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2024-06-28 01:27彭琦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本质特征道德观

彭琦

【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具有科学性的道德观。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且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25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向往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批判资本主义伪善的道德观的基础上,提出“现实的人”是道德产生的基础,生产力的变化催生出新的道德观,道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且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一)“现实的人”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主体,是道德产生的基础条件。“现实的人”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也就是说只有现实的人所存在,才能有历史的存在以及道德的存在。马克思批判黑格尔道德观念是一种“抽象主观性的虚幻存在”将社会上一切现实都归于观念的思辨哲学,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施蒂纳所提出的“唯一者”,他们指出施蒂纳在费尔巴哈在论述“一切涉及道德原则的都是国家的事”[2]时,忽略了道德与个人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道德与利己主义是相互排斥的,并且认为道德与国家一样就像人身上的一把枷锁,是用来束缚人的,将个人与现实社会割裂开了。马克思指出,施蒂纳对于“唯一者”的论述是“意识同构成意识的基础的个人及其现实关系的完全割裂”[3],施蒂纳对于“唯一者”的论述是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道德,“现实的人”是道德产生的基础。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人的需要”,同时也指出,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道德条件的发展。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不能光靠人类的意志来解决现实中道德中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满足人的需求,才能实现道德的发展。

(二)生产力的变化催生出新的道德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必然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生产力的变化必然会催生出新的道德观。“任何社会所普遍持有的那种道德观点总是深刻地受到那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统治阶级意志的决定。”[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私有经济的影响,所产生的道德观是狭隘的利己主义的。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宣言》中高举批判旗帜,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是伪善的,其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定会灭亡,狭隘的利己主义的道德观也必定会走向灭亡,将会催生出为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自身历史使命的道德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因素,对交往形式起到制约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的、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也就是说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旧的交往关系容易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道德也需不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

(三)道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立足于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来阐述道德。实践是道德的源泉,人本身就是有社会属性的,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物质生产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道德得以实现的前提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康德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了“实践理性”这个概念,他把实践分成了自然必然性、意志自由实践两种方式。自然必然性实践是从人天生具有的主观性思维出发的,意志自由实践则是从道德实践活动出发的。康德认为要靠自律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道德价值,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就能达到道德的目的。康德的实践观归根到底还是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陷阱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将实践引入到了认识论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一个核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实践应用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中,批判了先贤的旧哲学中一切唯心主义的倾向,主张研究道德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脱离了实践,依靠神、观念等是无法改变任何事物的。马克思从实践层面揭开了资本主义道德伪善的面纱,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6]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通过革命实践,才能真正地带领全人类走向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

(四)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建立在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可以说是开始于他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们总是想用某些虚假的、编造的道德观来欺骗和蒙蔽被统治的百姓,想在潜移默化中以“软刀子”征服黎民百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产阶级只是在推崇一种武断的、粗暴的、以“宝剑为王笏”的旧道德。仅仅是从道德本身的概念中延伸出的道德结论,并没有真正地立足于社会的需要,而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都是由所在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所以现存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道德就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使其利益达到合法化。马克思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要进行无情的批判;主张以无产阶级为其物质武器的哲学,同样地,无产阶级也应以哲学为其思想武器;而且他所进行的“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因为马克思清楚表明:“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所有的批判,都是一种辩证的扬弃,是一场革命的前奏。这也就意味着,在肯定和必然的意义上,我们摒弃那些没落的、过时的、陈旧的道德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特征

(一)唯物性

唯物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反对任何抛开物质基础去谈论道德的唯心主义的论断。例如费尔巴哈从抽象的角度去思考道德,他认为人们天生就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关于道德唯心的言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或者是以每一个人无疑地都有这些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为前提,或者只向每一个人提供无法应用的忠告,因而对于没有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7]马克思认为只要把道德归属为人的主观意识层面,甚至把它看作人的本能的论断,都忽略了社会实践对道德的作用,歪曲了道德的本质,掉入了唯心主义的陷阱。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扬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即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其并不是靠人的主观意识凭空捏造的。恩格斯指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8]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则会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为了处理这些冲突和矛盾,就形成了各种观念和准则,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总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物质交换关系的产物,道德关系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阶级性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使人们进行了阶级的分化。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则这一小部分占有社会财富的阶级为统治阶级,另一部分则为被统治阶级。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鲜明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哲学家道德观特征的最大区别。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阶级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服务于一定的阶级,不同阶级的道德观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这些道德观念都是为对应的阶级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的“道德永恒论”。

并且指出杜林所说的道德实质上是为法国资产阶级服务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美化资产阶级剥削的恶行。其次,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道德观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9]统治阶级利用道德来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反之,被统治阶级又利用道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为主流的道德观。但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处于主导地位。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0]。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所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继续占有大部分的社会生产资料,就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绝对的领导。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阶层既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中占有主导的物质势力,又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中占有主导的心理势力。既控制了一个阶层的物质生产,又控制了一个阶层的精神生产。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1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十分擅长用诡辩的逻辑来包装道德,用来制约被统治阶级的行为,使被统治阶级“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但一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固然会消失,人们更多的是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会纠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的道德”。

(三)发展性

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考察道德,即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道德观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决定的。道德观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背景对道德的要求不同,所拥有的道德观肯定会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道德是一成不变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他们认为道德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道德的要求和具体内容以及评价标准也会不同,甚至同一时代不同的阶层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不相同。首先,道德不是纯理念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产生的,并且与劳动与分工有着紧密的联系。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并且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社会分工的不同,在劳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利益纠纷,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在社会的发展中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些社会准则和观念,即道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会进一步明确,人们的需求也会有所改变,道德观会进一步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必将消失,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社会最终会实现和谐发展,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状态。资本主义“伪善的道德”终将会转变为“真正人的道德”。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利益都达到了空前一致,所说的利益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一致,代表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总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道德也会进一步发展,“真正人的道德”终会实现。

(四)相对独立性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2]。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被生活所决定。但是不是与生活的“脚步”完全一致,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完全跟随社会的“脚步”。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道德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是一定完全同步的,有时道德的发展会慢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又会快于经济的发展。第一,当道德的发展慢于经济的发展时,道德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枷锁。先进国家和地区也会存在低水平的道德。例如,在当今中国经济高度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封建的伦理道德,如等级观念和门第观念等还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惯性力,但是它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13]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道德被摧毁之前,传统的道德观念也会阻碍新道德的产生,并且会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第二,当道德的发展快于经济的发展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导向,推动经济的发展。例如,18世纪的法国还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国,但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如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伏尔泰和卢梭等,他们也是资产阶级启蒙的思想家,并且掀动了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法国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道德的伪善性,并且预见了共产主义道德必将会代替资本主义道德,并且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观点。这些伟人的思想都先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他们的提出的道德观引导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2](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4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李红梅,谭来兴.恩格斯晚年道德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J].理论界,2010,(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1.

[14]刘佳宁,朱方长,唐弢.试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特征[J].山东工会论坛,2015,21(04).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本质特征道德观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盯住诗的本质特征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