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2019-06-26 04:26成美红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 劳动精神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形成基础

作者简介:成美红,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32

劳动精神,就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已经形成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是广大劳动者的共同特性,每位劳动者都应该领会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属性,劳动创造了人这个概念。人在劳动的过程中生产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产品,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使劳动现实化。在劳动价值论的指引下,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探索过程相结合,最终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它进一步引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竭力前进,开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形成基础

劳动精神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劳动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劳动现状的理论结合,同时也表现出广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不斐的劳动果实。劳动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活动里,并一直激励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新时代劳动精神充分承袭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出发,指出人的劳动总是在具体阶段、具体条件下,所以它并不是抽象的。劳动本质论指出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劳动,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前提,它使得人类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界区分开来的标志。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建了人类生活,劳动创设了社会关系,劳动创就了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思想根源,它主要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不仅提出劳动二重性的观点、异化劳动观点,还充分论述了劳动价值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资本以及私人财产的关系。它指出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这些观点体现了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劳动精神蕴含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很多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劳动改造人类生活的文字被记录在册。《帝王世纪》里有关于伏羲重视劳动生产的记录,“二月二”都会亲自去耕种,到了宋元时期,这天又被称作“劳农节”,或者称为“踏青节”;《尚书》中也有这“业广于勤”的看法,意思是只有勤劳的工作,才能完成伟大的功业,都能体现人类对劳动的重视和劳动精神的传承。劳动精神也体现在我国古代的诗歌里,《诗经·伐檀》也描写了伐木工劳动的场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就是生动写照;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体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得,抒发了他对劳作生活的热爱。不仅是农民、工人对劳动充满崇敬,文人雅士也讴歌劳动之美,展现劳动能带来愉悦感的美妙情怀,体现了劳动精神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劳动推动了文明的发展进步,蕴含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活动是新时代劳动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胜利果实,都是广大劳动者一步步努力取得的,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实践基础。首先,在抗日战争、红军长征等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果实,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同敌人作斗爭,形成了不畏险阻、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这一斗争精神构成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重要内容。其次,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形成的勤劳勇敢、崇尚礼义的民族精神,内化于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中,是广大劳动者始终坚持和遵循的精神力量,是劳动精神生成的内在动力。再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屡次指初劳动最光荣、劳动很伟大的观点,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鼓励劳动者努力奋斗,奋勇拼搏,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新时代予以劳动精神新的内涵。

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中凝聚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形成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给劳动者们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准确理解掌握新时代劳动精神,我们要明确它的科学内涵。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实际情况下的具体运用,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凝聚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广大劳动者的新要求。它不仅奉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理念,坚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艰苦奋斗、勤勉工作”的劳动态度,还遵循了“坦荡无私、乐于奉献”的劳动品德。

新时代劳动精神始终奉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理念。首先,劳动是一种人类活动,劳动创造了人,使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劳动创造人类生活,人实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劳动创造了生产资料,满足了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劳动使得人类生活得到优化,人类在劳动中获得了幸福感、满足感,同时劳动磨砺了人的意志,使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坚守了劳动光荣的理想信念。再者,劳动产生的物质产品不仅改变了个人的生活,同时推进了全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类通过自身力量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人类的劳动活动是伟大的,塑造了“劳动伟大”的劳动信念。在给劳模本科班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对劳动楷模们提出要求,也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始终奉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理念。

新时代劳动精神坚定“艰苦奋斗、勤勉工作”的劳动态度,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秉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生产生活环境落后,生产力不发达,各个领域落后于人。但今时不同往日,7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的发展进入“无人区”,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广大劳动者“艰苦奋斗、勤勉工作”的劳动态度。从个人角度来讲,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忘,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劳动者通过勤奋工作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与此同时也巩固和提升了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更加坚定“艰苦奋斗、勤勉工作”的劳动态度。

新时代劳动精神遵循“坦荡无私、乐于奉献”的劳动品德。坦荡无私指的就是一个人胸怀坦诚,大公无私,不以追求荣誉为目的的高尚人格。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邓小平坦荡无私的革命品德,这是对他的人格的肯定,也是对全党全民族要坚持的工作作风。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我们不能把获得荣誉当做自己劳动的目的,而要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幸福当做自己努力的方向。因而,我们在劳动过程中要崇尚大公无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大过个人利益的劳动品德。乐于奉献是指自愿主动去做有利于他人或集体的事情却不追求回报,甚至在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袁隆平教授就是甘于奉献的代表人物,他不顾现实环境的各种阻碍,坚持培育出杂交水稻,最后终于成功了。袁隆平开始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还拿到了国家第一个最高科技奖,等等。袁隆平从一心耕田的农业科学家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但是他却始终委身农田做一个真正的劳动者,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却不计回报的品德为广大劳动者做了积极的榜样,他把国家理想和个人梦想统一起来,把每个人的理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始终遵循“坦荡无私、敢于奉献”的劳动品德,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勞动精神。马克思说过,如果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财富,那么他是有害的。劳动者要把国家利益当做劳动的根本目的,做国家的奋进者、建设者。

新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给了新时代劳动者动力,要求劳动者坚守个人岗位,秉持着艰苦奋斗的劳动作风,勤勉工作,把“劳动为了人民、劳动为了祖国”的劳动品德发扬光大,争做新时代先进劳动者。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向广大劳动者提出的要求

我们处在发愤图强的伟大时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广大劳动者要时刻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积极完成新时代劳动精神向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党和国家要引导劳动者坚持先人一步、率先垂范的劳模精神,加强劳动的创新性,时刻弘扬奉献精神,培养劳动者的历史使命感、培育劳动者社会责任感。勤奋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劳动精神引导劳动者弘扬先人一步、率先垂范的劳模精神,做人民的楷模,做时代的楷模。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持,而人民群众造就伟大精神。劳模精神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重要支撑,是劳动者凝聚时代伟力、为国家建设奋斗的不竭动力。首先,要引导新时代劳动者学习劳动楷模忘我无私的拼搏奉献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始终把为国家伟大事业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其次,要学习劳动模范敢吃苦、愿吃苦的劳动劲头。处在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时代,我们也不能把艰苦奋斗的劳动作风抛之脑后。不管劳动环境有多艰苦、劳动难度又有多大,都要坚持下去,甘于吃苦,日积月累,终会攀上时代的高峰,为完成伟大事业的奋斗终生。

创新让国家永葆青春,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要加强劳动的创造性。首先,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是创新的前提,加强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劳动者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埋头苦干,吃苦耐劳,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和个人技能训练,他们才能跟紧时代步伐,完成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劳动中展现个人能力,在劳动中实现伟大梦想。其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新时代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国家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在思想上、实践上争创一流;在报效祖国的道路上有所为,能所为,善所为;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在劳动中实现伟大梦想。

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新时代劳动精神对劳动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网络发展迅猛,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受到利己主义的影响,把获得个人财富当做劳动的动力和目的。为了防止劳动精神失范,要切实增强劳动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新时代的劳动者,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了解自己的角色责任;同时培养历史眼光,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把实现中国梦视为己任,不单单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劳动,而是为了国家的伟大复兴劳动,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历史使命感。其次,加强道德教育,在道德上坚持正确主张,把社会责任感融入到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教育过程和具体劳动过程中淡化自我责任感,提升他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增强劳动者社会责任感。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把个人理想和伟大梦想统一起来,小我融入大我。在劳动创造中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劳动者。

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劳动者,平凡劳动者创就不平凡的成绩。我们要时刻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劳动者,尊重劳动创造,他指出中华民族是擅长创造的民族,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都不离开劳动创造。在新时代背景下,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创造性的新时代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望和要求,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123.

[2]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EB/OL].新华网,2018-04-3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