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吉林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合作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与健康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家校共同努力,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新课程视角下,深化小学体育与健康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探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依托新课程改革视角,探索小学体育与健康家校共育模式,通过以学生发展为重点,制定家庭、学校、学生为一体的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身心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与健康;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106-03
体育教学本身具备极强的综合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体育技巧,还需充分建立良好体育精神。为更好地提高小学体育课程质量,教师需基于新课程改革视角优化家校共育模式。通过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和家庭情况,为学生制订更加完善的体育训练计划。并与学生家长及时展开沟通,共同分析学生身心综合情况,以此借助家校共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保证学生能在运动中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体育魅力。
家校共育是上至学校行政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全员参与的一种教育生态模式。因此,开展家校共育合作模式,需由学校层面展开统筹规划,需组织教育工作者全员与学生家长形成家校共育共同体。小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石,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和锻炼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校合作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师应结合学生层面制定家校合作共同体,借助体育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孩子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例如,为保障家校合作共同体构建,教师需统筹规划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生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校的体育表现。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其次,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家庭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庭健身挑战等,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最后,共享体育教育资源:学校和家庭可以共享体育教育资源,如共同购买体育器材、共享体育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条件。
家校共育有助于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共建小学体育家校共育一体化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家校共育意识,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体育家校共育活动;二是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建立家校合作共育平台,共同探讨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模式;三是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四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确保家校共育工作落到实处。
例如,家校共育小学体育课程开展,教师应从多维度入手,通过良性互动构建共育一体化。首先,提高家校共育意识: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其次,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鼓励家长到现场观看,为孩子加油鼓劲,培养孩子的竞技精神。此外,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社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支持孩子发展特长。最后,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成为家长志愿者,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体育活动情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家校合作模式,“互联网+家校合作”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融入有效的家校合作中。通过信息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家园共育提供新的合作生态模式,为精准实现体育教学管理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体育家校共育模式实施中,教师需借助信息技术与家长取得有效交流,借助微信、QQ等优化家校沟通模式。同时,借助信息化交流沟通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以此实现学校与家园的双向互动。此外,结合信息化沟通手段,可以建立一个家校沟通平台,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体育活动信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体育锻炼情况,并鼓励家长参与其中。
例如,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可以使用微信群、QQ群、钉钉等通讯工具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方便家长和老师实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和需求;制定家校共育计划: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体育家校共育计划,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提供体育锻炼指导: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帮助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合适的锻炼环境和锻炼方式;定期反馈和评估: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体育成绩和表现,对孩子的体育发展进行评估,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合作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搭建一个共享小学体育家校合作化成果的平台。同时,在小学体育家校共育模式开展中,还需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情况,共同制订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此外,教师还需定期在平台中发送体育活动内容,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展示家校合作的成果,包括学生成绩、活动照片、优秀案例等,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例如,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并整合信息技术为家校共育模式搭建良好教育平台,借助平台提高家校沟通效率,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更好地为家长提供科学的体育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首先,在平台功能模块添加:资讯发布、成绩查询、家长互动、学习资源、健康管理、智能分析等,通过提供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运动技巧等,帮助家长辅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需了解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明确平台建设目标。同时,对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优化调整。最后,向学校和家长宣传平台的优势和功能,促使家长能积极参与平台运用中。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时期,其对于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且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在小学体育家校共育模式开展中,教师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在体育训练中紧抓学生好胜心心理,合理开展趣味体育训练活动。并以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共同打造家校共育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整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资源,构建结构化的小学体育家校共育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内外资源整合下,锻炼自身身体素质,增强自身运动技能,使学生在课内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进行实践、锻炼,从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就此完善家校共育模式开展,共同关注学生体育教育。
例如,课程设置:学校应设置丰富的体育课程,包括基础体育、球类运动、体操、游泳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课外活动:学校应组织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比赛、户外探险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身体,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共同参与亲子活动。家长沟通:学校应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体育活动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家长可以向学校提出建议,共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环境。
小学体育课程中大部分运动项目需要学生不断训练才能顺利掌握。因此,在小学体育中实施家校共育教学模式,教师需趣味化、创新化小学体育运动项目训练,结合多元化训练助力家校共育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打造强健体魄,锻炼自身身心素质。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参与制订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育教育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确保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体验。
例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加体育课程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体育成绩、课程安排以及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家长志愿者参与:鼓励家长志愿者参与到孩子的体育活动中,如运动会、户外探险等。体育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将体育设施向家长开放,鼓励家长在课余时间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家长也可以将家庭中的体育资源带到学校,与孩子分享。
家校共育是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应重点掌握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来讲家庭和学校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场所,学校教育主要教授技能与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是从思想和习惯层面进行教育和影响。因此,只有家庭与学校两方面步调一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此外,教师还需通过家校共育模式拓展家长教育认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环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借助家校共育环节为学生确立共同教育目标,促使家长了解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
例如,家长培训: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培训,让家长了解如何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家长的体育教育能力。家长志愿者:家长可以自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如担任裁判、教练等,为孩子的体育活动提供支持。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制订孩子的体育锻炼计划,督促孩子完成锻炼任务,共同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家长沟通:家长和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体育教育。家长可以定期向学校了解孩子的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成绩、参加比赛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帮助孩子进步。
家校共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好习惯,教师需与学生家长共同设计训练计划,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明确家校共育整体方向。同时,教师需优化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增加运动项目的选择性,注重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比赛、户外探险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体育锻炼,鼓励家长陪伴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形成良好家庭体育氛围,为学生合理设计针对性训练计划。
例如,首先,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家庭教育课堂等形式,向家长传授体育锻炼和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素质,制订相应的体育训练计划,包括基本体能训练、运动技能训练、团队协作训练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最后,每学期举行1~2次亲子运动会或户外拓展活动。以此借助家校共育模式,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深入参与体育运动环节。
总的来说,新课程视角下深化小学体育与健康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探析,对于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和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同时,教师也应重视新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整合,通过构建学校、学生、家园为一体的课程模式,发展学生运动机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责任编辑:黄艳华)
[1]赵晓靓,张芸.基于“体教融合”视域下江苏“家校社”联动对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2023,(12):84-86.
[2]张伟,蒋乐萍.家校合作,共促学生体质健康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11):96-98.
[3]吴丽群.小学体育“技能学困生”转化策略——基于“并脚跳短绳”教学的个案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1):105-107.
[4]翁建斌.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J].家长,2023,(28):55-57.
[5]王斐.家校共育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