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校园文化的“源”与“流”

2024-07-02 11:28陈炜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4期
关键词:村小校园文化

摘 要:村级小学的校园文化建构需全盘规划、全新设计、统一主题。“寻根”“依境”“因人”,为“村小”校园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源源活水。在实际操作中,各类要素的统筹安排,可以用到“串联法”“并联法”“串联法+并联法”,且要讲求序列化,注重人性化,凸显特色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村小”;文化建构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新时代乡村儿童表达育人任务群课程化建构与实施研究”(编号:2023JY15GLL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能缺失乡村教育现代化。近年来,村级小学(以下简称“村小”)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村小校园文化建构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中。相对于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许多村小的文化建设几乎没有可供参考的“蓝图”,需要“白手起家”。不过,这也有利于全盘规划、全新设计、统一主题,达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和育人化。

一、“村小”校园文化之“源”何在

在本土化方面,村小独具优势——村小所在的乡村大多都有自己的“乡村故事”,或多或少保留着旧有乡村的情貌,“寻根”“依境”“寻人”,都为村小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源源活水。

(一) “寻根”

“寻根”,就是因情制宜,从村志、传说、村情入手,探寻村小所在村落的历史渊源、人文脉络。从一个地方的“根部”寻找办学理念,不失为实用的方法。

首先,“寻根”乡邦村志。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西南方有一所菜园小学,倡导“爱心文化”,这源于菜园村出的一位教育家江问渔。说到连云港教育,就不得不说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前身),创立者江问渔先生就是菜园村人,在民国时期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先后担任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江问渔先生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个性发展,奠基人生”,这凸显了教育的宗旨,也彰显了他对儿童深切的爱。“菜园人”自己的“爱心文化”,理应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其次,“寻根”地方传说。小浦小学的“君子文化”来源于该村的奇人传说。据说在清代,小浦村出了位奇侠陆凌霄,威名远扬,乐助乡民,行君子之事,有着“打败天下无敌手,不敌小浦陆凌霄”的美誉。传说他曾静观神仙下棋,不出一语。“观棋不语真君子”。学校将此二者结合,便有了“君子文化”。

再次,“寻根”村情地理。罗圩小学位于西盐河边的一片开阔地带。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盐河从如画的锦屏山和云台山之间穿过。以前,当地人主要靠晒盐和运盐为生。晒出的盐是洁白的,而盐工们却被晒得黝黑。黝黑代表盐工的勤劳,白色的盐代表盐工纯洁善良的心。今天,虽然盐河盛况不再,但勤劳淳朴的乡风却保留了下来,罗圩小学从流淌了几百年的盐河中提取出了盐河文化。

(二) “依境”

“依境”,就是根据学校及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改造,如将校园环境特点与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等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首先,依校容特色之“境”。校容特色之境,即学校依据本校在校园建设、环境布置等方面的独特风貌打造的特色育人场景,意在实现“境、文、人合一”。石河小学的朱熹文化源于校园中难得的一方池塘。朱熹劝学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就在方塘的西边修一座假山,让水从石隙中流出形成“源头”,从东边排出形成“活水”。沿着水塘周边的围栏,学校布置设计了朱熹等理学家的诗文、治学理论等,供学生欣赏学习。

其次,依学校名称之“境”。校名内涵丰富,通常涵盖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形象标志等多个要素[1。村小的名称通常为“村名+‘小学二字”。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的村名来源丰富,有的源于乡村所处的山川河湖,如“西山村”“泗河村”;有的源于地形地貌,如东部乡村由海变陆的时间并不长,就被叫作“圩”“墩”“垛”“坝”“浦”“埝”等,从“罗圩”“郎墩”这些村名都能看出这些地方是围海造田而成的村子;有的源于特色景物,如“狮树村”“飞泉村”等;有的源于故事传说,如“巴狗庄”“孔望山村”等。将这些潜藏的村落文化元素与学校文化资源相整合,就能形成村小独有的文化。从罗圩小学往北过盐河的“狮树村”,得名于该村的一棵大柳树。狮树小学围绕“柳”这一中国文化史中的典型意象,在校内植柳,并将此与门前古老的西盐河、后边的锦屏山,打造成“杨柳依依,绿水悠悠,锦屏苍苍”的文化场景,同步开发经典“柳诗”诵读课程,挖掘出了灞河柳、边关柳、青海高原柳等蕴含的折柳送别、思念家乡、柔情中带着铁骨等柳的内涵,个性化校本文化得以彰显。

再次,依校园周边地域文化之“境”。一是古典文化之“境”,涵盖地理、自然、人文、艺术多个维度,可以是具体的自然环境,可以是抽象的文化氛围,也可以是二者的结合。如周圩小学地处偏僻,地广人稀,远离污染,在市区不多见。这所小学周边沟滩多,野生动物多,水塘多,芦苇多。芦苇在诗经里叫“蒹葭”,每到秋冬这里也是“蒹葭苍苍”,也是“在水一方”。由此,学校就做起了诗经文化。当地人会苇编,用苇叶也可做许多手工艺品,让悠扬的芦笛声勾起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这些都简单易学,学校就地取材,便将此开发成了课程,既典雅,又实用。二是红色革命传统之“境”,涵盖了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和革命精神,如战斗故地、烈士陵园等。笔者支教的江苏省邳州市邢楼镇中心小学,离台儿庄大捷发生地不远。当地农民曾为抗战支前作出贡献,也是新四军苏北支队老根据地的一部分,留下了许多痛击日寇的故事。无论是乡民们的抗日支前,还是新四军战士的英勇无畏,都成了这所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打造展览厅,设置纪念墙,让学生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都是对红色文化极好的纪念和传承。

(三) “因人”

“因人”,是指根据学校现有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来考虑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因“教师特色”。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村小校园内有许多闲置的土地,在本校执教的老教师家中也有土地。这些老教师亦师亦农,或许在教学方面不能像青年骨干教师那样随时能在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他们在开发农业方面的校园文化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开发和实施农业校本课程本就是村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教师特色”开设农业课程,是村小“做中学”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托。

其次,因“学生特长”。相对于城镇学生上下学多由家长接送,参与体育锻炼较少的现状,村小学生上下学步行多,参与课外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多,体质普遍较好。不少村小,如菜园小学、太平小学依据学生特长做文化,将学校打造成了体育特色学校。这两所只有二三百人规模的村小,在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常常超过上千人的中心小学。

二、“村小”校园文化之“流”何往

村小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构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操作中,村小可以采用“串联法”“并联法”“串联法+并联法”,将各种本土校园文化要素有机联结起来,并讲求序列化,注重人性化,凸显特色化。

(一) 联结方法

“串联法”是将一所学校的多个文化元素围绕一个主题,以线性的方式联系起来的方法。“串联法”又分为“直接串联”和“间接串联”。

“直接串联”是在本土化要素的整合中,将教育资源与文化元素以直观、明确的方式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以石河小学的朱熹文化为例,学校将校园方塘与朱熹的《观书有感》相联系,形成“源头活水”景观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将校园空地建成苗圃,并在露天苗圃上建了一个大棚。这样,苗圃中的“小生态系统”四季常青,便于学生打通语文、数学、美术、品德、综合实践等各个学科。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时观察、实践、学习,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微课程基地。在此课程基地,学生自带花盆、旧饮料瓶等,在苗圃自留地种菜,形成“个人苗圃”。学生精心呵护,陪伴植物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幼苗破土,从散叶开花到硕果累累,爱心、细心、责任心得到了切实培养。学校聚焦课程基地的相关课程内容,开发了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可谓一举多得。

“间接串联”是在本土化要素的整合过程中,将没有直接联系的教育资源与文化元素,通过隐喻、象征或增加中间过渡事物的方式,间接地串联起来,形成富有深度和层次的校园文化体系。仍以石河小学的文化建设为例,他们联系朱熹的“孝廉(莲)”、周敦颐的“爱莲”,开发“莲花”课程,在学校方塘中植入荷(莲)花,让学生画莲花、写莲花、诵莲花、唱莲花、烹饪莲藕;组建“莲花”社团,让学生学习莲花廉洁自好、质朴实用的品质。

“并联法”是将校园文化的不同元素同时沿着多个方向平行并列地联系起来,最终汇聚为一点的方法。以小浦小学为例,学校将该村传奇人物陆凌霄保护乡里、观棋不语、扶贫济困以及相似人物的君子行为并联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有血有肉有内涵的君子文化。

一是由陆凌霄以武功保护乡里的义举,发展君子体育文化。小浦小学开发武术课程,组织师生练习武术操,并由武术操向其他体育项目扩展,发展强身健体、崇尚正义的君子体育文化。

二是由陆凌霄观棋不语的君子行为,发展君子棋文化。小浦小学在各种棋上做文章,设置棋类活动,打造棋文化景观布局,涉及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民间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棋。这其中涵盖了智育、德育和体育,可以将君子棋文化发扬光大。

三是由陆凌霄乐善好施的品质,发展君子感恩文化。传说陆凌霄看神仙下棋结束回到乡里,才发现世上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此时已老暮垂垂的他,还不忘坚持为家乡人挑水。神仙见他是个君子,便送他两根毛竹。话说这两根毛竹后来化作了两口甜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小浦小学借此开发感恩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此外,小浦小学还联系神话传说,改造了校园内的一口老井,成为文化一景。

四是由陆凌霄的侠士义举,发展侠义文化。比如引导学生读与梁山好汉、七侠五义等有关的书,再将其与必读书目中的《水浒传》等联系理解;选择其中与陆凌霄类似的具有君子形象的人物,提炼他们的品质,表现他们的故事,可读、可写、可画、可讲、可演;开发侠士文化校本课程,组织“讲故事”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探寻和讲演地方民间故事。

“串联法+并联法”是将“串联法”和“并联法”结合起来,以一个核心文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打开,各个方向之间也有交叉,但都能围绕核心文化拓展延伸,实现大融合的方法。上文提到的菜园小学以“爱心”为中心,向五个方向打开:

一是由环境联系到爱心。菜园小学被群山环抱,处在“两水缠绕穿村过,四面环山送青来”的两河与宁连高速构成的双心形地带。以此联结“爱心”,适切且有地方特色。

二是由师生特点联系到爱心。该校有政府赠予的爱心乒乓球台,有乒乓球打得非常出色的教师,有热爱打乒乓球的学生。于是,学校搞起了爱心乒乓球文化。在此基础上,学校打造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也能充分锻炼,并得到来自老师、长辈的关爱。学校还号召特教学校毕业的教师组建手语爱心社团,教留守儿童排练手语团体操,传递爱心。

三是由名人事迹联系到爱心。上文提到的当地的江问渔先生,以其“个性发展,奠基人生”的教育理念,为学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接过江问渔前辈向儿童传递爱的接力棒,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四是由德育联系到爱心。爱心文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融入德育,开发德育资源。学校有个四年级的学生患了白血病,学校发动其他学生力所能及地给予其帮助。并不富裕的孩子们纷纷献爱心,有的捐钱,有的出力。他们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却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心的种子。

五是由课程开发联系到爱心。有爱心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感触,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学校开发的爱心校本课程,让学生写写爱心真心话,让学生办办爱心手抄报,让学生演演爱心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 联结原则

首先,讲求序列化。序列化是指在本土化要素的统筹安排中,学校的各个角落、每一处设施,都围绕核心文化主题进行布局和设置。这种安排方式不仅能让学校的整体氛围更加和谐统一,而且能够凸显学校的文化特色,让师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氛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武圩小学的校园里,有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的墙画和雕塑;教室里,有师生共创的民俗剪纸、刻纸作品,有学生绘制的乡村图画作品、树叶贴画以及创作的乡村风景文化优秀习作;办公室、图书室里,本土文化用品、图书等,随处可见。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与文化主题紧密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注重人性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此原则。一是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几张废旧的桌子拼一拼、漆一漆照用;几块泥巴、几片苇叶、几个废旧瓶罐,就地取材装点校园,省时省力省钱;用吸水石练字,重复利用,方便又好看。二是便于执行,利于成长。如重视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区域内统一,校校都有,这对提高学生素质是非常有用的。

再次,凸显特色化。特色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构中,整合学校自身条件、本土文化、师生特点,形成独具魅力的教育文化生态。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的书法、诵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全省有名。各地村小要像该校一样,打造一两样统一的特色课程、特色活动。

在此基础上,各校还有必要以一带多,相互促进,连片组团发展,以形成规模,提升档次。如海州区浦南镇的11所村小周边环境相似,都有田野、果园、荷池、鱼塘、苇滩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学校可以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规划系列特色课程,最大化发挥育人效能。浦南的草舍小学几名青年教师将上述乡村资源融入“做学写”研究性课程,使得乡村学生写的乡土调查报告有模有样,乡土小诗内容丰富、感情真切。

村小校园文化的建构,讲求立足本土文化,彰显“本土人”“本土景”“本土情”;讲求在溯本求源、开枝散叶的同时,站在中华文化和国际视野的高度放眼未来,给予乡村学生有个性、有吸引力、有生命张力的自信童年。

参考文献:

[1]白芸,李家成.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42.

(陈炜杰,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猜你喜欢
村小校园文化
中秋月下有忆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发挥“导、查、培”职能促进村小同步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