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师生穿梭于不同的学科间,与春天同行,尽享浓浓春意。以“春”为原点,定位“跨”的方向;以“春”为锚点,融通多学科知识,组织“‘跨了科,‘春诗如何学”“‘跨了科,‘春食如何做”“‘跨了科,‘春事如何玩”等可以跨的学习活动;以“春”为焦点,使用不同的学习任务单,搭建不同的成果展示台,跟进可以“跨”的学习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单元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视域的儿童多元发展学习空间重构的研究”(编号:D/2021/02/6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与学生共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试着组织开展以“同行春天,童享春意”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学科之间,与春天同行,尽享春意。这次跨学科学习试水,我围绕一个“春”字“做文章”,在定位方向、设计活动、跟进评价方面做了较多思考。
一、以“春”为原点,定位“跨”的方向
可以说,第一单元的内容都与“春”紧密相连:四首古诗(《古诗三首》和语文园地选入的《忆江南》),都在写春之美景。《燕子》中,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荷花》中的荷花,被用于联想春花、写作春花;春到虫动,《昆虫备忘录》再现了蜻蜓、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等春虫的萌动;口语交际《春游去哪玩儿》,让学生每人选一个地方,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此外,学生学习本单元正值“江南好风景”时节。这番好光景,我决定让学生在链接自然、美术、科学、艺术、数学、劳动、综合实践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助力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春天。
本次跨学科学习试水开始前,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跨学科学习以某一研究问题为核心,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1],既然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新的开始和希望之季,那选择怎样的主题才能将其他学科的特性、内容整合到彼此相连的学习活动中,带领学生参与一场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春天之旅呢?”
带着问题,我又细品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这段话蕴含的核心理念,从中认识到:跨学科学习是要打破学科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打破学习规律,也不是要将各学科知识堆叠杂糅。第一单元的跨学科学习就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以“春”为探究核心,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顺势拓展,我又挖掘到了本次以“春”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的“三个聚焦”:一是聚焦“跨”,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拓宽学习空间,由课内跨向课外,由校内跨向校外,由现实跨向虚拟,由正式跨向非正式,引导学生在“明眸善睐觅春意,生活处处皆语文”中逐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二是聚焦“综合”,即整合各方面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真实、丰富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中,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模式,提升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聚焦“生活”,即在学习解决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育人价值。第一单元中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带领学生亲近现实生活中的春天,彩绘春天,放飞梦想;踏青觅春,童享时光,让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视角认识春天、感受春天、享受春天,拥有审美情怀。
经过多番思考后,我坚定了想法:以“春”为原点,第一单元“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的方向清晰明确,易于实践,能够满足学生素养发展和适应未来的需要。
二、以“春”为锚点,组织可以“跨”的活动
接下来,我以“春”为锚点,以语文学科为主导,融通科学、美术、信息科技、数学、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学科知识,和学生共同参与“‘跨了科,‘春诗如何学”“‘跨了科,‘春食如何做”“‘跨了科,‘春事如何玩”的学习活动。
(一) “跨”了科,“春诗”如何学
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与“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相关的古诗通常涉及美丽、希望、生机等,能够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于文学、自然和环境的情感认同。我带着学生联结多学科知识,参与“学诗知美”“寻诗访美”“办诗画展”“开诵诗会”四个子学习活动,接触并欣赏经典诗作,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学诗知美”学习活动中,我带着学生进行“春诗”鉴赏,学习教材中与春相关的古诗。除了学习本单元的古诗,我们还鉴赏了《钱塘湖春行》《玉楼春》等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机盎然,“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闹景象,由此启发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笔下的美景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全班围绕驱动问题“春天真美丽,春游可以去哪里?”展开思考,有学生提到了家乡盛开的桃花林,说春天到来时仿佛可以听到蜜蜂在花间飞舞的嗡嗡声;有学生想到了郊外翠绿的稻田,说春风拂过,稻苗摇曳生姿,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有学生提到了山上刚刚苏醒的杜鹃花丛,说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宛如红色的火焰……这些收获,为后续学生在生活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做了良好铺垫。
“寻诗访美”学习活动中,我启发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科学学科相结合,或根据教材诗句描绘的内容,或依据同伴推荐的理由,判断哪个景点值得前往。学生采用实践观察、资料搜索等方式,发现了春天的物候特征,如气温升高、动物迁徙、植物生长等,形成了生活经验。他们采用拍照片、做图表、录视频等形式留下寻访痕迹,汇编“踏青纪念册”,还在亲历了人类活动对春天生态的影响和破坏后,形成了“保护春天”的思考。
“办诗画展”学习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诗句作画,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读到的与春天相关的诗句作画,可以根据踏青打卡时看到的、拍到的被写成诗的春景作画,可以根据春天的物候特征作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学生用心完成的画作,我会择优展示在学校画廊中,会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也会在我的朋友圈展示。我想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开诵诗会”学习活动中,我和信息科技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设备制作“春意盎然”PPT,展示自己的诵诗才华。掌握了相关技术后,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独立制作与诵读相关的PPT。学生诵读的内容包括教材中的古诗、课外读到的古诗、自创的小诗等。“开诵诗会”,是要放大学生的收获和经验,重在鼓励;年级分享时会优化评比方式,扩大成果影响。
(二) “跨”了科,“春食”如何做
徜徉春天,低头嗅绿草,抬头见青山。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气候孕育独特的食物,为“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提供了资源宝库。我围绕“春食”设计的“游园寻春菜”“追寻市井寻烟火气”“春日做青团”三个子学习活动,与科学、艺术、数学、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紧密相关,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园寻春菜”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问亲友、进菜园、逛超市、逛菜场等方式,认识“青”的颜色,辨识马兰头、荠菜、蒌蒿等长什么样,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科学、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明确春菜的生长规律及其对土壤、温度、湿度等的要求,并把自己的“认”与“知”画下来,或以日记、简单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来。在新的场域中,学生调查研究、观察记录,认知学习春菜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看出,在这种非正式学习空间中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是让学生带着驱动问题深入理解,主动建构,明显促进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追寻市井寻烟火气”学习活动中,我建议学生融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技能,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渠道,了解春菜在烹饪前和烹饪后的价格,尝试搭配营养菜肴,并制定配料方案。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春季食物营养对身体的价值,培养了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提升了实践能力,强化了经济意识,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春日做青团”学习活动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他人等方式了解与青团相关的习俗,然后和学生一起制作青团,品尝青团,感受春天。学习活动中,学生搜集青团的寓意并进行交流,共同动手包青团,坐在一起尝青团,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 “跨”了科,“春事”如何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学生可以去的地方有很多。他们可以找找昆虫伙伴,可以看看植物朋友。围绕“春事”的话题,借助学校附近有草莓种植区的优势,我设计了“‘莓好知识”“种下‘莓好”“‘莓好创想”三个子学习活动,与美术、劳动、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与草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着种植草莓,用不同的形式写清楚观察感受。
在“‘莓好知识”学习活动中,我和学生共读绘本《草莓》,之后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与草莓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围绕“草莓是怎么种出来的”“草莓花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有的草莓甜,有的草莓酸”等问题展开讨论,绘制草莓形状、草莓生长过程思维导图等,知道了草莓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和精心的照料;了解到从种子到果实,草莓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自然的奇妙。这种对科学原理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对草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种下‘莓好”学习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移植草莓、养护草莓,了解与春天种植相关的常识,观察草莓生长的过程,制作观察记录卡;我鼓励学生咨询专业人士,改进养护技术,总结经验;我和学生一起采摘草莓,学着在平台上直播卖草莓,体验了农业实践与电商销售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其乐无穷。
在“‘莓好创想”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用展示记录卡、写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写清楚自己的观察感受。学生绘制了精美的草莓生长周期图,创作了充满想象力的草莓冒险故事,将草莓与科学、艺术、文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生动地表达了创意和成果。
三、以“春”为焦点,跟进可以“跨”的评价
“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中,我聚焦“春”,采用了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如观察、提问、交流、策划、合作等能力的提升,如搜集、整理、筛选、判断、提炼信息等能力的夯实,如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等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素养养成。
(一) 根据不同学习活动的跨学科特点使用学习任务单,让“春”可见
“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中,为了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我根据不同学习活动的跨学科特点,使用不同的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做好过程性记录。学习任务单涉及笔记、反思日志、数据收集、观察记录、讨论摘要等形式,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通过对回收学习任务单的细致分析,我可以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指导学生针对性学习。图1是“春食”系列学习活动中“追寻市井寻烟火气”子学习活动的学习任务单。
完成该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学生需要迁移运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据此,我能够评价学生对春菜价格的调研是否充分,营养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能否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阅读中交流意见,共同完善营养方案。
(二) 搭建不同的跨学科成果展示平台,让“春”可见
学生参与“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成果,如诗配画、古诗朗诵视频、营养配料方案等。对此,一方面,我会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目标提供不同的评价量规,助力学生评价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我会为学生搭建多种展示、分享、互评、改进的平台,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内驱力,持续深入研究。
例如,在“春诗”系列的“办诗画展”学习活动中,我设计评价量规,从“创意与主题”“绘画技巧”“文化内涵”等维度着眼,全程关注学生的诗配画创作过程,实时掌握学生在构思、绘画、修改等各个环节的表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升创作水平;我会深入系统地分析评估学生的诗画作品,关注学生的创意思维发展、对古诗意境的把握、对绘画技巧的运用等,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再如,针对“诗配画”和“‘莓好知识”学习活动,我在班级群设立“每日一诗”栏目,每天由两位学生各分享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并附上自己的画作,让班级群成为诗歌与艺术的交流园地。我设立“优秀作品”专栏展板,挑选出优秀的诗配画作品,在年级组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我还利用学校公众号,推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优秀成果,让更多人欣赏到学生的才华和努力。图2、图3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绘制的作品。
本次“同行春天,童享春意”跨学科学习尝试,我立足语文学科,选择恰当的主题,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开展多元评价,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接下来,我会在跨学科学习领域做更多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
(季晓波,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