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

2024-07-02 01:48:31贾伟华
求知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德育建设融合路径新时代

摘 要: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思政课已经成为中学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思政课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学生正确三观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意识形态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在常规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德育建设的相关内容,学生的接受度也相对会更高,这对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辅助价值。因此,在实际组织思政课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积极地进行德育建设,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德育建设;融合路径

作者简介:贾伟华(1986—),男,甘肃省临洮县第二中学。

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价值。中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其三观还处在发展的过程,还没有完全定型,他们的个体意识也没有完全形成,其整体还处在学习以及探索的基本阶段。因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尝试将常规的思政课程教学和德育建设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帮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强化学生基础的法制观念,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通过思政课教学和德育建设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对于德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益打好基础。

一、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建设有效融合的主要价值

(一)发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传统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方面,而相比之下,素质教育理念则强调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方面。可以说,在中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课程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但是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因此,在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本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之上,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地减少不良文化给学生发展以及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三观[2]。在常规的中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德育建设的相关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高的接受度,还能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真正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融合思政教育以及德育建设的基础上,教师要促进学生纠正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以及人格,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中学阶段学生自身特点的角度来分析,他们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在身体方面,整体的成熟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他们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以及学习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带领学生开展思政课的学习,强化对学生的德育,不仅能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个体意识的形成,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将德育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对于学生健全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能使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以及德育的熏陶,促使学生在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社会性的人才,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

二、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建设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道德理念的兴趣

在融合常规的中学思政课教学以及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做好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而要想使教学目标能真正达成,教师则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若缺少了学生主体的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则很难真正得以落实,育人效果也很难真正得到保证[4]。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关注环境氛围给最终的课堂教学成果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将中学思政课教学以及德育建设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探究思政理念以及道德理念的兴趣能真正得到强化,为学生思政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

例如,在教学“订约履约,诚信为本”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发展学生思想素养的基础上,使德育的效果也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传统的课堂氛围进行优化,打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真正得到提升,促使整体教学活动效益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教学的导入环节,借助班级中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等为学生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主要包括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以及履行约定的一系列场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正式的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与诚信有关的游戏活动,这一方面可降低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认识到诚信对于社会秩序维护以及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在提升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力,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目的。

(二)发挥榜样价值,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以及德育理念具有抽象性,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普遍较高。部分学生虽然对有关的知识理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却很难将其真实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学校将较大的精力投入学生的德育建设以及思政课教学中,但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依然很难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在融合德育建设以及常规的中学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重视榜样力量的进一步发挥,带领学生对先进人物进行模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素养。

例如,在教学“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家庭观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德育效果能得到保证,“榜样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必不可少。因此,在为学生讲解基础理论以及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为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并且为学生介绍自己维护家庭和睦的一系列经验,说一说要想保证家庭和睦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包括在家庭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尊老爱幼、尊重家庭其他成员对于家庭的付出、勇于承担起维护家庭的责任等,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反思,思考自己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维护家庭的和睦。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机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家庭的幸福生活,并且要求学生采访一下自己的父母,询问他们维护家庭和睦有哪些秘诀,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能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维护家庭和睦。通过在班级中寻找学生以及教师作为榜样,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然地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勇敢地承担家庭的责任,尊重长辈、爱护幼小,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情境演绎,深化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会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理念讲解方面,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情境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对此,在日常组织思政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融合德育建设的相关内容,尝试通过情境演绎的方式来为学生渗透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思政知识以及道德理论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为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德育建设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以及理解,发展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合一系列的情境策略,并且持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德育素材进行探究以及挖掘,使德育建设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具体而言,在课堂上完成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就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借助班级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人民在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民族的文化,并且尝试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探索尊重各民族文化对于维护我国整体的社会和谐以及稳定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带领学生思考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给我国文化整体发展所带来的整体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留出空间以及时间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探索,并且结合自身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编排情景演绎的相关内容。通过在班级中进行生动的演绎,学生能对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探究任务以及表演任务不仅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紧密配合,同时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把握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内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德育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尊重多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并且将其融合到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合德育建设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凸显。作为思政课的任课教师,我们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需要持续地将高素质的人才输送到社会,助力社会的整体发展。从传统的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讲,部分教师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学效果的提升,一方面不利于与德育建设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因此,在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每一位中学思政课教师都需要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教学工作与德育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多在学生的德育方面投入一些精力,对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持续改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德育素养都能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明成满,赵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融合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1):4-7.

王丹丹,姚洪艳,尹梓霖,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合理性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10):12-14.

顾娟娟.也谈中学思政课“三情三美”教学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7):76-78.

吴又存.中学思政课教师如何做到“思维要新”[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9):25-26.

曾银秀.一体化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策略分析[J].家长,2023(27):171-173.

猜你喜欢
德育建设融合路径新时代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成才之路(2017年5期)2017-02-27 20:45:27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8期)2017-02-23 00:05:14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8:26: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43:13
合理有效利用QQ等软件促进班级德育建设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02:13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