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幼儿进入小班,即从家庭生活多对一模式进入到集体生活一对多模式,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幼儿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小班幼儿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且对于个体主动性、独立性、社会性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联合多方协作,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在幼儿小班年龄阶段,将生活自理能力发展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锻炼自理能力为基础,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146-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需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自我服务,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能力并不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任务,而是贯穿幼儿成长的整个阶段。尤其在学龄初期,也就是小班幼儿发展阶段,需要更加注重生活技能积累以及运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保育与安全”中提出,引导幼儿养成劳动习惯,包括餐前准备、餐后清洁、图书与玩具整理等自我服务。教师需要抓住幼儿年龄发展特征,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里,引导幼儿学习积累,自主进行实践和操作,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1]。
(一)有效缓解分离焦虑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由于离开家庭,来到全新环境中,部分幼儿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现象。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帮助幼儿以熟练的生活技能应对陌生环境中的挑战,较快适应群体生活,从心理上克服焦虑情绪,主动接纳班级中的人、事、物,对幼儿园初步建立归属感。
(二)促进大小肌肉协调发展
由于幼儿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小班幼儿大肌肉能力较弱,小肌肉灵活力偏低,而生活中的各类事项为幼儿练习大小肌肉提供了合适机会。一日生活中,穿衣、系带、握笔、抓物、捏取等动作都有助于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小肌肉的灵活性,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而跑、举、抱、拎等动作则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力量、耐力以及协调性的提升。所以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的协调均衡发展,为健康体魄奠定基础。
(三)建立信心
自信是重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支柱,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信心。《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对于小班幼儿愿意主动承担生活事项,并尝试自主完成的行为,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幼儿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够持续发展生活独立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积月累中获得自信,以强大内心面对未来的各类挑战。
(一)缺乏操作机会
在小班发展阶段,成年人包办各项事务是幼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因。在家庭当中,祖辈传统观念认为,幼儿饮食发展才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成长是无足轻重的,认为刚刚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更是需要照顾和保护。由于幼儿在家庭当中长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机会,所以小班初期阶段,在班级生活中容易出现“我不会”的现象。即使在集体中学习到了相关生活技能,由于在家中缺乏操作机会,同样无法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家庭式的包办,不仅剥夺幼儿自我实践的机会,而且也束缚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包办现象不仅存在于家庭当中,在班级中也时常出现。在两教一保协作过程中,有时由于时间问题,部分教师担心幼儿操作时间过长而影响下一个活动环节,所以也会选择包办的方式解决问题,无法给予幼儿充足的自我尝试时间,使得生活锻炼成为形式主义。
(二)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在各种指导意见和相关文件中不断被提及和强调,但与绘画、运动、点数以及游戏等可量化和可视化的能力培养相比,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并没有数据上的硬性指标,而是属于幼儿自身习得的生活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教师能够很熟练地将数学、科学、艺术以及运动等技能与五大领域融合,但是对生活自理活动却缺少深度挖掘和研究,只将碎片化时间留给幼儿进行操作,使得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练习。这种偏重幼儿智力的发展,忽视生活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幼儿独立性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持续发展。
(三)缺少有效评价
小班幼儿处于初入园阶段,一些教师担心幼儿缺乏有效生活经验,较少为幼儿创造自我劳动机会,忽视了小班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价值。其实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以及探究等行为特征,随着日渐适应集体生活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学习和成长,逐渐积累生活经验。如果教师对于幼儿发展潜能未加重视,对于幼儿的变化和成长缺乏有效关注和及时评价,就无法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无意中降低了幼儿自我服务以及为协助他人服务的积极性,使得幼儿失去学习生活经验的兴趣和信心。
(一)行为示范,激发幼儿动手意识
“模仿”是3-4岁幼儿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幼儿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有意或无意模仿他人行为,积累各类生活经验。基于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特征,园所和家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示范,激发幼儿模仿兴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各类活动中,通过共同生活、合作游戏、示范引领等方式,以身作则,激发幼儿操作意识,鼓励幼儿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幼儿无法独自完成的事项,及时提醒纠正[2]。例如在用餐前的环节,可以鼓励幼儿主动担任值日生工作,和教师一起整理用餐工具;在用餐后环节,引导值日生和教师合作擦拭整理餐桌。通过教师示范,以及设立值日生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此外,同伴之间模仿也是幼儿学习的常见方式。幼儿与同伴进行语言、肢体动作等多形式互动,通过合作或者独立完成某件事项,在无目的的状态下,习得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同伴示范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向同伴进行模仿学习。
在家庭中,父母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意识,父母及其他共育人需要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的榜样形象。家长需要通过自身行为的影响力带动幼儿,为幼儿建立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倾听幼儿想法,将幼儿视为家庭中的一份子,是具有独立行为力的个体,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和收纳,例如合作整理房间里玩具、一起打扫房屋、为出游进行准备等,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贯彻始终,将自理能力融入一日生活
在幼儿园中,教师需要秉持生活教育理念,在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从晨间入园开始,先鼓励小班幼儿学会将个人物品放在柜子里,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服务的意识。在日常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特征以及兴趣特点,投放各类能够积累幼儿生活经验的游戏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游戏,例如用勺子给宝宝喂饭,穿珠子,叠裤子,整理衣物以及穿鞋带等。将小班幼儿所需的生活技能融入其中,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操作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在如厕以及午睡环节,教师进行反复提醒、引导和帮助,促进幼儿逐步建立并强化自理能力。在课程活动中,可以将生活自理能力与多领域发展进行融合,例如在语言以及艺术领域,通过儿歌、绘本以及歌曲等方式,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自理能力;在健康和社会领域,启发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以及评价等方式,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科学领域,将数字概念与生活整理相结合,培养幼儿整理、匹配以及归纳的意识。各种节日活动也是提升幼儿生活技能的良好契机,如妇女节、重阳节等,鼓励幼儿在家中通过生活技能展示,享受为家人服务的快乐。
发展幼儿自理能力,并不是教师机械地带领幼儿反复练习生活技能,而是将其贯穿一日生活始终,深入推进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发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三)多方评价,增强幼儿行为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持续成长的不竭动力。幼儿自信部分源于内心强大,另外一部分则是基于多方评价。多方面参与评价,不仅够激发幼儿持续学习生活技能的信心和潜力,也能够帮助幼儿进行有效的积累。
园所内多元评价包括幼儿自评与互评、教师自评与互评等等。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个体以及同伴之间的生活行为,首先,引导幼儿进行互相评价。同伴之间互评,能够帮助幼儿直观感受他人能力水平,在耳濡目染中相互影响,促进集体自理能力水平提升。接着,启迪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班幼儿能够使用较为简单的词语笼统评价自己,教师要帮助幼儿客观认识自己的自理能力水平。最后,可以进行教师评价。教师需要注重过程评价,用不同形式记录幼儿成长,及时通过目光赞许、语言肯定以及颁发奖状等方式进行积极评价,对幼儿自理能力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幼儿服务自我以及服务集体的动力和信心。
班级中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家庭中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失的。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通过自评以及互评的方式建设平等亲子关系,紧密家庭情感,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兴趣,强化服务自我和家庭的信心。
(四)尊重差异,注重个性发展
小班幼儿属于新生入园,由于年龄特征、家庭氛围以及性别等因素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容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有些教师急于促进幼儿能力飞跃发展,惯于对全体进行技能灌输,这种方式容易适得其反,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更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教师要对幼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抓住小班幼儿好奇探索的兴趣特征,了解个体发展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进步和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了解其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水平,例如幼儿是否有主动收纳玩具的意识,是否会按照标记进行物品归类,是否会自己穿脱衣物等等。在了解每个幼儿能力水平基础上,设定下一步教育计划,确定哪些内容需要集体学习,哪些幼儿需要个性化指导。例如穿裤子,个别幼儿无法分清正反,教师可以运用碎片化时间,引导幼儿一起观察裤子正反面的不同特征,在午睡起床后,对于容易穿错裤子的幼儿,进行个别提醒和检查。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其建立信心,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及时表扬,引导其建立自我服务以及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五)家园共育,共促幼儿自理自立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境。园所与家长需要建立多形式链接,合力促进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3]。
一方面,教师需要走进家庭。在小班开学之前进行家访,家访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幼儿生活习性以及发展状态,同时也需要了解家长的育儿观,为今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基础。还要根据幼儿变化发展进行常规家访,及时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认识幼儿发展变化,引导家长在家给予幼儿更多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机会。
另一方面,家长需要走近幼儿园。在开学之后,幼儿园可以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园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生活以及成长轨迹,引导家长改变陈旧教育理念,树立新教育观和育儿观。也可以通过在线分享幼儿自我服务的照片,每日劳动打卡,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赛等活动方式,紧密进行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小班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育儿讲座、家园小报、家长沙龙等方式,引导家长放手,为幼儿创造更多自我服务的机会。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基础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与其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幼儿园、教师和家庭要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协作优势,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家园协作,提升家长对生活自理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升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强化,逐步完善评价体系等等,运用坚实理论基础以及持续实践探索,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陈娟)
[1]中华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2]张抗抗.以劳育人,立德树人[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7):13-14.
[3]杨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2(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