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思政课”为新时代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导和路径指引。以“大思政课”为引领,建立“走出去”的常态活动机制,推进“走进去”的能力提升工程,畅通“走上去”的表达互动渠道,抓住“走下去”的长效发展关键,有利于推动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课”;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社会实践
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以下简称“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是一项面向全国高中生创办的公益性、过程性、实践性的创新活动,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及政协会议的组织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制度自信。活动自201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全国共有600多所学校、6000多名学生参加,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多次报道和高度评价,在青少年群体和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5年以来,我校积极参与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并多次被推荐参加全国展评。作为活动指导教师和思政教师,笔者一直关心活动的开展,也对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较强的研究意趣。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的概念。“‘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教育部等十部门在2022年7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作出了科学性的制度安排。“大思政课”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将思政课的“课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空间”相结合。
“大思政课”的提出,为新时代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导和路径指引。以“大思政课”为引领,从以下四点发力,有利于推动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发展。
一、建立“走出去”的常态活动机制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讲授“大思政课”的大天地、大课堂,也是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天然的活动场景。推动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走出去”的常态活动机制。
“走出去”,是为了看到更广的世界,接触更多的人,直面真实社会生活,获得课堂学习生活难以汲取的体验。在真实社会生活中,可以“将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与现实热点、学生兴奋点结合起来”[4]。一是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学校是个小社会,社团成员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运用提案形成的基本方法,通过校园调研、资料查阅,用心撰写助力学校发展的相关提案。如《关于完善学校失物招领体系的措施》的提案,较好地展现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校园主人翁意识。二是走出校园,走进身边社区。学校可以与附近的社区、小区等建立长期的共建交流合作关系,让学生关注社区民众的生活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如学生完成的《关于加强“新能源之都”小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的提案》,聚焦身边小区的热点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三是走出社区,走进更广阔的天地。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安全用药问题的提案》《关于进一步维护环卫工人合法权益的提案》等,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采访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大思政课”育人“同心圆”。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延展课堂半径,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用“互联网+思政”的思路拓展时空维度,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
二、推进“走进去”的能力提升工程
“大思政课”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5]。有学者基于一千余份入围评审作品的实证分析,对我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参与现状及效果进行了评估。在调查中发现,较为完善的提案仅占全部提案的33.1%,其他提案中,建议创新性不足、政策缺乏操作性、问题表达不突出、原因分析不准确和背景阐释不到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高中生受专业知识、生活阅历所限,思考政策、建议时,缺乏创新思维和实操导向,需要专业指导。[6]提升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质量和提案水平,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长效工作体系,促进学生“走进去”。
一是教师层面,注重指导教师的系统指导。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充分利用人民政协网、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组委会提供的专业学习资料包等展开政协知识、协商民主制度的系统学习;经常开展头脑风暴,综合运用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方法,将研究推向深入;合理组织相关调研活动,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有效整理。二是学校层面,可组建跨学科专家指导团。模拟政协是一项综合能力提升活动,其核心概念、观点、流程侧重于思政学科;文献的分析、提案的撰写侧重于语文学科;数据统计、数理分析侧重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研究课题因内容需要可能涉及历史、地理、音体美等多学科。建立一支稳定的跨学科教师指导队伍,对提升活动质量和提案水平大有裨益。同时,学校的领导、教师中也有一些是本地区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们也可以成为本校专家指导团重要的、稳定的成员。三是社会层面,成立模拟政协校外智库。学生家长具备不同学科、不同职业背景,是天然的“智库”。学校可以与有较强参与意愿的家长进行对接,鼓励其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充分利用校外法律行业工作人员、特聘专家等资源,进一步充实“智库”。
三、畅通“走上去”的表达互动渠道
“大思政课”的核心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到实践,在指导实践中发挥其“改变世界”的功能。“这份提案承载着我们社团全体成员的心血。多么迫切地希望,我们的模拟不止步于此;多么迫切地希望,我们的模拟能走向真实……”这是本校模拟政协社团一名成员的心声。如何让提案“走上去”,从“模拟”走向“真实”,既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活动的升华。模拟政协活动中的学生提案要“改变世界”,就需要畅通“走上去”的表达互动渠道,用好各种平台。
目前,青少年模拟政协的表达渠道主要是参加各级模拟政协展评活动、各级团组织开展的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等。活动虽以“模拟政协”为名,但一直致力于将基于扎实调研的提案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有关部门提交。每年的最佳提案会择优递交给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由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提交至各级政协大会。其实,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本质是新时代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实践。学生提出的有较高价值的成果,可以经过转化,通过“我向总理说句话”、省长(市长)信箱、部门面对面、地区政协委员、地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多种途径表达意见和建议。同时,政治表达要注重互动性,关注提案的反馈。当相关部门给出反馈意见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持续关注提案的进展,保持参与感,激发使命感。否则,把获奖当作活动的目的,会背离活动的初衷。收到反馈后,要持续思考。本校模拟政协社团学生参与撰写的《关于加快落实环卫工人权益的提案》曾被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至全国政协大会。提案中建议将每年的10月26日通过法律形式设立为国家“环卫工人节”。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回复函中,全面介绍了国家对环卫工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措施,也指出按照节日、纪念日、活动日设立程序的相关文件精神,表明设立全国性环卫工人节暂时存在较大难度。对于住建部的回复,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为何暂时还不宜设立全国性的“环卫工人节”?当面对某项建议未被采纳时,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中,学生对政治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
四、抓住“走下去”的长效发展关键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关注‘大之特征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课之本质守正。”[7]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针对当前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度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深入挖掘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增强“大思政课”课程资源的意识,将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当作思政课程丰富的、生长性的资源。
比如,教学《法治政府》一课时,适逢《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施行,笔者便以中学生驾乘电动自行车是否佩戴头盔以及佩戴头盔的理由两个小调查导入新课,同时介绍了本市某校模拟政协提案小组的调研数据。提案小组扎实的调研过程和翔实的调研数据与课堂小调查的实时数据相映衬,使得学生迅速进入真实情境。
再如,教学《社会历史的本质》一课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的部分提案,如《关于规范管理新兴盲盒经济产业的提案》《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升科技适老水平的提案》等,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提案,并说说理由。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份提案都来自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提案的落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加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
由此可见,将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资源融入思政课堂,能够丰富思政课堂,增强亲和力,让学生亲近、融入课堂;能够撬动思政课堂,增强针对性,让学生加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拓展思政课堂,增强延展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大思政课”引领下继续推进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做有情怀、有行动的新时代好青年,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我们还将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2] 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3][5]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2024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4] 向云发,杜仕菊.善用“大思政课”的基本问题论要[J].思想理论教育,2022(3):73.
[6] 郭元凯.我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参与现状及效果评估——基于1077份入围评审作品的实证分析[J].青年发展论坛,2022(3):3949.
[7] 李雅兴,赖晓群.“大思政课”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4(3):29.
(杨春玉,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