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美情趣并非先天存在,而是在教育教学的引导下,通过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及个人修养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形成的。审美情趣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与德育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探究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价值以及在培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再结合实际研究具体可行的培育路径,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
关键词:审美情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作者简介:赵红梅(1972—),女,甘肃省酒泉市北苑学校。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审美情趣与德育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所以审美情趣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关联是深厚的,可通过培育审美情趣的方式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顺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现阶段审美情趣的培育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教学实际从审美情趣出发探究教学路径,稳步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的价值
审美情趣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形成,并不是先天存在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的价值也应从多个方面分析确定。首先,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审美情趣主要是在教育活动、思维发展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形成的感知力、鉴别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顺利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从培养人的视角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从“为什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出发思考“怎样培养人”,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精神与涵养教育,帮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道德品质。最后,从审美需求视角分析,审美需求是人类特有的进行审美活动的欲望和要求,是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重要推力。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出现与推行,学生对“美”的追求愈加热烈,成为“爱美”一族中的中坚力量。初中生本身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身心发展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审美判断,形成偏离正确价值观的审美观念。此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育,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也坚持审美情趣培育,但从目前审美情趣培育效果来看,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学问题。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审美情趣培育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当前的教育理念强调素养教育,主张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精神等方面的教学指导,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目,重视分数,轻视素养教育,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培育效果不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受限。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学科的探究深度不够,教研方向局限在教学方面,对审美情趣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和误解,如部分教师认为审美情趣培育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专属任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与审美情趣培育关联不大;审美情趣与生俱来,无需刻意培育;等等。长此以往,这种片面认知会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中根深蒂固,从而使其不会主动探究审美情趣的培育路径和方法,最终导致审美情趣没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发挥作用。最后,审美情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培育处于表层化[1]。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部分教师开始认识到审美情趣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从教材中发现了有利于审美情趣培育的素材,也开始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朝着审美情趣培育方面延伸。但这种教学的整体表现还是以表层化为主,并没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审美,审美观念及素养也没有因此形成,这与预想的教学成果是不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存在的教学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应引起关注并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三、从审美情趣出发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一)革新教育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观主要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具体包括对教育的本质、内容、方法等的认知,教育观分很多种,既有传统教育观,也有现代教育观。教育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及教师的教学决定和判断。因此,若想从审美情趣出发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首先必须要求教师革新教育观,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强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体现了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念和核心追求,指导着教育朝着实践的方向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然后深刻理解审美情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接着再主动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扭转并革新教育观,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趣味为教学方向。与此同时,教师应明确自身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所以应追求做一个“真、善、美”的教学者,然后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高雅情趣感染学生,以气质才华滋润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育形成审美情趣[2]。例如,在“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关注我们的情感世界和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管理好自己的情感。此时,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一味地以理论讲解教学为主,而是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以人际交往情境来指导学生挖掘美好的生命体验,并促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环境,进而从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良好审美情趣。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做好审美情趣培育的教学设计同样重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教学空余时间主动学习与审美情趣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然后不断革新教学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审美情趣培育的教学设计。
(二)根植真善美,立足学科资源开展教学
在教育领域,审美教育一直被关注,但实施的教学活动却大多浅层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效。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开展的审美教育没有根植真善美,也没有立足学科资源。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在“善”字上面做了一个“美”的标记。将此话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直白地认为应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将审美情趣培育作为德育教育主要内容,然后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可以体现真善美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对“美”有更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心中的真善美种子可以在教师的日益浇灌下生根、发芽、成长。此时,学生将学会感悟、学会判断,然后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主动创造美,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递者。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如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传授,还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品味人生百态,做出正确抉择。例如,在“尊重他人”一课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为主要讲解内容,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尊重,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也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在现实中寻找真实的“尊重他人”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引领[3]。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残奥会上金牌获得者卢东站在领奖台上的视频资料,学生可以看到卢东在领奖台上主动单膝跪地,与银牌和铜牌的获得者保持相同的高度接受奖牌。从卢东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另外两名获奖者是尊重的。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卢东的这种精神品质,从而启发学生感悟心灵之美与生命之美,让学生对审美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形成。
(三)突出主体性,坚持以生为本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样才能聚焦学生学习之所需,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服务和支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开发审美资源。学生是教学服务的主要对象,一切教学活动皆围绕学生展开,教师不仅要着眼教材上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用的教学素材,以便在生活中找到学生熟悉的美,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在平凡的一日生活中发现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二是要结合审美情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整堂课都充满审美色彩,助力学生感知美并领悟美,从而积极主动创造美[4]。三是要将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合理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以想象的方式来创造美,有效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形成。四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态度,优化作业内容及形式设计,以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持续接受美的教育,实现以美育人。例如,在“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班级环境中寻找教学资源,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关键词为“共建”和“担当”,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集体建设过程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及其对于个人和集体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构建美好集体。在此学习与感悟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承担责任,培养担当精神。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以“我与集体共成长”为主题的创作作业。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一直都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并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育原则进行一切教学设计。学生的审美情趣会因课堂教学活动而形成,也会因课后完成作业而提升,从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康人格。
(四)注重衔接性,体现学科教材编写价值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应构建成一个整体,将幼小阶段、中学阶段甚至是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以便学生始终接受不断档、持续性的思政教育指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审美情趣出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中,教师也应以“大思政”教育理念反思当前的教学设计,注重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有效衔接,从而体现学科教材的编写价值,将审美情趣培育全面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时,教师应寻找适合审美情趣培育的教学素材,然后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是否有相同的教学内容,以便开展衔接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增加教学趣味性[5]。例如,在“让家更美好”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深度研究,找到教学关键词“家”,拓展研究“小家与大家”,然后升华“爱国教育”,顺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社会主旋律。接着,教师对“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两部分教学内容相似度很高,同样是以“家”为核心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发现世间有真情,然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根据对小学与初中两套教材的衔接教学分析,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所学知识,使学生发现学科教材编写的目的和价值,进而发现学科教学中蕴含着美的教育,且无论学习知识变得多么复杂,美始终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形成与发展。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审美情趣的价值是突出的,培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教师应重视研究教学路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技能,陶冶情操,培养品质,追求美的生活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审美实践中成长、发展,为以后学习与生活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成钰芯.美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求知导刊,2023(31):104-106.
王红英.初中道德与法治与美育深度结合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8):181-184.
许晓凡.从审美情趣出发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J].华夏教师,2023(3):73-75.
唐建荣.美学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9):52-54.
刘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美育渗透研究[J].现代交际,2021(1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