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向度探析

2016-10-21 15:23闫慧宇
现代交际 2016年16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软实力文化

闫慧宇

[摘要]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无形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之中。在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之中,各国都在不断推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进而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其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的文化发展的特性,明确今后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在此基础上提升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化 价值观念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047-02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和血液,是烙印在每个人身上的胎记。人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无不体现其文化底蕴。从宏观角度讲,文化渗透到一个国家生活中,属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又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国有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一、文化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在中国古代,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界定,一般来讲,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从广义上说,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价值观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领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第一,精神要素。是指哲学和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而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它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并对各种未知的目标进行筛选的准则。第二,语言和符号。人类借助各种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互动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文化。

二、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几大繁荣期的文化特点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大多出现在政局动荡时期,第一个主要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展现了当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总体风貌;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各民族的交流加强,文化发展打上强烈的民族特色;第三个重要时期是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民族间的交流加强之外,中华文化开始向外输出,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向心力。从奴隶时期到封建时期,文化的发展特点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性,即当时的主流文化都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而不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三、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文化的总体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过渡型政权。当时的文化发展虽不及古代的中国,也在向前迈进。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①。突出了文化的反作用意义,强调新文化、新思想表现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活动时,会转化为一种对革命的巨大推动力。既然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发展新文化呢?毛泽东在当时做出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整体部署,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既为文化发展指明了道路,也突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它不是为某个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逐步成为他们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问题的界定上,应该看到“这种新文化同其他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结合,建立了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建设世界文化。这一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果,新的文化是从旧的传统文化中萌生出来的,其逻辑起点是过去时代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总和。任何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该民族‘人民的习惯、感情以及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②。当然,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让文化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相反是要在合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和审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也就是要使中国文化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形式,凸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样要秉持着这样一种兼收并蓄而又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态度,使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展现风采。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拒绝照搬,既阐明了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同时也论述了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对我们当代处理中外文化和处理古今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含义、特征以及必要性举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在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特点较以往发生改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基础之上的思想上层建筑,折射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除了具备以往文化发展的民族性、阶级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时代性。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必须承认而且无法绕开的一个现实,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反映这一历史特点。文化发展要基于这一现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第二,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正确反映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发展的规律,还坚定地和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最坚决的斗争,因而构成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论述是基本一致的。第三,民主性。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发芽,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集民心,聚民智,文化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第四,深广的群众性。中国文化之所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离不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因此在新时期也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文化创造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五,敢于改革的创造性。改革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革相关体制机制,是我国文化事业实现永续发展之关键,同时在继承旧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要有辨别文化糟粕的能力,用于革除“文化毒瘤”,防止不良文化的遗留与蔓延。

(二)如何助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大繁荣

总体来看,现阶段整个中国社会主流道德风气趋向良好,科学文化也在稳步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文化糟粕不断涌现,既有本土滋生的也有西方错误价值趋向的流入。这些劣质的文化产品既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我国文化健康发展造成干扰,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必要之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对的文化的构成要素中讨论到了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那么当前,我们首先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价值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所以要继承传统美德,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氛围。因此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养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广大人民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做到人人有德。在文化的传播途径上,要善于运用新闻传播媒介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要善于将传统的传播媒介与新时期的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相结合,弘扬主旋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同时加强网络系统的监管,防止不良思想的肆意蔓延和传播。

第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所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古为今用,使中华文化之精髓得到弘扬和继承,展现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在对待外来文化时,要做到取精华,去糟粕,注重文化安全,时刻警惕文化入侵。

第三,注重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完美衔接。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因此要注重文化建设,将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进行巧妙整合,实现软实力到硬实力的跨越。

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整体脉络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对不同时代文化的特点分析,可以对我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理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蒋建农.毛泽东全书(第六卷思想精华)[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475.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全书: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8

[3]李云鹏.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10-10.

[4]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2-19.

[5]徐光春.文化的力量[J].中原文化研究,2015(04):1-15.

[6]Joshua Kurlantzick,Charm Offensive,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7]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祁述裕,王列生,傅才武.中国文化政策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

[9]胡鞍钢,刘韬.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兼谈当代中国文化的额特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4):6-12.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软实力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