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024-07-06 16:13:07仝自文张安琪
公关世界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仝自文?张安琪

摘要:促进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当中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同时,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其树立健全的人格。在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在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和路径,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意义,为现代高校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引言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整个社会对高校的心理教学十分重视。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相互融合提升自我教学质量,做到了课程深入发展探索。

一、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教育部印发的大学思政教学体系指导纲要中提到,思政教育应该贯穿到整个高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为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教学育人作用以及提升大学人才教育质量做好准备[1]。而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各大高校应该将人才的科学素质素养与思想品德素养相结合,为培养全面性、创新性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坚持人文情感的关怀和心理健康的指导,为大学生身心发展提供保障。鉴于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资源。做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开阔眼界、丰富学习,塑造品格,形成完整和正确的三观,对待事物辩证看待,发现问题从容不迫,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这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当中应该做到的教学目标,也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

(二)是对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反思

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是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当中,核心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和生活品质。因而,从表面上看大学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实际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对更深层次、更潜在问题进行挖掘,为大学生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带来更多的支撑和帮助。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成为普遍现象,但在长期的课程开发与探索当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课程模式的单一性、课程聚焦表层的心理问题而非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课程关注的人群为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不是促进全体学生积极进步等,这些现象导致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从本质上说明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还需要具备主动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两者的相互统一还有待实现。除此之外,受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发展具有影响,他们对大学中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存在误解,认为其并不能对症下药,在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这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其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配套设施犹如摆设[2]

(二)为高校安全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面临着更多的可能性和变化性。而他们的自由选择度较高,思想活跃,正处于需要心理指引和价值引导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既是思想文化碰撞的高地,也是促进人才正确发展的稳定器。现代生活环境的多变性和学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极易出现各种心理负担问题和情感障碍问题。其中主要涉及思想政治导向、学生个人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这给生活在周围环境中的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再加上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识别和判断心理病因显得尤为困难。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意识教育,从法治知识的宣传、国家制度理念、个人行为规范、社会舆论导向等多个方面出发,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让其形成从容不迫、平和稳定的情绪,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安全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意义分析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培养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决定了其在步入社会后的心态价值观念。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够为其在以后的人生逆境当中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还能为其在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提供必备的动力。虽然在校园学习阶段难免会出现各种迷茫与困惑,大学生也会为了克服困难和寻找解决办法而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是因为专业课程教育学习任务太难而有所压力,还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大学中情感遇到问题而出现各种消极情绪,比如沮丧、自卑甚至抑郁等。但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可以帮助每一位学生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其在各种问题上做到心理辅导和疏导。高校教师要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融入学习与生活,鼓励其多参加团体项目和集体比赛,多走出宿舍,结交更多朋友,帮助其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大学生活的魅力。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

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关键原因。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一旦遭受来自环境的巨大改变就会导致情绪发生严重波动,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平和、宽容地面对周围环境的人和物,指导他们掌握在生活中所要面临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提前告知他们的行为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开展心理教育问题时的主要路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认知障碍并指导他们加以改正。同时,根据个体情况,具体详细地制定出各种解决方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且积极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使思想品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当今社会脆皮大学生的现象日益普遍,大多数学生自小在家庭的宠爱中长大,遇到问题都是依靠家长负责解决,没有直接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这导致其在步入大学生活后无法独立面对问题,一旦生活和学习上有问题发生,就会产生畏惧和胆怯的心理,更有甚者为了逃避大学生活上和学习上所带来的压力选择休学或退学。例如,谈恋爱在大学中是普遍现象,但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情感不顺利的问题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或者在与室友相处的阶段中产生矛盾,陷入自我消耗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小问题就跷课、逃学。这些现象的发生都说明了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和问题时,心理抗压能力较低。而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论是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资源上,都比心理健康教学更为广泛和丰富,在帮助学生提高抗压能力上更有积极作用。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精准分析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标准

作为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必须在大学学习阶段中加强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在此门课程当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对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言,在课程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至关重要,用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然,也要符合心理学科学习的规律和特征,做到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知行合一,吸收教学内容[3]。例如,教师在教授人际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友谊、交流沟通、诚信等内容,让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加顺畅、积极。而在教学情绪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加入智商、情商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稳定、乐观的意义。在教学压力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各种革命精神、对抗外来侵略的学习中,学会化解来自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而在讲到恋爱这个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传授平等、相互尊重、青春美好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在恋爱中正确对待另一半,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及目标在于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应用,而不是将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停留在课堂上。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师就必须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利用过程和成果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内外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在思政元素的影响下,心理健康课程中将会呈现具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传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相关知识,也有思政课堂上的相关理论,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情感、个人品性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进而解决个人的实际问题。

(三)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

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实施思政教育,可以借用多媒体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促进两种教学相互融合。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给大学生开设个体的咨询服务中心,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讲座、心理画报大赛、主题演讲以及短视频宣传等实践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中,把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做到以文化人、以情育人。同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递榜样精神和奋斗精神,利用大学生学习网站向学生推送各种优秀事迹,让学生在先锋模范事迹中感受到心理健康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开展全面性、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通过线下言传身教,为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师生交流和共通的桥梁,做好师生间的心理建设,发挥学生间的同辈分享效应,在课堂上形成相互帮助、彼此进步、共同努力的学风,这能够将课堂教学效果作用发挥到最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

(四)建立坚实的心理安全保障和评价体系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建设心理安全保障体系中,要形成上下一体的教学局面,例如,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班级心理成长工作坊四级联动危机预警干预系统,依托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防护网络,建立全方位信息获取机制,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做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全面保驾护航。此外,也要建立纵向的心理健康评测制度[5]。例如,从新生入校就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活动,对每一个个体建立起心理档案,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做到及时干预学生突发心理问题,以及对往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做出预警,形成早发现、早响应、早评估、早预防的心理评测制度,为大学生心理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另外,高校应该注重深入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危机,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除了对教师素质、教学态度及教学能力等的评价,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素养和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参与、话题分享、案例反思及课后扩展提升等,阶段性地调研分析学生的思想健康情况和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多方参与、多维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更是祖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融合以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以及形成坚强的心理内核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者教学优势互补,对深入培养新时代高校人才的远大理想、价值观念做出贡献,既体现了新时代高校的教育特色,又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本文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项目编号:XY23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以大学生挫折教育为例[J].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2022,(00):524-528.

[2]李文波,王丽娟,刘莹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1,(21):138-139.

[3]高玉晶,左润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品位·经典,2023,(11):76-78.

[4]徐薇,叶笑云.“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154-156.

[5]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1):131-133.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6:54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20:43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9:20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5:05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6: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