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
摘 要: 社区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创新特点的教育模式,它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是社区中的重要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类型所不能比拟的,高校和社区之间互动合作,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在本文的研究中,分析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说明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提出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关键词: 终身教育;高校;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7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09-03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首次提出了我国以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为首的教育现代化命题,构建服务人人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强国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重大国家战略[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社区教育尤其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功能,不只停留在组织文娱活动、补偿学校教育等初级状态。高校是社区中的重要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且目前高等教育也正在从外延发展转向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针对高校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开展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现况
(一)开放共享意识及扶持意识有待提升
高校和社区之间在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没有高度的共同意识。高校常常以“专业群建设、教学科研”为主要目标,在社区教育的参与上,主要集中在政策宣传,爱心传递等系列行动上,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目标不清楚,部分高校老师认为社区教育不能发挥学术和研究的价值,也不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境地,双方没有针对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建立合作的关系,同时也没有积极的开展组织策划,课程设计、讲授等活动,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短暂活动式互动模式。作为主管部门的地方政府对高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认识不足,未充分认识到高校和社区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优势和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直接影响着高校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开展。且在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了固有的认识,认为高校教育具有较高的级别,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高校和社区之间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缺乏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2]。所以高校和社区教育之间的合作,主要采取的是高校服务社区的模式,两者互动共享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参与过程缺乏法制保障与充足的配套资源
目前政府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颁布政策、拟定制度、确立标准、引导扶持、营造氛围等的有效“行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是高校社区教育参与的保证,各个 地方政府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社区教育法律制度,且在法律制度在概念和定位上存在模糊和不一致的问题。高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没有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出发,而当作是一种情感联系或者是应付,因此往往表现为一种随意性、短期性的行为,对持续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师生参与社区教育没有硬性的指标考核,不与评优评先、职务职称晋升等挂钩,导致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自身对教育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与高校缺乏沟通,在社区教育工作上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资金来源结构不均衡,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和政策尚未健全,社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提高高校的参与积极性。
二、终身教育视阈下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加快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大教育,它的大目标就是将各类正规、非正规、正式、非正式的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人们的观念和视野从传统的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和学习活动向各个层面和各个空间得到延伸[3]。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需要高校和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高校-社区”的教育共同体,有利于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高职-社区”共同体,能够加快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含的是缺乏教学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的内容较为落后等,不能适应社区教育发展和进步的需要。高校具有学科种类多、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丰富、设备先进等优势,能够为不同群体的居民提供了相应的课程和培训,对于教育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社区居民享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了居民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步伐。
(二)促进“终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曾经提出:“社会环境对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4]。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社区居民实现终身教育的阵地,社区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它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等条件的为居民提供各类教育服务,它满足不同群体、尊重了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权、提升整体居民素质,进一步促进“终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为社区教育开发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课程,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专业的终身教育服务。如在幼儿阶段提供学前准备教育;为在校青少年补充课外教育;为适龄青年提供婚恋、生育、婴幼儿护理等教育;为中年人提供技能培训、政策讲解、为老年人提供闲暇、健康教育等满足不同阶段居民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三)满足发展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教育现代化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 是国家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教育的最初状态是要将人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是终身的教育过程[5]。由于人们的认知和现实体系的弊端,教育开始发生质变,学校教育成为具有固定场所,专供青少年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以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出现并得飞速发展。两种教育在教育对象、方式、内容、载体、评价等方面出现了异质化现象,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要解决这种割裂式、片面式的教育现状,需要增加“高校-社区”的合作,地方高校作为社区教育的本土化资源,应成为主力军。社区为高校学生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使其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育其服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路径探析
(一)政府引导夯基
终身教育建设工作开展中,政府的关注是高校和社区之间合作的推动力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功能,建立社区教育委员工作小组,将政府、学校和社区有效的联系起来,同时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对于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和规划设计,将社区教育延伸到高等学习教育中,加强高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办学机制。政府要制定关于社区教育资源利用,人才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等层面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充分的发挥政策的指引性作用,保证政府统筹力量的实施,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在教育考核指标中,加入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社会服务的指标,以此来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任务,相互协调合作,对于下级机关进行任务的分解和部署,以此来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效能。政府要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度,确定高校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责任,形成多元化合作的模式,对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进行合理化的引导,形成政策支撑和保障的机制,设置专门的教育培训经费,社区教育发展经费,利用财政拨款,税收调整等政策,使得社会各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6]。
(二)高校支撑引领
高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把握区域社会发展脉搏为切入点,联络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和多元要素,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教育的配套设施,号召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其在专业上的优势对于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拓展服务的对象,加快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工作,重视品牌项目的开发,提升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科优势,科学技术和产业资源优势联系在一起,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断的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7]。
1.充实师资队伍
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社区教师培训制度,对于社区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得社区教师能够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和成人生活的经验联系在一起,针对不同类型的成人,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让这些教师队伍更了解政府工作,更有效地与居民群众沟通,更能融入社区人文环境。高校还可以成立教育专家库,提升师资力量,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重要的基础。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活力,要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在考核的范围中加入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服务社会的工作量,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的实施,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等提供经费上的保证,形成较为完善的师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提升社区教育的活力。在一定时间内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的活动,扩展教师的思路,以此来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开发课程资源
不同的社区群体,在年龄、教育背景、爱好等层面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教育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别。要满足不同群体在教育上产生的需求,就要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及时的掌握社区居民的需求情况,开发出具有创新特点的课程。以我校为例,护理是我校的传统专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护理相关服务,如成立孕婴指导室、老年康复护理中心、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咨询中心、健康服务驿站等。定期开展身体评估、健康教育、慢性病风险评估等项目,指导患者准确监测血压和血糖、合理用药、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压力管理等,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专业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老师通过图片、宣传册、新媒体等方式宣传政策和健康知识,建立微信群与居民互动,播放拍摄的科普视频或微课,定期推送慢性病管理知识,设立线上线下主题工作室,如孕婴工作坊推送“准爸爸准妈妈课堂”,“不倒翁之约”推送老年人跌倒预防内容,全方位提升社区健康服务质量。
3.开放教育资源
目前,社区教育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是讲座、培训等,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对于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共享的资源,建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的水平,扩展资源利用的范围,通过产教融合教育基地的建立,转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8]。如我校发挥自身优势,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为医学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以此来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培训的观念,使得学院成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培养机构。
4.搭建共享开放的社区教育实体
横纵向建立实训基地,教学研究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突破社区居民在信息传播上的限制,进一步拓展社区教育的范围,社区教学办学的范围。比如我校要重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将其列入“双高”重点建设项目。学校经过精心筹备,率先与本市老年大学共建“老年康养教育学院”、与学校周边街道办事处共建“社区健康学院”。形成居民需要的多样化学习资源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各学院与市各街道、社区共建“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健康服务驿站”等,为社区居民提供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法律制度宣传和教育的活动,初步形成“全校共建、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三全”社区教育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量,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水平,提升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水平,建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三)社区合力协同
在社区中,具有多样化的企事业单位,他们的类型和性质具有显著的差异,能够为高校实训基地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场所,对于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学生创业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社区资源和高校共享,使得社区教学对象更加多样,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地方高校学生创造重要的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培育其社会服务的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社区教育是地方高校提升晋升能力,发展特色教育的重要突破点。
不同社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的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水平,实现社区教育均衡发展。高校和社区在发展中,要具有融合拓展的理念,对于学习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进程,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建立社区教育品牌资源,形成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对于文化育人进行多元化的指引,建立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语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不仅可以加速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促进“终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还能满足发展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夯基、高校的支撑引领以及社区的合力协同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灵,黄颖.本科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三螺旋协同模式”探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0(3):99-103+108.
[2]陈伟. 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
[3]张裕萍,王仁彧.新时代社区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向[J].继续教育研究,2022(2):29-34.
[4]宋美霞.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D].山西大学,2021.
[5]约翰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
[6]颜颖.基于终身教育视阈下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1,29(6):87-89+94.
[7]张博,蔡连国.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大思路[J].成人教育,2020,40(9):38-42.
[8]宋晨. 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D].三峡大学,2020.
作者简介:陈 露(1995.11— ),女,汉族,福建省漳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身教育。
基金项目: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新进教师专项(项目编号:ZWYXJ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