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哲学变革和宗教批判塑造了浓厚的革命氛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阶级观念,阐述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三个维度:科学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客观揭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规律性、初步阐释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从理论层面来看,重返《形态》这一文本,有助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从实践层面看,重返《形态》这一文本,有助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039-04
The Ideological Theory and Value Implication in German Ideology
Song Yulia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theory was formed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uring which social contradictions continued to intensify, the proletariat stepped onto the historical stage, and philosophical changes and religious criticism moulded a strong revolutionary atmosphere. In German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revealed that the essence of ideology is the class concept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elaborat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scientifically criticizing the falsity of bourgeois ideology, objectively revealing the regularity of general ideology, and preliminarily explaining the scientific of proletarian ideology. On a theoretical level, returning to the text German Ideology is helpful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study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y; on a practical level, returning to the text German Ideology can help address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German Ideology; ideology; value impli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主导权永远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为进一步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进步,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意识形态理论是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撰著,以下简称《形态》)是该理论的重要文献,提供了对核心观点和学说详尽、系统的解读。这种基于经典理论和伟大思想的视角,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本文现就《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价值意蕴进行探讨。
一、《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工业革命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批的劳动者失去了他们的土地,从而沦为无产阶级。尽管工业领域的变革原本应该为人民减轻压力,但由于生产能力的显著增长,资产阶级急切希望积累更多财富,这导致了对人民的更大程度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生产资料主要集中在少数人之手,由于机器、技术的进步,人们现在面对的生活压力比过去更为沉重,他们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确保生活的稳定。尽管资产阶级的财富持续增长,无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仍然困难重重,这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埋下了种子。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从传统的小规模作坊生产模式转变为工厂生产模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传统的自耕农阶级逐渐消失,社会逐步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逐渐加剧。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凸显。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步伐,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体制所面临的危机。《形态》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该书写作之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变得尤为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紧随其后,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环境危机变得不可忽视,这为马克思撰写《形态》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厂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社会逐渐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工人阶级在这场斗争中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斗争都建立在这样的阶级基础之上。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欧洲经历了三大工人运动,尽管它们最后都未能取得成功,但这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步入了新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三大工人运动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仅仅是“自发”的,无产阶级的行动需要从“自发”转向“自觉”,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他们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工人运动的阶级基础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三)黑格尔哲学解体带来的革命氛围
由于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青年黑格尔派提出的哲学变革对德国现实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基于资产阶级视角的宗教与国家的批判不但解构了黑格尔哲学,还为宗教神学与政治批判开辟了道路。这一运动在德国营造了一种革命性的斗争氛围,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四)宗教批判逐渐深入是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先导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在深入分析进而批判宗教时,马克思去除了其中的“情感”“叹息”和“鸦片”等掩饰,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困境,发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问题的核心,这为他后续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马克思在对宗教进行全面批判的整个过程中,证实了对宗教进行批判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导向。
二、《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三个维度
(一)科学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资产阶级的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出各种“神话”,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领导层巧妙地利用了广大民众在知识和判断力上的不足,把自身的特殊利益隐藏起来,作为大众共同的利益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清晰地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2]3因此,资产阶级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隐蔽性。在后续的发展阶段里,资产阶级逐步获得了对国家机构的主导权,其特有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了对大众思维的全面掌控,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思想虚假性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不只是提出了批评,他们还给出了一个既客观又公正的评价。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来看,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资产阶级的思考模式和形态与时代的发展趋势高度一致,它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并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生产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其意识形态逐渐脱离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从而走向反面,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客观揭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规律性
只有清晰地看到一般意识形态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对一般意识形态有深入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被解释为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常言的‘意识形态,但人们仅进行空泛谈论,并未明确指出当前的意识形态属于哪个国家、阶段”[3],因此,“一般意识形态”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在这两种概念中,“一般”和“特殊”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质上是德国思想体系的代表,而“一般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创建和维护的思想体系,是为了保持其统治地位、回应革命阶级的广泛而普遍的价值观需求而对意识形态进行的全面阐述。前一种观点是基于德国这一独特的地理和民族背景来定义的,被视为“个别”;而后一种观点则是一个更广泛、更普遍的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普遍”的。“一般意识形态”的诞生是为了从一个非德国的视角来解读意识形态,这两者在本质上构成了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形态》为我们呈现出了对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解,同时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推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与发展。
(三)初步阐释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决定了它必然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这就要求其意识形态必须具备先进性。无产阶级之所以被认为是社会中最为先进、最为彻底的阶级,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是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而是将斗争焦点放在广大民众的利益之上,这使得无产阶级所倡导的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所以处于领先地位,主要表现为以全人类为本位,受唯物史观影响较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其不同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于统治阶级对某些群体的利益追求而言,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的利益。无产阶级运动同历史上阶级运动有明显不同,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除阶级之间的对立与私有制,其最终愿景就是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它不仅展现全人类的联合,又彰显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三、《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阶级观念,它始终聚焦于某一特定阶级的利益和需求,该阶级根据其历史地位和阶级利益,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关系的看法。因此,研究意识形态就必须从不同角度考察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和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可能会对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阐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那么在社会上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44。统治阶级不仅控制着物质资料的生成,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马克思明确指出:“统治阶层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意识的,因此他们也会进行思考。既然他们是某个阶级的统治者,并且塑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整体形象,那么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也会有同样的行为。这表明,他们仍然作为思想的缔造者,掌控着自身时代的思想的形成与分配。因此,他们的观点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简而言之,意识形态本质上是指统治集团利用各种方式,试图在思想上取得主导地位,在舆论上占据高地。其目的是为了在思想上控制社会成员,并且对国家及社会进行管理和统治,这是一种具有阶级性质的社会意识。
四、《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意蕴
(一)理论意义
一是加深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当我们深入探讨《形态》这本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时,会发现存在许多唯物主义历史观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意识形态理论展现出了其科学、革命和实践的三大特质。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从最初批判宗教的层面,逐渐深入到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他的关注点也从抽象概念中的人,转向了具体现实中的人。他从对精神领域的探究,发展到将革命活动落实到现实社会的实际行动中。他还从哲学层面上揭示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及产生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观点,显示出他对于意识形态议题的深入洞察。因此,《形态》一书中意识形态的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呈现出因果关系。
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雏形的诞生。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经历了三次工人运动高潮,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并逐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果,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资产阶级的镇压和无产阶级固有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工人运动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扭转当时社会的萎靡不振,深入民众,积极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入参与,他们逐步意识到工人阶级在革命纲领和指导思想上的缺失,同时也明白了革命理论在实践中的至关重要性。因此,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关键结论:一旦理论被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它也有可能转变为实际的物质动力。这就要求无产阶级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恩格斯以此为基础,将其与无产阶级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初体现。这一时期,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既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从事革命活动提供了思维工具,又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二)历史价值
一是为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指导。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科学的,为工人斗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并勇于抗争,对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用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斗争,鼓舞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动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赢得胜利提供了指导,指引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
二是为列宁建设俄国的意识形态提供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将唯物史观和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带领工人阶级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迈进。列宁继承马克思的观点,认为阶级社会中的思想、文化等内容都无法脱离阶级这一属性,提出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列宁立足于俄国的时代特征,在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发展并丰富了这一理论,从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推进苏俄的意识形态建设。
(三)现实价值
一是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指明方向。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解放和民主富强的道路。坚定地遵循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党采用正确的理论来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方面的领导地位。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塑造,因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直接影响到党的策略和方针的实施。为了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年来,我国一直维持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主要归功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绝对领导地位,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二是抵制意识形态渗透,同各种敌对思潮作长期斗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持续增加,必须识别出错误的思维方式,并迅速而坚定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需要加大创新宣传的手段和方式,确保广大人民能够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教育。在实践中,应当始终致力于建设和推广主流的意识形态,保障社会的稳定,并确保主流的价值观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采纳主动策略,与那些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错误观念和敌对势力展开斗争。要致力于学习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积极地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3]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文涓,高戈,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67.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作者简介:宋雨濂(2000—),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单位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