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益军 蒋皎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2-13
作者简介:顾益军,宜兴市荆溪小学校长,高级教师;蒋皎,宜兴市荆溪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摘要:宜兴市荆溪小学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多年来进行了五育的渗透融合、共生发展的实践探索。学校坚守传统办学特色,坚持五育均衡发展,在机制优化中传承“五育并举”办学理念。在文化传承中建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力求特色项目普及化,课程管理均衡化,社团活动自主化,环境建设整全化。在积极探索中奔赴“五育并举”美好样态,培养淳朴、厚实、矫健、典雅、勤快的荆小少年,塑造更有情怀、更专业、更自觉的教师,建设更有特色、更有自信、更有期许的学校,初步形成了融合育人、共生成长的新局面。
关键词:坚守;唯实;整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6-0038-05
宜兴市荆溪小学依托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多年来进行了五育的渗透融合与共生发展的实践探索,在坚守中传承和超越,不断优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初步形成了融合育人、共生成长的新局面。
一、坚守:在机制优化中传承“五育并举”办学理念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如何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如何建构“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育人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难题,也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当和使命[1]。宜兴市荆溪小学多年来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作为办学的价值坚守,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统领办学理念,彰显办学底蕴。
(一)坚守传统办学特色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行动中,荆溪小学在不断思考:“五育并举”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如何整体推进“五育并举”?荆溪小学是一所只有1000多人的小学校,学校硬件条件并不优越。虽然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历任校长都传承了这样的理念:培养学生不是唯分育人,而是要全面发展。学校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民乐、书法、诵读和游泳等特色项目,形成了“琴书诵泳”的办学特色。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打造四大特色品牌。民乐方面请乐团教师选、改、编校本教材,用人手一册的《乐在荆溪》规范教学过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演出,锤炼技艺。书法方面安排每周一节书法课,每周开展一次班级书法社团活动,每两周组织一次书法展板展出,定期更换书法长廊作品,一学期开展一次书法段位评定,一年组织一次书法考级。诵读方面学校设定了阅读段位考核机制,期末根据阅读量、阅读交流、阅读展示、相关知识竞赛等考核评价,从“阅读一段”开始,到“阅读九段”,以学期、学年为单位逐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小溪叮咚”社团的朗诵节目走上升旗仪式,孩子们落落大方,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我。每天午餐后设置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徜徉书海;每周一次的 “书香校园专题广播”由三到五年级各班轮流负责,这个班级的整本书阅读感悟,成为全校师生的文化大餐。每年开展一次隆重的读书节活动,组织师生同读、亲子共读,让书香弥漫校园并延伸到家庭。游泳方面学校成立了游泳社团,坚持专人负责,对运动员专车接送,由专职教练天天训练。
学校在开齐上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优化地方和学校课程,动脑筋想办法,错时分批,尽量让更多学生参加民乐、书法、诵读和游泳等特色项目。现在,学校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民乐队数次荣获全国民乐大赛奖项,被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学校游泳队代表无锡市参加省赛和国赛,3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多名队员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二)坚持五育均衡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育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荆溪小学重视学生“五育”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落地路径,从“培养整全人”的视角,均衡发展五育。学校开齐上足国家课程,架构了学科课程与融合课程融通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学科融合式、项目融合式、主题融合式、活动融合式等推进五育融合的范式,推进学科或课程之间的五育融合。
学校着力于全学科实践育人的一体化建设,以五育特色课程开发为起点,以特色课程团队的建设来打破学科、年级壁垒。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范式改革,建构和完善“四学四融”课堂范式(学生的独学、组学、展学、检学与教师的融景、融导、融合、融通),坚持学为主、教为辅的原则,以学定教,以评促学,使课堂呈现出思维的进阶和学习的灵动。我们探索实现跨学科、超学科的学科课程发展,走出校园、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名胜古迹,以“超学科主题探究”的形式开展适合各年级段的主题教学活动。
学校不断优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一育为主导”的自觉融合和“多育融合”的整合方式,建立“五育”融合之序,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变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立科学的融合逻辑和有序的发展路径[2]。学校无主副课之分,尤其关注体育、美育、劳育的发展,加强五育中“弱项转强”的研究。学校位于城镇社区,占地面积小。相对于德育、智育、美育,本校学生体育、劳育实践空间有限。为了强化体育和劳育,学校在体育方面,借助市游泳馆的专业力量发展游泳项目,将“游泳操”作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一个集体项目。学校合理安排每一块场地,通过体育场地游戏、体能训练场、趣味运动会强化体育发展。学校的劳动教育通过“小菜地种植”、各年级劳动技能展示、每日劳动任务安排、每周一次的大扫除、节假日的“露一手”等活动深入开展,还邀请劳动模范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劳动最光荣”深入人心。
二、唯实:在文化传承中建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唯实”,是指学校从实际出发,从“心”出发,从内心深处认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以“唯实”的态度和作风,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项目建设实效。
(一)特色项目普及化
学校坚守“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各类特色训练项目随着学生的需求不断发展,真正把特色训练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以特色发展推动融合育人的项目建设,实现全体师生“理念—兴趣—特长—成长”的项目进阶。
学校坚持民族乐器的普及教学,在“博艺楼”开辟了20多间艺术训练房,设置了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笛子、唢呐、中阮、大提琴、贝斯、木琴等课程。全校近千人次参加民乐训练。乐团由学校分管艺体的教导处人员负责,另外配一名专职民乐教师、一名工作人员参与管理。周一是四、五、六年级上民乐课,周二是一、二、三年级上民乐课,外聘近20名民乐教师,分乐种上课,每一个乐种小班可达20人,让更多学生在民乐中成长。学校选拔部分学生,组建成70人的学校大乐队,每年由省、市级民族乐团的专家来校指导训练一首新曲目,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乐团多次在无锡市中小学生“百灵鸟”文艺汇演夺得金奖,参加江苏省中小学艺术展演获省一等奖。
(二)课程管理均衡化
“唯实”,是指我们从管理、德育、课程、教学到社团活动,扎实创新,不断拓展校本化的实施通道。学校始终坚持开齐上足课程,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发展,让每一门学科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做到五育并举、均衡发展。同时,以学科实践、主题活动推动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五育成人”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通过“五育融合”的教学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整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需要全部学科(课程)教学诸环节的共同实施,需要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分工协助,这是我们基于共同教育目的的教育手段的分工,每一个教育环节、每一名教师都承担着全方位育人的任务。学校充分发挥学科或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了“课程—学科—社团—平台”四位一体的基础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各学科教学为基础,开发立体化课程群,创建高水平学生社团,搭建实践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具有影响力的省、市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五育互育”,促进学生与教育者的共生共长,深入推进新时代素质教育。
(三)社团活动自主化
五育之间是交融共生的关系,是在五育的不同领域、环节、学科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人的生命成长产生作用,从而构建一个学校和社会协同、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社团活动具有综合性,往往是跨学科的,是开展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了30多个社团项目供学生选择,建立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实践通道。
学校开设了科技课程、STEAM课程,设立了“趣味数学”“爱上数学”小主播课堂、电脑课程、创客空间等社团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VEX机器人挑战赛、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比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开设了小溪叮咚、小记者等社团课程,组织各类诵读、读书节活动,以编辑作文报、征文竞赛等活动为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书法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写字比赛、写春联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感受书法的实用性;尤其加强作业书写引导,养成良好书写习惯。通过“学训一体”体育专项训练课程,市级、校级田径运动会、校园体育节等活动,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水平。通过民乐、合唱、舞蹈、线描、泥塑等社团课程,以书画大赛、艺术节、合唱比赛等为平台,开展“乐在荆溪,丝风竹韵”系列展示活动,帮助有艺术潜质的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四)环境建设“整全化”
学校在环境建设中融入培养“整全人”的理念,营造学校“勤博”文化氛围,构建更加多元、均衡发展的育人体系。学校先后对校园环境、人文景观等进行了提升:出新了12个“民乐创演室”,改造了“历史印记”“荆溪榜样”“精彩瞬间”等主题活动教室,展现了学校民乐三十年的坚守与超越;建成了游泳俱乐部荣誉墙,展示了荆小游泳健儿“十年磨一剑”、劈波斩浪的成长与收获;设置了“书香苑”、古诗词长廊,装备了触摸式电子屏,让校园弥漫书香;改造了“博识楼”“博爱楼”等,让学校特色可见、可听、可思、可感。学校在建设书法长廊、民乐天地、诵读园地、书香画苑的基础上,发挥窗台、走廊、护栏、墙壁、围墙等校园物理空间的育人功能,让师生学习、体验空间更丰富多彩。
三、整全:在积极探索中奔赴“五育并举”美好样态
“五育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全部潜能,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立项以来,学校努力创新校本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也给学校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办更有特色、自信、期许的学校,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
(一)培养淳朴、厚实、矫健、典雅、勤快的荆小少年
学校以“勤博”为价值追求,落实全面发展,确立“优良的学科成绩+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鲜明的特长”的“大质量观”,通过五育并举的各类活动,培育“淳朴、厚实、矫健、典雅、勤快”的“勤博少年”。
1.创新班集体的建设
学校从关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创新以育人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相继开展了班主任育人理念、班级格言、班级公约、班徽设计、班级活动方案等内容的征集、展示活动,邀请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讨论、设计,在此过程中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感染、熏陶、鼓励、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力、共享快乐、个性发展、全面进步,人人都做荆小“勤博好少年”。
2.整合各类育人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邀请家长志愿者以及司法、公安、环保、医护、退休教师等各个领域的人士进校园,开展如手工制作、美食烹饪、科普讲座、阅读分享等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涵养孩子们的勤博品格。
3.德育活动铸新淘旧
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守护民族记忆、赓续文化根脉。荆小少年在“百畅园年味寻趣”“传统年俗体验传承”“清明缅怀、情思永存”等民俗活动中更“淳朴”。加强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基地小菜园、小果园生机勃勃,各年级围绕“劳动清单”开展相应的小型比赛或展示活动,并进行评价,勤快的孩子越来越多。
4.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通过“勤博少年”评比和展示活动,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实现评价的“五育”融合。人手一本的“勤博少年”成长册,记录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学期的收获,除了对学生参与学校“琴书诵泳”四大特色活动项目的阶段性考核,对于德育中的品德修为、智育中的学科学习、体育中的运动品格、美育中的创新意识、劳育中的态度方法等,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最佳发展区”。各班每个月评选表彰“八好小标兵”,即“读好书、写好字、弹好琴、下好棋、讲好话、保好洁、走好路、做好操”,评比内容既契合了我校的特色建设项目,也彰显了“勤博”内涵。
(二)塑造更有情怀、更专业、更自觉的教师
教书育人不靠纯粹的技巧,而是技、艺、道的浑然一体,要有育人的境界。多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专业精进,不断调整自己、不断适应新时代育人需求,努力做更有情怀、更专业、更自觉的“整全”教师。
1.开发校本化融合课程
学校组建了跨学科、跨年级乃至跨校园的教学团队,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文化资源和科研力量,邀请高校教授、名师参与学校课改活动,共同开发学科研学、新工程教育、传统非遗文化等校本课程,将五育融合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建构“大教研”互动平台,开展“学科整合、跨育拓展”的新课程研修活动,持续更新研学研修活动,让教师更加专业。
2.打造学习型标兵团队
学校以建设“教育集团”为契机,打造学习型标兵团队,磨炼师能,实现研修赋能。团队标兵任务有:利用“师说讲堂”大力弘扬四有精神,践行校训;围绕“好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练兵;带头上好各类公开课,主持教研活动、课题研讨,“送教下乡”“协作教研”;读教育书籍、写读后感、教育教学论文;将团队精神和文化传给身边的同事、同行的家长,达成培养整全人的目标。
3.绘制教师动态发展图
学校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绘制教师动态发展图,根据时间轴记录教师参与组级、市级、校级活动等个人发展关键节点,展现教师成长的轨迹,调整后续的安排;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档案,要求教师对照个人发展的目标,逐级跨越,一学年一考核;对于“勤博”育人好教师团队建设,一个周期就要形成一份校级研究报告;编辑论文集,让老师们的经验、良策得以交流;利用简报、视频来宣传优秀教师,在队伍建设中不断树立标杆。这一系列举措都让教师更有情怀、更加专业、更加自觉。
(三)建设更有特色、更有自信、更有期许的学校
多年来,学校在“坚守中超越”,我们的学生从民乐起步,习得一种乐器;从学书法入门,写得一手好字;从学游泳开始,荆小飞鱼劈波斩浪;爱上朗诵,成了金话筒得主;热衷学下棋,性情稳重踏实……我们坚信荆溪小学的特色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大旗下终将迸发出蓬勃的力量。
面对学校的未来,我们也有更多的期许。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优秀学生的精神资源,例如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坚持不懈、胜不骄败不馁等,用故事、案例的形式来宣传、涵养更多的勤博少年。要更善于立足学科,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契机的“五育效应”,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沉浸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形成基于融合、适恰融合和沉浸融合的新型学校管理方式。
项目实施两年多,我们深切体会到,要破解五育并举之难,就要在传承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扎实建构培养“整全人”的校本化人才培养通道,不断推进“融合育人”的系统思维、治理体系、有效机制和实践创新[3],追求运行体制与评价机制的长效,在坚守和自信中开辟“五育并举”教育的新天地,形成学校“融合育人”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5):85.
[2]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4.
[3]皋洁瑾.基于“五育并举”理念下校园课程创新研究——以无锡外国语学校YUE校园建设为例[J].大众文艺,2021(22): 167.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