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视域下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价值观念探析

2024-06-28 18:41李方云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

【摘要】清水江文书是明末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从中可以发现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清水江文书作为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的产物,无论是文书内容,还是文书书写程式与习惯,皆能反映出苗侗民众的诸多观念。通过相关文书的解读与分析,发现文书中蕴含着苗侗民众崇尚务实、讲究诚信与希冀富贵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苗侗民众;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7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22

随着清水江文书的大量整理与陆续出版,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加深了当代学人对清水江流域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令其获得一种新鲜的历史感。目前学界对清水江文书中苗侗民众价值观念的探讨不足,而“观念作为流布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关键词,由于时代历史的变迁,有的可能已经从当下思想舞台的表层上淡出;但作为影响思想历史的核心观念,在历史变迁和传播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潜移默化,沉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而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无意识”[1],对其探讨将益于揭示蕴含于清水江文书中的社会意志与乡土精神。因此,本文将选取相关文书进行解读,分析其中蕴含的苗侗民众的价值观念。

一、崇尚务实的价值观念

清水江文书类型多样,数量庞大,苗侗民众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签订不同类型的文书,致力于具体的事物,体现了民众重务实、拒务虚的精神追求。

首先,家训家规是后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如《苗族土司家谱龙氏家乘迪光录》中“训”要求“实事败与虚言,肝胆混于面目”[2]340,旨在告诫龙氏子孙须干实事;“戒”要求“戒好游戏。士农工商,天下无游手之人。即励精以图,犹恐不逮,况敢舍业而嬉乎?”[2]341这直接告诫龙氏后代不得游手好闲,须励精图治,讲究务实的求生之道;“家规”要求“贫穷,命也。必须各自努力,守正谋生”[2]386,旨在告诫龙氏子孙应不甘于贫穷,必须努力奋斗,守正谋生。

其次,分家析产是清水江流域民众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一环,其能体现传统家庭伦理观。分家文书中通常会用“自分之后务敦勤俭笃”“克勤克俭”等措辞,劝勉当事人分家后须勤劳务实。如例1《杨万春、杨通灿、杨通焯父子分关字(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

立分关父杨万春为因所生二子,长子通灿、次子通焯,今已成立,因人口众多,爰使分居各爨。所有祖遗田产并自己续置,高低品撘,两股均分,俾二子各自耕种管业,并无偏厚等情。自分之后务敦勤俭笃、友恭,保守家业,恢廓祖基,不当争长竞短,有乖父子兄弟之谊。爰立分关贰纸各执壹张为据。[3]

这份分家文书中,因杨万春的两儿子现已成家且人口变多,依据该实情进行公平分家,分家之后他们得敦厚勤勉、兄应友爱、弟应恭敬、保守家业和扩展祖业,体现了杨家具有实干意识。又如例2《吴永才合同字约(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尝思立合同字,勤为生物之本,俭乃立用之基,惟勤惟俭可以涉世,尔弟兄当体祖父母之创业为艰之心,克勤克俭,永坚一心,以戒奢华之侈。率其子弟或耕或读,各务本业,毋得游手好闲以致不入匪僻之徒。虽则创业为艰,而守成亦不易,尔弟兄其共免(勉)之。今田地好丑之不同,亦有远近宽狭之各异,屋宇园地,今凭亲戚伯叔之时,田地之好丑[宽]狭远近,俱以配答(搭)均匀,以富贵双全四字阄分,不得以大小好丑远近相争,男婚女配亦各量入以为出。自今以后,各人照依分管业,各执一纸,不得争长兢短,尔弟兄共仰幸祖之心,戒之慎之。[4]

此份文书中,吴家根据田地的好丑、远近、宽窄进行抓阄,公平分配,同时注重对吴氏子弟进行教诲。由文书内容可知:其一,勤俭节约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兴衰,吴氏子弟应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二,在职业方面,吴氏子弟无论从事耕种还是读书,都需踏实地干好本业,不得游手好闲,不得成为邪恶之人;其三,创业难,守业更难,为此,吴氏子弟应更加克勤克俭、踏实肯干。这反映了对吴氏子弟品德、习惯、职业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吴家的务实精神。

再次,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普遍崇尚务实精神,会对务虚之人进行规劝,使这类人转变生活态度,如例3《姚喜洪清白字(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六日)》:

立清白字本寨姚喜洪,为因本性游手好闲,日食难给,无故妄搕杨月华,请中理论,姚姓自知理屈,自愿书立改悔,永远不得藉端搕率。倘有在(再)犯,石士秀自愿硬(应)承不关杨姓之事。恐口无凭,立此清白字为据。[5]

这份清白文书中,姚喜洪本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导致生活困难,且他无故招惹杨月华,经过中人的调解,姚喜洪自知理亏,自愿立悔过书进行改正。

这些案例表明,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的务实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日常生产生活中,他们通过不断实践意识到务实乃治生之道。务实精神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性格,即“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6]。

二、讲究诚信的价值观念

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也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准则。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兴起后,在商业交往中苗侗民众变得更加关注信用与诚信,“契约背后凝聚着清水江人的传统诚信意识”[7]。契约可作为因失信引发纠纷的证据。

首先,文书中白契的数量远超红契,存在“官有政法,民从私约”的传统。民众通过“凭中立契”、经济惩罚、盟誓等手段维系契约的效力以及民众之间的信用。如例4《康熙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潘庚保兄弟二人卖田契》:

立卖田契人潘庚保、晚叁二人兄弟,今因家下要银度日,无从得处,兄弟夫妻商议,情愿将自己分上族业水田……欲行出卖,无人承就,请中在内问到潘岩明承买为业,凭中三面议定田价足色纹银柒万整,其银潘庚保、晚叁[二]人亲领用度,不欠分厘,其田付与潘岩明永远管业,以后再无异言憣悔。如有悔者,罚契内一半。一卖一了,二买二休。如有房亲兄弟言论,酒食画字,田□不明,在于卖主向前理落,不干得业人之事。上凭青天,下凭地福……

康熙叁拾叁年甲戌岁二月廿七日 立

天理仁心信行[8]

这份文书的大致意思是潘庚保兄弟二人因需银度日,所以请中人将自己的祖业水田卖与同姓潘岩明,为避免失信,规定失信方将被罚契内一半的金额。由文书内容可知:其一,“请中”“凭中三面议定”是签订契约的重要环节,中人是契约关系中的第三方,参与立契及契约实施的全过程,起着协调、证信的作用;其二,“凭中立契”利于民众事务的处理,也能确保契约信用的有效执行;其三,“如有悔者,罚契内一半”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经济惩罚,约束着契约主体履行契约内容,避免失信;其四,“一卖一了,二买二休”和“上凭青天,下凭地福”作为盟誓语言,约束着契约主体信守誓约,通过发誓可以增强双方的互信度,从而减少失信行为;其五,契尾“天理仁心信行”意思是潘庚保兄弟二人与潘岩明都须凭良心办事,信守承诺,契尾特此说明,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据此,足以说明潘氏等人具有诚信意识和履行承诺的能力。

其次,因为“在传统民事契约的订立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会因经济势力、身份等级、个体与组织等主体性差异而产生彼此间地位不平等的情况”[9],所以不同身份之间达成交易,愿意订立契约也是讲究信用的体现,如例5《石氏奶克妹断卖田约(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初六日)》:

立断卖田约人石氏奶克妹,为因缺少账务无甚偿还,自愿将祖遗下大田……今凭中出断卖与本房叔父亲戚石补同生名下,用价得买为业,当日凭中议定断价足色纹银伍拾肆两整,随契交足,买主分毫无欠。倘有不清,俱在卖主理落承当,不管买主之事。一断百了,父断字休,如高坡滚石,永不回头。恐后无凭,立此断约一纸,付与买主子孙管业存照。

凭中 吴补有英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初六日立断 石现廷笔[10]

这份契约中,石氏因缺钱还账自愿将祖业田卖给其叔父,未因买主是其亲戚而不订立契约,且“买主分毫无欠”,都说明双方具有诚信意识。一旦契约达成,任何身份、阶级、立场的人都须遵循契约约定内容以及信守承诺。

随着清水江流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行为及种类逐渐增多,订立契约能有效避免纠纷和失信行为,约束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久而久之,该流域民众普遍遵循诚信原则以及信守承诺。双方以诚信为基础订立契约,契约内容将对交易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有时包括反悔规定及其惩罚内容,体现了以诚信为基本交易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以儒家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契约精神的紧密结合、联系,共同展示了中国古代宝贵的契约理论——这也是现代合同法某些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诚实守信、契约自由、鼓励交易。[11]清水江文书中大量的契约正是秉承儒家诚信为本的精神而订立的,在数百年的传承中,诚信精神是清水江流域苗侗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希冀富贵的心愿观念

《论语·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告诫人们应用正当手段去追求财富与地位。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地势险阻、多阴雨、多瘴疠、多瘴气,加之受战乱影响,使得苗侗民众生活极为贫困,于是他们就愈发地向往富足的生活,富贵就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喜饰银器,无论男妇戴用耳环、项圈、妇女并戴手钏,富幼妇女有戴手钏五六对者,其项圈之重或竟多至百两,炫富争妍,自成风气”[12],表明了他们对富裕生活的无限追求。

首先,清水江流域“苗族迷信坟山的龙脉风水和下葬的山向、日干”[13]126,侗族也“迷信‘风水龙脉”[13]109,是因为“村民重视阴地的勘察与检验,迎合了村民祈求幸福好运、亨通八达的文化心态”[14]。如例6《民国九年七月十二日刘耀文蒙送进葬祖山字》:

立蒙送进葬祖山字人刘耀文,今承族叔金富、永定、永森,族兄耀然,族弟耀芳,族侄□□等,送到祖人留下岑美那老祖坟山人形进葬一棺,不拘上下左右,只准壹棺,不能多占,惟内中□□之处,不准犯冢杂葬。承送之后,但愿择得吉冢,房房富贵荣发,同享吉虔。恐口无凭,立此蒙送字为据。[15]

这份赠予阴地文书乃刘氏家族内部的阴地转移,家族成员具有优先权,其中“房房富贵荣发,同享吉虔”的吉祥祝福语,表达了对家族发达的美好愿望。

其次,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无子嗣家庭则通过收养家族内部的侄辈来延续后代,如例7《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姚祖贵等遗嘱过继字》:

富贵双全

立遗嘱过继字人姚祖贵、祖元、本东、本贵、祖武、祖江族等,情因族内本龙原配发妻向氏历育无嗣……众心不忍,请凭族戚在内相商,将伊血侄姚元喜过继壹半与姚本龙膝下为嗣,以作一子,双挑承宗作祧。效螟蛉之子,蜾螺负之,敦三皇而效五帝,根深业茂……螽斯蛰蛰,瓜瓞绵绵,百子千孙,人文蔚起,五世其昌,富贵双全,发达为据。[16]

此乃一份龙氏宗族内部的过继文书,起因姚本龙之妻向氏未育后代导致无人承祧,族内亲戚不忍并商议将其亲侄姚元喜过继一半于他,而姚元喜可以同时继承两边的财产。由文书内容可知:其一,以“富贵双全”为标题,直接点明立约目的,希望通过过继姚元喜宗族内部可以人财两发;其二,“效螟蛉之子,蜾螺负之”,出自《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指过继关系中的养子,也有“义子”“假子”之称。“螽斯蛰蛰,瓜瓞绵绵”分别出自《诗经·周南·螽斯》与《诗经·大雅·绵》,皆寓意多子多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社会上的家庭观念和宗祧意识浓厚”[17],使得过继习俗长期存在。过继是为了承祧与养儿防老,过去人们通常将有嗣视为追求生活意义的必要条件,其富贵观往往与儿孙紧密联系;其三,“人文蔚起,五世其昌,富贵双全,发达为据”,反映了姚氏宗族希冀其后代能人丁兴旺及富贵发达的美好心愿。

纵观清水江文书,苗侗民众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常通过买卖、交换、租赁等手段缓解经济压力;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及风水信仰影响,苗侗民众注重阴地堪舆,迎合了民众求富的心理需求;受传统宗族观念影响,苗侗民众重视血缘承祧,其富贵观常与生养后代密切相关。此富贵观受多因素影响而形成,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解读与分析文书,发现苗侗民众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崇尚务实的价值观念、讲究诚信的价值观念、希冀富贵的心愿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个中观念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合时宜,应重视其积极因素而进行革新,使其符合当下的思想主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清水江文书中,反映了苗侗民众丰富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智慧,维系了民族情感与团结,在当下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默彪.中国现代观念史研究视域与方法探略[J].东南学术,2019,(6):156.

[2](清)龙文和,龙绍讷著,龙泽江点校.苗族土司家谱龙氏家乘迪光录[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8.

[3]李斌.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第1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267.

[4]李斌.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第36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9:239.

[5]李斌.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第55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20:384.

[6]沈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驳建立孔教议[M].北京:中华书局,1977:689.

[7]徐晓光.清水江流域传统贸易规则与商业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01.

[8]张新民.天柱文书:第一辑第4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08.

[9]刘道胜.民间历史文献与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55.

[10]李斌.贵州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第10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3.

[11]巨虹.敦煌文书中“乡法”呈现的社会治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5.

[12](清)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闻见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69-170.

[13]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柱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4]安尊华.论契约文书视域下清水江流域阴地经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4):137.

[15]张新民.天柱文书:第一辑第10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77.

[16]贵州省档案馆,黔东南州档案馆,岑巩县档案馆.贵州清水江文书·岑巩卷:第一辑第3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43.

[17]郭伟展.传统宗族观念的传承与嬗变——清代台湾社会螟蛉子风俗之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9,(4):68.

作者简介:

李方云,女,贵州铜仁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史、民间文书。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创新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析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向度探析
自拍现象的亚文化传播解读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