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文化传播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2024-07-02 18:49盛丽君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微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微文化传播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类型与特点,以及微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提出了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加强信息发布管理、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和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微文化传播;舆情监测;信息发布管理;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发,如何有效应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微文化传播平台的崛起更加剧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基于微文化传播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类型与特点

(一)类型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中最具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当数突发事件危机。这类危机通常源于自然灾害、校园事故等不可预见的因素,如地震、洪水、火灾、学生意外伤亡等。一旦这些事件发生,它们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铺天盖地的讨论和传播。面对这种危机,高校常常措手不及,难以在第一时间给出有效的应对。除了突发事件危机外,高校还常常面临另一类危机,即社会热点事件危机。这类危机通常与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密切相关,如教育公平、学生权益保护、学术不端等。[1]一旦高校的师生员工或校友卷入这些事件,或者事件本身与高校存在某种关联,就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激烈的讨论,进而上升为一场舆情危机。这类危机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们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高校而言,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二)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体现在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上。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旦危机事件爆发,相关信息便会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不仅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进一步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甚至威胁校园的安全稳定。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舆情危机的信息来源往往难以确定,真实性和可信度也难以辨别。这使高校在应对此类危机时常常陷入被动和困境,面临信息获取不充分、舆论引导不及时、公关处置不得当等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一些敏感的、有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事件中,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化的特点,极易形成 “沸腾”和 “闪烁”效应,给危机应对带来极大的难度。

二、微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迅速,舆情形成快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微文化传播平台凭借即时性强、互动性高的独特优势,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舆论生态环境。这些平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一条简单的消息或评论,都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成千上万人的关注、转发和讨论,迅速形成轰轰烈烈的舆论声势。对于高校而言,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在瞬间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情危机。[2]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微文化传播时代舆情形成的新特点,加强对校园舆情的动态监测和研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舆情监测的精准度和敏感性,做到对重大、敏感、负面信息的第一时间捕捉和预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互动,建立健全校园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和反馈机制,形成 “发现及时、反应迅速、应对有力”的良性循环。

(二)意见表达多元,难以控制

微文化传播平台的兴起,为亿万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开放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见表达的过度多元化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碎片化倾向十分明显。许多人往往只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立场,发表一些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有悖事实的片面观点。这些观点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酵,逐渐演变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而缺乏深度思考和建设性讨论。一些极端的、偏激的言论也可能借助微文化平台迅速扩散,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舆论阵地建设,提升引导舆论、管控舆情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理性表达、文明互动;另一方面,要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对一些不当言论和极端言行及时予以遏制和引导。只有从源头抓起,从机制着眼,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应对多元意见表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3]

(三)危机应对难度大,需快速响应

在微文化传播时代,由于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信息来源的难以追踪,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常常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危机事件在网上传播时,往往掺杂着大量未经证实的消息和谣言,真伪难辨,使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难以准确判断,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给危机应对决策带来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常常使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舆论压力骤增,给高校的应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时间压力。高校必须树立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的危机意识,做到有备无患。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捕捉危机苗头,加强研判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要制定周密的危机应对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一旦危机发生,便能快速启动应急机制,有序开展工作。要加强与师生、媒体、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引导舆论,消除各种谣言和疑虑,稳定人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形成危机应对的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

三、基于微文化传播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

(一)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机制是应对微文化传播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高校可以实时监测微博、微信、抖音等各大微文化平台上的舆情动态,全面掌握师生、家长、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和反馈。一旦发现涉及学校的负面信息、不实言论或潜在危机苗头,便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研判分析,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建立了一套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智能舆情监测系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抓取和分析来自各大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4]2022年6月,该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及时发现了一则关于该校某学院疑似学术不端的负面帖子。虽然当时帖子阅读量还不多,但系统判定其内容涉嫌抹黑学校声誉,具有一定的舆情风险。学校接到预警后,立即成立了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教授组成的应急处置小组,调查核实情况,并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调查结果和处理说明,有效平息了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应该看到,单纯依靠人工很难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监测和即时分析,因此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势在必行。

(二)加强信息发布管理

当前,微博、微信等平台已经成为师生和社会公众获取学校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官方微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经过严格审核把关,做到内容准确、时效及时、口径权威一致。一个失误的标点符号、一句不当的表述,都可能在网络上引发误读和争议,给学校形象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同时,高校还要主动加强与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权威渠道发布真实客观的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以某 “985”高校为例,该校在2021年 “双一流”建设评估结果公布后,一些自媒体散布谣言,声称该校已被踢出 “双一流”行列。面对这一突发舆情,该校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了评估结果的权威信息,并联系多家主流媒体进行客观报道,同时积极与网络媒体沟通,请他们予以辟谣澄清。在多方合力下,谣言很快被击破,负面影响得到有效遏制。可以看出,高校只有加强内容把关、规范信息发布,才能筑牢舆论阵地;只有主动发声、积极引导,才能赢得话语主动权。对此,高校要切实提高官方微平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校内外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5]

(三)提高师生媒介素养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已经深度融入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中,真伪难辨、良莠不齐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夸大其词的标题、捕风捉影的猜测,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当作事实传播开来,给师生的思想和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生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网络时代的生存技能。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讲解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性,介绍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方法,引导师生养成理性思考、客观判断的习惯,提高抵御谣言、甄别是非的 “免疫力”;另一方面,要搭建师生参与的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社会实践、成立学生网评团等活动,引导师生在参与中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思辨,在实践中提升运用网络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能力,培养理性表达、友善交流、尊重他人的网络文明素养。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在2022年开展了一次全校范围的 “十大网络谣言”票选活动,组织师生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危害师生的网络谣言。活动过程中,师生积极搜集案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在票选诠释中加深了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增强了抵御谣言的意识和能力。

(四)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在微文化传播时代,高校建立健全的危机应对机制是维护学校声誉、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举措。高校必须未雨绸缪,制定周密的舆情危机应对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危机处置中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应对。一方面,要建立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危机应对组织体系,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危机应对领导小组,下设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新闻发布、安全保卫等多个工作组,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危机处置合力;另一方面,要制定详细的危机处置流程和操作规范,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网络舆情,预设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工作方案,明确处置的时限要求和工作要点,确保一旦危机发生,各部门能够按照既定流程迅速开展应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属地党委政府、公安机关、网信部门以及主流媒体的日常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联合行动等协调机制。一旦出现重大网络舆情危机,要主动请示汇报,争取支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2021年,某高校一名教师在微博发表不当言论,引发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该校迅速启动舆情危机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向属地党委、政府作出专题汇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该校通过官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渠道第一时间发布了处理决定,同时联合多家主流媒体进行跟进报道,引导网民情绪,最终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维护了学校声誉。

四、结束语

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加强信息发布管理、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和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等对策是保障高校形象和声誉的重要手段。期待这些对策能够为高校在网络舆情危机中保持冷静应对、主动引导舆情提供实质性支持,为高校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认可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冠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121-123.

[2] 赵玉瑜,柏振平.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荐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10):210.

[3] 凌巧,傅林.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阶段式管控模式探析:4R危机管理理论的视角[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3):38-44.

[4] 孙悦,张兰君.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管控研究[J].经济师,2023(03):219-220.

[5] 李赵迪.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4):207-209.

基金项目: 本文为 “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高校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内在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22SJSZ1142)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盛丽君,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基于受众媒介素养的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