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孟洁
摘 要:蕴含了勤劳、担当、进取、创新等丰富内涵的劳动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劳动精神,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分析了劳动精神的内涵,以及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从多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精神;思政教育;道德素质
作者简介:杨玲(1972—),女,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青少年宫。
孟洁(1978—),女,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青少年宫。
劳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了勤劳、担当、进取、创新等丰富内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1]。本文主要探讨劳动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融入路径,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助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劳动精神的内涵分析
(一)勤劳和敬业的劳动精神
第一,勤劳是劳动精神的核心,体现为中国人民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劳意味着勤奋刻苦、追求卓越,通过辛勤创造来提升自我价值。勤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该尊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让勤劳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第二,敬业是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体现为人们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操守的坚持。敬业要求人们在工作中尽心尽责,追求卓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对待每一项任务。敬业精神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应该弘扬敬业精神,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创新和进取的劳动精神
第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要求人们在劳动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积极寻求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实践,克服困难,形成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
第二,进取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劳动中,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勇攀事业高峰。此外,人们还要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具有高度价值和影响力的专业人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克服浮躁和功利心理,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形成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2]。
(三)团结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团结与奉献体现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对社会而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传递爱心和传递文明的途径,能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对个人而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可以培养个人实践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获得真挚的友谊。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劳动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系民族血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劳动精神强调勤劳、敬业、求实、创新等优秀品质,对于培养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有助于增强全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团结。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劳创造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4]。其次,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劳动,学生能够理解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关系,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劳动中,学生需要与其他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此外,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韧性,培养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最后,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一,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劳动精神蕴藏着勤劳、敬业、奉献等品质,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习惯。在劳动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定、承担责任、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让学生明白,若想收获更好的劳动成果,就要尊重他人的付出,勇于承担责任,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优良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首先,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次,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观,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国家的发展现状,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为将来服务国家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新事物,尝试新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应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5]。第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学生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将劳动精神传承下去。第三,树立劳动榜样。学校应注重劳动榜样的作用,可选取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教职工来进行宣传和表彰,以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他们学习,将劳动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第四,开展劳动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黑板报设计、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五,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可优化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系统教育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践行劳动精神。
(二)理论教育,促使学生传承劳动精神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将劳动精神的有关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深入浅出地讲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意义和传承途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劳动精神的核心价值。最后,在课程评价上,教师应将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中,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的意识。
(三)社会实践,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
开展社会实践是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深刻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一,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认识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实践探索,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群体,了解社会现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主自发地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
(四)情感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第一,强化劳动精神教育。教师可广泛开展劳动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劳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注重情感交流。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为他们提供关爱和帮助。第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第四,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开展家庭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加强家庭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开展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尊重劳动的意识[6]。第五,完善情感沟通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运用多种形式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如面对面交流、线上互动、开展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
(五)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第一,完善政策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政策法规,明确劳动精神传承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确保政策落地实施。第二,建立长效机制。教育部门应当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将劳动精神传承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定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劳动精神传承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探索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创新路径。此外,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第四,拓展实践载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精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劳动素养。第五,加强评价与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分析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此外,鼓励学生、家长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反馈意见,以更好地改进工作。第六,社会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劳动精神传承活动,形成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结语
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途径之一。对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确其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将其融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敬业、创新、团结、奉献等精神品质,促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梁佳义,李宝艳.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3):91-93.
何紫昭,汪晓莺.新时代劳动精神:生成逻辑、时代意蕴及价值指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3,42(1):49-54.
李丽.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精神培养的四个着力点[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1):50-60.
安娜.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与培养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4):112-114.
郑焕焕.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J].新丝路(中旬),2023(9):63-65.
沈丹丹.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3):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