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庄子解》与郭象《庄子注》相同字词的不同注释对比研究

2024-06-28 01:27王宇菁彭再新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对比

王宇菁 彭再新

【摘要】王夫之的《庄子解》与郭象的《庄子注》是两部重要的解庄著作。然学界目前关于《庄子解》与《庄子注》的研究多集中在二书的思想层面,对其字词注释上的研究则有待深入。本文将王、郭两注对《庄子》文本的字词注解进行对比,发掘其相异之处,研究其中相同字词的不同注释,并分析各注的合理性。

【关键词】《庄子解》;《庄子注》;字词;注释;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26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王夫之〈庄子解〉与郭象〈庄子注〉训诂对比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231055510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古往今来,解庄者多矣。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清初三大儒之一,思想精深,著作颇丰;其中,《庄子解》是对《庄子》一书进行解读的成熟总结。郭象,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其所著的《庄子注》是魏晋解庄的传世之作,在解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学界目前关于《庄子解》与《庄子注》的研究多集中在二书的思想层面。然而,字词作为文本构成的基本要素,只有准确理解字义词义,才能厘清文本之要义,对《庄子解》与《庄子注》在字词注释层面的探讨不容忽视。本文将王、郭两注对《庄子》文本的字词注解进行对比,发掘其相异之处,研究其中相同字词的不同注释,并分析各注的合理性。

一、两注皆有合理之处

1. 《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解》:“野马,天地间气也。尘埃,气蓊郁似尘埃扬也。”《庄子注》:“野马者,游气也。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

按:对于“尘埃”一词,王夫之注解为“气蓊郁似尘埃扬也”,郭象则释义为“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在《说文解字》中,“尘”为“鹿行扬土也”,“埃”为“尘也”,释义与郭注相当。在《庄子》文本中,前文谈及“鹏之徙于南冥也”,之所以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因其“去以六月息者也”,即乘风而行,可见“六月息”气势之浩大;而“野马”之喻亦是对“生物之息”勃发之状的生动摹画。在此语境下,王夫之将“尘埃”释为“气蓊郁似尘埃扬也”,语义亦通。故二注皆为合理。

2. 《齐物论》:“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解》:“大块,地也。”《庄子注》:“大块者,无物也。”

按:对于“大块”一词,王夫之注解为“地”,郭象释义为“无物”。《说文解字》:“块,墣也。”如《国语·吴语》:“王寐,畴枕王以墣而去之。”《淮南子·说林》:“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块”之本义即土块。在前文中,子綦对子游说:“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女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言及人籁、地籁、天籁。在后文中,子綦说“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山林盘旋之处,百围大树之穴,各有其形,状若百态,从而可发出千变万化之声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这都是气流从中穿行的结果。由此子游总结说“地籁则众窍门是已”。故“大块”释为大地,语义贯通。而郭象认为“夫噫气者,岂有物哉,气块然而自噫耳”,故将“大块”释为“无物”,亦有其理。

3.《徐无鬼》:“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覕也。”《庄子解》:“覕与瞥同,过目暂见也。人君以利器假禽贪之士,而断制在一人,誉劝恶败,皆转盼间事耳。知其犹一,覕,何庸心焉!”《庄子注》:“覕,割也。万物万形,而以一剂割之,则有伤也。”

按:对于“覕”字,王夫之认为“覕与瞥同”,义为“过目暂见也”,两字为异体字;郭象则释其义为“割也”。《说文解字》:“覕,蔽不相見也。”本义为隐而不相见。而在原文语境中,齧缺问许由离开的原因,许由说:“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覕也。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尧行仁义之政,而许由担忧其恐遭天下人耻笑:百姓是趋利避害的,如果爱和利出自仁义的施行,则贡献仁义的人少矣,从仁义中获利的人多矣;仁义的推行会导致诚信的缺失,还可能会被禽兽一样的贪心之人当作工具。《说文解字》:“瞥,過目也。”王夫之将“覕”和“瞥”等视,“覕”即瞥然暂见之义。如《梁书·王筠传》:“余少好书,虽偶见瞥观,皆卽疏记。”王注“譬之犹一覕也”说的是一人决断给天下带来的好处不过是迅速而短暂的一瞥,言其利之稍纵即逝,而后会招致混乱之害,以此说明个人决断的不利之处。郭象将“覕”释为“割也”。《说文解字》:“割,剥也。”《说文解字注》:“割谓残破之。释言曰。葢割裂也。尚书多假借割爲害。古二字音同也。”天下为一人独断,正如万事万物为一刀所割,损害颇深,极言独断之弊害。两注都揭示了一人专治不利于天下长治之理,均符合文意,各有其理。

二、王注优于郭注

1.《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庄子解》:“时与是通。因是女,故但言此。女音汝。”《庄子注》:“时女,少年处室之女也。指此接舆之言,犹如窈窕之女,绰约凝洁,为君子所求。但智之聋盲者,谓无此理也。”

按:对于“时女”一词,王、郭二人注解之意相去甚远。王夫之将其解释为“是女”,认为此处“时”与“是”两字相通,“女”即同音字“汝”。在《逍遥游》原文中,肩吾对连叔说起自己惊骇于接舆之言,认为接舆的言论“大而无当,往而不反”,“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对姑射山神人之传说采取“吾以是狂而不信也”的态度。而连叔说:“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失明之人无法与其他人同观花纹之美,失聪之人无法与其他人同闻钟鼓之乐,不只是形体上有聋盲之别,人的心智上更是存在这样的差异。而“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依王注,便是说上述之语,也是针对你(肩吾)而言的啊;而后“之人也,之德也”顺承前文,连叔为肩吾讲述姑射山神人之德行,指出其心智有缺,不能理解姑射山神人超越自然的奇异及不拘于世俗功名利禄的出尘品质。可见王注逻辑通顺,符合文意。而郭象将“时女”阐发为“少年处室之女也”,将接舆之言比作“绰约凝洁”的“窈窕之女”,与上文“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等语句在语义上缺少较为密切的连贯,与下文衔接也欠自然。故王注更为在理,可从。

2.《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解》:“夫岂知神人之游四海,任自然以逍遥乎?神人之神,凝而已尔。凝则游乎至小而大存焉,游乎至大而小不遗焉。”《庄子注》:“此皆寄言耳。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绋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圣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按:对于“神人”,王夫之认为是“任自然以逍遥”的神者,而郭象却直指此处为“寄言”,“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神人即高居庙堂的统治者。在原文中,肩吾向连叔转述接舆的惊骇之言,说那姑射之山上有一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肩吾认为接舆之说不可置信,而连叔却向肩吾道出“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之理,为其讲述姑射山神人具有逍遥于天地、无拘于世俗的非凡品质,不被尘劳关锁而境界高远,也侧面揭示出功名利禄虽然为世俗之人所渴求,但其实不值一提。故王注之说合乎文意,郭注之说或为曲解。

3. 《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解》:“莛,丝筦也,小而弱。”《庄子注》:“莛,屋梁也。”

按:对于“莛”字,王夫之注解为丝筦,郭象注解为屋梁。丝筦,《说文解字》:“筦,筟也。筟,筳也。筳,繀丝筦也。”《说文解字注》:“筳筦筟三名一物也。”屈原《离骚》中有“索藑茅以筳篿兮”,其中筳指的就是小折竹。东方朔《答客难》:“以蠡测海,以筳撞钟。”筳之小弱,即丝筦之小弱。屋梁,《说文解字》:“梁,水桥也。”而屋梁即大梁、横梁,指架于木圆柱上的用作屋脊之木,是房屋的栋梁,如《尔雅·释宫》:“楣谓之梁。”其中,梁便是指负栋之木。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重要骨架主件,屋梁具有坚实有力的特性。前文谈及“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处运用了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白马论,指出以天地合一、万物一统的视角观之,天地不过是“一指”,万物不过是“一马”,本质上并不存在什么区别。“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大意是说,别人认可的自己也跟着认可,别人不认可的自己也跟着不认可;道路由人走出,物称被人叫出。有的事物之所以是这样,是其原本就是这样;有的事物之所以不是这样,是其原本就不是这样。种种事物看似大相径庭,但对立的表象下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后比况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正如丑女与西施是表象的美丑对立的存在一样,此处莛与楹也应是一组表象的小大、弱强对立的存在,且《说文解字》:“莛,茎也。楹,柱也。”也指出莛之本义为草茎,楹之本义是房柱。可见,王夫之“莛,丝筦也,小而弱”的注解较郭象之说更为合理,可从。

三、郭注优于王注

《则阳》:“虽使邱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解》:“缗,钱也。虽税重犹乐归其故国。”《庄子注》:“缗,合也。”

按:对于“缗”字,王夫之释作“钱也”,郭象释作“合也”。前文说:“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指一望见祖国和故乡便会感到心情舒畅愉悦。“虽使邱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祖国和故乡的面貌即使被丘陵草木掩没了十之八九,心中也仍然感到畅怀与喜悦;而后说“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更何况是亲见其面貌,亲闻其情况,就像是数仞高台悬于众人面前,令人心生景仰与崇敬。“入之者十九”,足见草木之繁盛芜杂。王夫之将“缗”字注解为“钱也”,义同《武帝纪》:“初筭缗钱。”缗即丝也,作贯穿钱币之用。王夫之以“邱陵草木”之繁杂喻苛税之重,哪怕担负重税也要回归故国,虽说法新颖,但与文本文意或欠缺连贯性。郭注中将“缗”释作“合也”。《说文解字》:“合,合口也。”本义指闭合。“合”字义含众多,此处郭象所注之“合”或有两种阐释。一是“合”作聚合意,如《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合大夫而告之。”《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邱陵草木之缗”即草木聚合,遮掩了望国怀乡之视野。二是“合”作混合意,如《庄子·在宥篇》“当我缗乎。”“邱陵草木之缗”即指草木混合芜杂,使得所见不清,亦符合文意。相较于王注,郭注或更为在理。

四、两注可互补

《外物》:“接其鬓,擪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解》:“擪音叶,持也。顪音诲,颔下毛。”《庄子注》:“擪,按也。顪,口也。”

按:对于“擪”“顪”两词,王夫之分别注解为“持也”“颔下毛”,郭象则释为“按也”“口也”。《说文解字》:“擪,一指按也。从手厌声。于协切。”如元稹《连昌宫辞》:“李謩擪笛傍宫墙。”又《唐韵》《集韵》中有“于琰切,音黶。持也。”对于“擪”之释义,郭注同《说文解字》,王注同《唐韵》《集韵》。而对于“顪”字,王注同《集韵》:“颐下毛。一曰颊谓之顪。”《外物》中说,“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儒士在盗墓之时引用《诗》《礼》之语,大儒从上往下传话,说太阳就要升起来了,问小儒事情进展如何。小儒说:“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还没有解开其衣裙,但看见其口中含着珠子;《诗》中原本就说过这样的话,“青绿的麦穗,生长在山坡上。活着的时候不布散施舍,死了还含着珍珠干什么?”于是小儒取珠,“接其鬓,擪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足见其小心翼翼,只为珠之无损。而小儒在揪住墓主的鬓发之后,在用金椎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其两颊之前,所操作的一步应当是按住他的胡须。若“擪”字从王注“持也”,又《说文解字》:“持,握也。”则此句文意为小儒拿着墓主的胡子,而依原文语境,“持也”似欠合理性,此释义或不及郭注“按也”准确;若“顪”字从郭注,则此句文意为小儒按住墓主之口,此举看似并无不妥,但与下文欠缺衔接的合理性。在之后,“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步步谨慎、屡费周折之后,终于“无伤口中珠”,从“鬓”到“顪”,再从“颐”到“颊”,最后到“口”,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操作链条。如若“顪”作“口也”解,则与文意龃龉。且《集韵》将“顪”释为“颐下毛”,先“擪其顪”,后“控其颐”,文意可谓贯通。故“擪”字当从郭注,“顪”字当从王注。两注各有所缼,然亦各有其可取之处,当以可取之处相互补足,方使文意通顺。

综上,通过对王夫之《庄子解》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进行对比和分析,可发现王、郭两注对《庄子》部分字词的注释仍有待商榷。《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传世经典,想要理解其文意,探析其思想,更需准确把握其字义词义。作为解庄的重要著作,《庄子解》与《庄子注》字词层面的研究仍需挖掘与深入,从而进一步把握《庄子》内蕴的深刻意涵。

参考文献:

[1]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路庆兰.王夫之《庄子解》文献研究[D].鲁东大学,2018.

[4]彭再新,彭粤珊.王夫之《庄子解》用字注释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4).

[5]彭再新,周霞.王夫之《庄子解》语法观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4).

[6]王夫之撰.王孝鱼点校.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4.

[7]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15.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