮助院校学生完成管理工作。首先,高校管理人员应增强辅导员管理认同感,让辅导员感受到自身管理职责,促使辅导员持续丰富自身职业知识,创建系统技能体系,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将协同管理深植于心中。其次,高校管理人员还应优化辅导员招聘标准,保证入职辅导员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以便辅导员就职后,快速发现潜在问题,给予在校学生有效帮助。

(四)优化管理机制

身处新时代背景下,在我国高校内,管理人员应改善协同管理动态,提升协同治理层次,揭示协同治理本质,整合现实实践与管理理论,加强协同管理有效性和灵活性。

1.对于协同管理工作载体,高校管理人员应保证其整体性。具体而言,在我国高校内,管理人员应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科学把控学生管理本质,整合多个管理载体,形成协同管理合力,增强管理整体效应。将目光放置于协同管理载体系统,从整体改善维度出发,重视高效协同管理实践。考察院校学生时,应将其置于学校管理整体中,避免孤立考察心态,跳出传统学生管理局限,保证全局考察视角,有效推进具体工作展开,整合多个管理环节,加强高校育人整体性,避免政出多门问题,减少高校管理功能内耗。

2.提升学生管理层次性。基于协同治理维度,在我国高校内,管理人员应结合育人目标,科学制定学生管理任务,将学生管理载体分为多个层级,包括外显层、拓展层、基础层和核心层。其中,对于核心层,应加强学生管理育人信念;对于基础层,应加快学生管理文明养成;对于拓展层,应实现学生管理能力提升;对于外显层,应取得良好学生管理成效。从纵向维度出发,在我国高校内,管理人员应协调多个学生管理层次,实现学生管理共同协作,坚定各层次人员管理信念,加强协同治理核心效能。强化高校基础文明建设,提升高校学生修养,打好学生管理内在底蕴,加快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充分展现协同管理育人价值,促使院校学生快速成长发展。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人员可创建多种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引导校内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校内学生参与热情,达到激励鼓舞目的。

3.强化学生管理协同性。高校管理人员应明确学生管理主题,强化学生管理理念,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多方向开展能力提升活动,以此助力学生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应紧密联系多个学生部门,实现学生管理部门联动,包括宣传部、团委、组织部等,建立学生管理长效机制,深度发挥高校领导作用,由院校管理人员牵头,促使校内教师与学生联动。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还应优化校内环境,加强院校规章制度约束,形成良好管理文化熏陶,做好管理学风带动,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吸引校内师生参与管理活动,凭借科学协同管理,实现校内实践育人,完成校内学生同辈催化,打好协同治理组合拳。

(五)培育治理文化

开展高校协同治理,管理人员就应摒弃约束理念,转变自身中心思维,营造协同治理环境,减少协同治理制度障碍,增强协同治理灵活性。

1.高校管理人员应强化校内协同治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将协同育人作为首要发展目标,积极与校内学师生沟通,保持良好沟通关系,鼓励校内教师开展协同治理课堂,多维融入思政元素,培养班级学生协同治理思维,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提升学生发展速度,创建良好发展环境。

2.面对学生管理,高校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态度,保持尊重和友善,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协同管理策略,尊重学生成长背景,形成有效良性互动,真正倾听高校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持续完善协同治理方案。

3.应为学生组织提供助力,减轻学生组织负担,营造积极协同治理文化,避免学生组织过度官僚化,实现学生管理自治,合理应用学生管理作用,实现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根据多元学生组织,开展学生特色活动,丰富校内活动形式,达到协同治理推广目的。

结语

基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开展学生管理协同治理,应致力于优化学生管理机制,改善管理人员与学生群体思想理念,整合多个学生管理主体,共同发挥学生管理作用,推动高校协同治理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子华,林洪婧.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4):103-106.

[2]金莹.多元主体协同视域下高校学生智能管理的三重困境与优化路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3):95-99.

[3]李辉.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21.

(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管理质量协同治理高校管理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浅析提高高校档案过程管理质量的思考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0:27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质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3:12:26
关于教授接待日活动与勤助实践关系的研究报告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我国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救济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8:09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