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林 吴念姿 赵宏桥
摘 要: 本文从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和实践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首先分析了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特征与课程思政研究情况,然后从师生双方角度探索了课程思政的认识,梳理了课程思政的研究思路,最终从教师教学方法和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途径入手,探讨了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关键词: 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思政;探索路径;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43-03
引言
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真正落脚点,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相互结合,是课程深化提升和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强有力的抓手,课程以培养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而思想培养与职业教育正是专业人才走向大国工匠的康庄大道。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不断的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本文探讨服装工艺与结构的课程思政,从课程特征和研究情况、实施路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索文化的深入与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期为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借鉴。
一、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特征与课程思政研究情况
(一)课程教学特征
在过去,传统的裁缝师傅就是现今职业中服装设计、服装工艺与结构的组合,如今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成衣将工序和步骤合理的进行了拆分,更加细致精准的服装工艺与结构专业课程应运而生。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承载了服装服饰的量体裁衣、结构变化、材料运用、缝制工艺技术等多个重要的实操环节,是服装实现从服装设计图到平面效果图,再到立体成衣造型的关键步骤。其中,服装结构课程是将服装设计图进行裁剪前的第一个转化过程,是将设计转换到纸样上的过程,是结构设计、裁剪缝制前的必修课程,是决定服装款式造型、线条的重要实现手段;服装工艺,是将结构裁片按照不同面料、不同工艺、不同剪裁、不同缝纫技术进行合理有序的组合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剪裁技术、缝制标准、整烫手法等技术工艺。在教学的过程中该课程的实操和实训课约占总课程的50%左右,因此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的课程思政探讨,既要在思想上加强思政引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思政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1],又要在理论联系实践中,不断挖掘传统元素加强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传统服饰文化”认识不够深入
服装设计专业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尤其是现代主流的成衣市场,T恤、牛仔裤、衬衫、西装、礼服等一系列以西式服装做为脉络的产品遍地开花,西式成衣生产形成了完善的服装工艺流程和服装结构体系。而传统的中式服装在款式、造型方面未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开发,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在创新方面亟待突破。
近年来文化的认知对学生专业方向的学习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学教育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培养在不断加强,但是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持开放性的态度,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接触新鲜事物日益增多,尤其很多国外知名的国际化服装品牌在文化推广上不断加码,如电视综艺、影视作品、时尚广告、自媒体等都有涉及,使得学生对国外品牌产品的文化认识和了解较为深入,也就形成了现在服装设计专业西化占主流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在课程的布局上往往轻理论重实操,在模块化的教学中服装工艺课程和结构课程相互融合,也存在注重西式服装工艺和版型结构问题,而未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现象,人们对“衣冠王国”的理解慢慢变得生疏,缺少传统服饰文化的融入是现代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思想脉络之深,影响之广是现代西式服装文化无法比拟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只是视觉的美,其魅力更是体现在服饰与信仰、服饰与天地、服饰与环境“天人合一”的境界[2],而所传承和表现的服饰形式涵盖了婚、丧、嫁、娶、祭等重要场合,而服饰的类型品种更是涉及到帽、衣、服、鞋、饰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只是中国的服饰,更是历史的见证,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思考,所以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融入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课程思政教育,是现代高校服装设计相关专业应用和推广的必然[3]。
(三)课程思政研究梳理情况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通过纸质资料和中国知网相关资料梳理研究,整理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和动态,查阅了2019年至2022年期间的相关文章内容,“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融合在一起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论文有7篇,主要是探索在教学和基础知识部分的课程思政理论,单独以服装工艺课程为主的课程思政研究有1篇,单独以服装结构课程为主的课程思政研究有3篇,另外以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课程融合的课程思政研究有1篇,这12篇研究资料都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内容主要是以课程思政的探索为主。从相关的研究时间和学术资料来看,服装工艺与结构的思政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研究的体系,主要还是以相关文件精神的解读思考为主,但研究思路已经有了雏形。
二、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思路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引导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将传统的服装款式或者样式运用到服装结构和工艺中,缺少将服装本身内在的文化输出给学生,教师的传授过程就难以深入,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也是仅限于皮毛,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的思政元素。因此在服装工艺与结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文化内涵,要把课程与文化内涵结合,勇于改革,明确方向,敢于创新,深度挖掘符合课程需要的思政资源,让课程思政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助燃剂”,让文化与技术共同融入教学中,将成为每个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点。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如果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服装工艺和服装结构这类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课程中,以往实操内容经过老师细致的讲解和示范,课堂上学生都会专注听讲怕错过,现如今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漏掉的知识和课程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找到,或者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补充,部分学生享受到了这个好的教学资源,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因为资源的丰富而提高课堂的认真度,上课的时候学生总采用自带的手机录像、拍照的形式记录课程的内容,做笔记的学生明显减少,在调查回访的10个拍照录像的同学中,只有两个人将录像后的视频重复回看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录像的过程中反而影响其听课,课程的关注点分散到拍摄的过程,将会错过很多技术性的课程指导。从这些方面看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听课习惯、方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思政的研究思路
教育在不断创新,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求知手段也有了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述知识,更要分析和研究如何“传”如何“授”,要综合师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结构的认知情况,将“课程思政”有序的融入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中,拒绝生搬硬套[4]。鉴于以上对教师和学生的时代思考与课程认识,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展有如下思路:第一,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不断挖掘思政元素,提炼融入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第二,将“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中的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统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发展心理健康、遵守职业规范;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服装工艺与结构的“课程思政”课程方案;第四,从文件、文献、实践交流、参观学习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课程思政的主线,拓展研究的思路。
三、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先静心听课,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吸引在课堂上,才能够将课程思政有序的,实实在在的融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课堂上要能运用新的教学设施,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将翻转课堂的形式运用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将课堂设置好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环节,增加课堂的互动,在互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红色文化等几个方面的“课程思政”问题柔性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课后要重视学生的思考与熟练度训练,课上与课下联动让学生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例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实现课堂翻转,在教学活动前给学生一些思考与命题,给课程一个预热与留白,让学生对课程有更多的思考。准备环节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在《袖子的结构》教学中,课前设置题目“中国传统服饰中袖子的长度和现代西式服装中袖子的长度确定是否相同?为什么?”“在结构设计中传统袖子的制版优点是什么?”以此给一些留白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课堂讨论变得常态,不断探讨与运用好新时代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二)“课程思政”推动学生自我学习氛围
推动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给学生更多的鼓励,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如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等高校和职业院校重点的比赛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技能大赛是服务专业的专项比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鼓励学生参加比赛、以赛代练,可以迅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课程思政”要润物细无声,要让课程思政转变成学生对传统服饰工艺和结构文化的思考路径,把学习的压力转换成求知的意愿,结合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遍地开花的时机,将学生的作业从原本的完成作品,可以部分调整为专业调查分析,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传统服饰结构和工艺风格,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实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激发学生产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是围绕衣服的版型和造型手法教学,在课程重点的内容中强调与深化思想教育,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5]。例如:在服装工艺与结构中“领”与“袖”的结构制版方法与工艺设计技术是比较讲究的,尤其是初学者,在这两个部分容易做不好,在教学引入中,可以考虑运用最基本的词面意思作为引入和延申基础,词语“领袖”也不难看出,在一件服装中部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伟大领袖人物的嵌入可以较好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样做同时有两个结合点,一是,从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白一件服装中领子和袖子如果没能做到恰到好处,缝合工艺技术处理的不够,那么这件衣服将无法正常的运动和使用;二是,从思想的维度引导,伟大领袖的故事与精神融入。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内容相互融合,通过生动的专业内容和实际的故事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学生自然且不拘束,又能够提高对重点内容的认知,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
结语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和关注到学生接受的过程,也要看到教育者本身传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到新时代的变化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要从课程的原点探索出发,注重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难题的能力,并且注重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品质的培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在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服装工艺与结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结合,服装工艺与结构课程思政是实现服装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深入融合,发生协同作用的重要手段。不能够生搬硬套,要观察课程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通过以上分享的“领袖”案例,教师需要全面梳理课程知识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依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不断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起系统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同步融合,让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品德和知识宽度。
参考文献:
[1] 田合伟、李英淑.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 》,2022(01):59.
[2]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杨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外鞋业》,2020(10):16.
[4]徐继红、唐灿.“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1(12):60.
[5]左言文.思政融入成衣基础工艺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07):147.
作者简介:李桂林(1984.07— ),男,汉族,吉林省白山人,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副教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吴念姿(1988.09— ),女,汉族,广东省揭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赵宏桥(1987.11— ),女,汉族,山东省青岛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信息化教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课题,课题名称:《服装工艺与结构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Gdwsj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