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焕棠
摘 要:开展跨学科学习时,教师要把握好主题确定、目标确定、任务设计和评价设计这四个项目的关系。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来统筹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活动、资源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表达,帮助学生克服片面和狭隘,提高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倡导各学科的教师自觉地从学生综合素养出发,通过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创设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元素,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既保证了分科课程系统学习的实效,又能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核心素养,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综合化、实践化是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促进小学教育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目标,聚焦主题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是学科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主题,能够把语文和其他学科中的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碎片,以一定的学习任务主题联系起来,给学生创设情境任务下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景视角。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典故、名人名篇、文化常识等,例如“过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等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整合了语文、数学、劳动、艺术学科的学习方法,扎根于生动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社会生活中。教师通过布置包粽子、猜字谜、剪窗花、贴春联、拍财神等活动,使学生从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入手,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隐藏的智慧与情怀。跨学科视野给了学生无限的延展空间。
确定了主题后,要严谨地考虑跨哪些学科、如何跨等问题。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选择既关注学生的兴趣,又关注学科综合素养。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设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寻找满足学生探索欲的聚焦点。有的传统文化项目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所以教师在设计时需要对这些主题进行两次的转化。首先,要把一项传统文化内容“学科化”——链接语文的学科知识,如“传统节日”一课,学生基于语文学习了解到相关的传统节日的知识。其次,在这基础上依据本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开展跨学科设计,如在“传统节日”一课基础上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这主题涉及语文的阅读能力、综合实践课的传统食品制作、美术学科的传统工艺等,既满足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基础知识的探索,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任务设计,建构知识网
当开始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设计时,教师已经完成了主题和目标的确定。这里需要有具体的跨学科学习者来驱动,才能使主题和目标具象化,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和真实的问题中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参与学习,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同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设计有不同的特征,接下来将结合案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进行具体描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凸显真实体验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问题情境,特别要关注学生兴趣、学生生活经验、教学内容等要素。例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主题中,教师创设情境时,选取热点话题“外国人对中国习俗的不解”和“文化入侵”,通过资料、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个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中。语文、综合实践和美术教师在确定了“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这一主题后,再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这一情境,剖析其中包含的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知识,明确这一情境任务与语文、综合实践和美术学科中的哪些知识和能力相关联,最后根据学生的学段基础设计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
(二)提出驱动性的问题,驱动任务实施
学生有兴趣探索的驱动性问题有助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的顺利开展。在明确了问题情境后,如何提出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的确定经历概括、聚焦、调整的过程。如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在主题“神话故事”学习中,教师基于本质问题提出概括性的问题,然后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及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研讨,发现同学期音乐教材中有一节音乐欣赏课《哪吒再生》,将概括性的主题进一步聚焦为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驱动性问题——“让神话人物走上舞台”。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材,打破了学科壁垒,又从艺术的角度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阶段活动的设计,加强语文实践
确定了驱动性问题,教师要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分阶段活动,提出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小组进行阶段活动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需要小组讨论,教师或家长进行适当指导,小组再优化并不断完善阶段活动方案。在跨学科主题活动“让神话人物走上舞台”中,教师引导小组在设计阶段活动时考虑周全,须涉及方案的实施时间、场地、进度跟踪等方面。
阶段活动的实施过程,教师需要进一步支持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方法,在方案付诸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学生。范例和学习单是帮助学生顺利实施阶段活动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对学科概念的深度理解。在跨学科主题活动“让神话人物走上舞台”中,活动过程和成果展示环节都安排了家长代表一起参与,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效果。此外,家长还参与到“我童年时代最喜爱的神话人物”评选活动中,让家长也成为其中的演讲者和学习者,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三、评价设计,总结提升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有异于一般单一学科的教学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更具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进阶性。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要围绕主题,立足于所在学科的目标,基于所在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和全面育人的价值。例如,在“让神话人物走上舞台”跨学科主题活动中整合了语文、音乐两个学科的目标,形成了以下跨学科主题目标: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到名著中的神话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欣赏歌曲《哪吒再生》,感受哪吒的聪明、调皮等性格特征;通过开展“我童年时代最喜爱的神话人物”活动,用演讲、表演等形式展现神话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理解其包含的智慧和美感,欣赏其艺术表达形式。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就可以从以上目标来进行设计。
评价设计着重评价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应该细化两个项目的指标:第一是学生把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参与社会服务、解决生活难题的意识;第二是学生把实践的经验提炼总结成学科知识的能力。“让神话人物走上舞台”跨学科主题活动中,评价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是否通过丰富的活动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认识自然、文化方面是否有新的体验,在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是否有进步。
综上,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是源自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使命感。跨学科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在明确主题与目标后,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活动实施、评价设计,整合各学科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渗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育学生融会贯通、化知识为智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丽娟.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的确定[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1(08).
[3]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