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文庙建筑符号的人文精神探析

2024-06-23 05:53王静娴刘正平
西部学刊 2024年11期

王静娴 刘正平

摘要:聚焦建水文庙建筑意象所展现的人与宇宙关系,基于传统的易学时空观、儒家信仰,阐述其体现的人文精神。首先是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棂星门象征天地之道的三座大门。太和元气描述了天道观念下万事万物的生化和演变,洙泗渊源展现了孔氏思想的发源之初,象征天道具象化的棂星门昭示孔子受天道旨意下灵光钟注,从而得为圣人。其次是金声门、玉振门、大成门和大成殿所象征的天人之道。金声门、玉振门象征韵律的条理,大成门代表条理的贯穿始终,大成殿则是集易学术数之大成的最高代表。在“象天法地”思想指导下,建水文庙以其多样化的布局和装饰,贯通于天人之道,将天地之序复归于天地之和,造就集古圣贤之大成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建水文庙;建筑意象;象天法地

中图分类号:K87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017-04

An Analysi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Architectural Symbols

of Jianshui Literature Temple

Wang JingxianLiu Zhengping

(School of Marxis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universe as shown in the architectural imagery of the Jianshui Literature Temple, and elaborates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embodied in i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Yijing view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beliefs of Confucianism. It begins with the three gates symbolising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namely Taihe Yuanqi Fang, Zhusi Yuanyuan Fang and Lingxing Gate. Taihe Yuanqi describes the birth and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Way of Heaven, while Zhusi Yuanyuan shows the origin of Confucianism, the Lingxing Gate, which symbo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avenly props, shows that Confucius was blessed by the light of heaven and thus became a saint. Next is the Jinsheng Gate, Yuzhen Gate, Dacheng Gate and Dacheng Hall, which symbolise the Way of Heaven and Man. The Jinsheng Gate and Yuzhen Gate symbolize the rhythmic order, the Dacheng Gate represents the order throughout, and the Dacheng Hall is the supreme representation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Yijing Academy of Numer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of “imit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Jianshui Literature Temple, with its diversified layouts and decorations, is connected to the wa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earth is restored to the harmony of heaven and earth, which creates the highest realm that combin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ages of the ancient times.

Keywords: Jianshui Literature Temple; architectural imagery; imit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中国孔庙建筑体现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先哲认识到宇宙星体与人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创造出天文历法节候等人文思想,其具象表现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人文建筑之中窥见一斑。中国文化充盈两千余年的儒学基因,不是从独立的个体去透视世界,而是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去认识自身存在。儒家思想以遵循严格的礼制和人伦道德规范为核心,将看似混沌无序的宇宙万象和天地万物进行序列化,其对天、地、人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落实到社会礼仪的各个层面上,就形成了一套次序分明的等级规范,反映在具象化的建筑上,就成为中国特色的孔庙建筑人文布局。

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其布局体现的正是“天人之道”和“天地之道”的人文精神。建水文庙的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棂星门这三座大门象征“天地之道”,而金声门、玉振门、大成门和大成殿则象征“天人之道”。

一、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棂星门:象征天地之道的人文精神

《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165太和元气坊到棂星门近处,从文化信仰上说,其基元就是天地之道,即象征着天道与地道合二为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生命源自苍天,地上的生灵与精华皆得自于天道,“气”的氤氲流转以及各种元素形式组合创造了生命的种子,也就是说地上的生命可以溯源至天上的源头,尤其是人间的圣人,必定与天道紧密相连。可以说建水文庙三道大门的空间精神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之生命观[2]。

第一道门太和元气坊说的是地道,描述了天道原理下生命的来源及其诞生过程,天地间元气冲合则万物化生,就此生化出天圆地方的宇宙;第二道门洙泗渊源坊意指孔氏家族与儒家哲学的渊源;第三道棂星门象征着天之体,从本源上揭示出天命、天道的命题,孔子秉承上天之意从而灵光钟注,得为圣人。正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谓指孔子及其儒家哲学的信仰之源由此天道开启。

(一)第一道门——太和元气坊

在建水瞻仰文庙,拜谒孔子,最先要穿过的便是“太和元气坊”。太和二字出自《易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保合太和,乃利贞。”[1]163“太和元气”是至纯至善之气,作为第一道门,代表儒家知识的开源,赞誉孔子创立的儒家之道如同天地化育万物一般无所不包,已达至高无上之境地。进入太和元气坊后,首先是思乐亭及其所在圜岛区域。从空中俯瞰,思乐亭与其所在圜岛构成了一幅外圆内方、居中嵌套图,此处象征的是元气化生出天圆地方的宇宙。

外圆内方者,取意天圆地方,蕴含天地宇宙之理。“天圆”指的是先人对天穹的直观感受,也指天时的周遍流行和周而复始。“地方”指的是“四时四方”的观念。中国文化认为四时概念包括一天的四时和一年的四季,“方”则是源于描述“东南西北”的“四方”观念。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为阳,地为阴,两者相互感应,生化出天地万象。由于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处于一个从无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天地间的能量变化密切联系。居中嵌套反映的是在易学图式影响下古代文庙建筑有意的“择中”布局。古代都城建设中从“建都”到“建宫”再到“建殿”都以宫庙为中心。思乐亭居于纵贯泮池的中轴线上,其规制布局的至正与至中,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营建“天地之中”基本原则的影响。

(二)第二道门——洙泗渊源坊

“洙泗渊源坊”象征着儒家思想的起源。春秋时期鲁国境内有两条河流,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奔流而下,一条被称为洙水,另一条名为泗水,在洙水和泗水汇合的地方——曲阜,即孔子的出生地,随后演变为孔子聚众教学的场所以及儒家学说的思想发源地。孔子去世后被安葬在泗水河畔,因此后世以“洙泗”作为孔子教泽的代称,进而演变为儒家文化的象征而声名远扬。

(三)第三道门——棂星门

建水文庙的棂星门是“屋脊出柱式”,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重建。棂星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角宿有着莫大的渊源。《后汉书》记载,角宿左角星官为天田星,号曰灵星。由于“角宿为天门之象”,其内为“天庭”,因此灵星所象征的形象即为天门。角宿内有二星,星经称“左角为天田,右角称天门,中间名天关。”

1.天门

因为角宿所在的位置被称为天门,门上的灵星与门框相当,形似窗棂。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将建在祭天台外墙的灵星门命名为“棂星门”。随着儒学地位在封建社会逐渐上升,祭孔逐渐被提升至与祭天同等重要的地步,将棂星门迁入孔庙获得了统治阶层的认可。文庙中修建棂星门,既显示尊孔如同尊天,也寓意孔子广育人才的思想。清康熙《武定府志》说,“门皆用板,古王者用棂,纵横相错,望之如星,取辟门求贤之意,惟孔庙得用之,尊圣人之至也”[3],给棂星门加上了求贤的寓意。《古微书》说“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辰”[4],给灵星增加了主管人才的功能。孔庙的大门被赐名为棂星,象征着孔子的崇高地位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培育英才的星官相媲美。同时寓意着天下学士齐聚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2.天田

在角宿二的上方近处是天田。《易传》载,“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1]165,这里的潜龙即《说文解字》中所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5],“见龙在田”指的就是“天田”,也称为灵星,指龙头于田间现起。张晏注曰:“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晨见而祭。”[6]这里的天田代表天子的籍田,当早晨它开始出现在东方时,天子要带着群臣举行祭祀并开始耕种。“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是相传伏羲曾在每年二月初二到农田躬耕。从节气上看,二月初二正处于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阳气逐渐旺盛,雨水增多,大地万物开始焕发生机,春耕也由此展开,所以每年角宿从东方升起便是春耕之时。凡人事不顺则祭天寻求庇佑,凡人事顺亦要祭祀苍天以表感激之情,报效恩德。后人认为祭祀灵星就如同祭天,汉高祖曾令天下皆立灵星祠,将祭祀灵星作为祭天的先导。

二、金声门—玉振门—大成门—大成殿:象征天人之道的人文精神

金声门、玉振门、大成门和大成殿则象征“天人之道”。《孟子·万章》称,“孔子之谓集大成……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7]。在古代,将音乐演奏达到一变称为一成,九变达到九成,至九成时乐曲即告终结,旋律的终章谓之大成;也因为“始条理也”和“终条理也”,所以在金声门和玉振门之后才有大成门,因此大成门是建水文庙的最后一道门,代表条理贯穿的始终;大成殿则表征孔子一生的学术历程,他通过对前人知识成就的深刻吸收和整合,创造形成具有完整思想学说体系的至圣先师之学。

(一)金声门、玉振门

1.从中国古代乐器分类来看“金声玉振”的第一层文化释义——八风之音,阴阳平衡

所谓“金声玉振”,金指镈钟,青铜制作,象征阳;玉指特磬,石制或玉制,象征阴。先敲镈钟,是韵律条理的有序开端;用特磬收束,是韵律条理的完结,钟、磬首尾呼应,有始有终,阴阳平衡。八音之中,以金石为重,为众音的纲纪。八音一般指我国古代八种制作乐器的原料,通常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质。此外,八音还有八风之音的意思,即八卦之音。八卦是从易变化来的,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为:“四象生八卦者,若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8]。金音和石音所在的八音源自八卦的卦气生成,因此将八音与八卦进行对应,再分别与八卦的各个方位进行配置。这就是:金音生于兑,方位西方;石音生于乾,方位西北。

2.从气化宇宙论和声气说的视角来解析“金声玉振”的第二层文化含义——五声相应,解集大成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生五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形成了耗散结构,它包括五个基本的元素属性,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用于阐释世间万物的差异属性以及所需遵循的变化规律。

朱熹的理、气、声三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符合《易经》气化宇宙论的万物化生的基本框架。理气论是朱熹理学思想的中心观念,“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9],在朱熹那里气相较于理是形而下之器,太极只此一个“理”——天地万物之理,必持此理则有性,必持此气则有形。声是朱熹乐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乐学上的声指宫商角徵羽五声。朱熹强调气对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引用季通的话说:“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声音皆出于乾坤”[10],“乾坤”在《周易》中指阴阳两仪。“阴阳迭运者,气也”[11]238说明阴阳合和产生气,而气相互作用导致声的产生。“声音皆出于乾坤”,表明气对声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在朱熹看来,有理才有气,有气才有声。

《易·乾》有这样的论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1]3朱熹对声、气的关系的处理旨在通过它们相互容纳和彼此交融,达到最终的“和谐”状态。他特别强调在乐学上金声玉振的声与气的共生,并站在音乐的角度对金声玉振的运作进行了说明。金声与玉声两种声音都是非常重要的音律成分,金声属宫声,其音洪亮;而玉声清脆,两者相辅相成,集众音之美而收和谐悦耳之效,也就是达成了声气之和的理想境界。朱熹对金声玉振的解读首先受到理学“条贯”的启发,强调声音和谐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要求金声、玉声首尾呼应,其次鉴于儒家的“和而不同”价值理念,将两种由不同的气应运而生的独特声音糅合至一起,从而展现了金声玉振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所追求的“声气相配”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造诣[12]。

(二)大成门

建水文庙的大成门,也被称为戟门、启圣门或仪门,其名称起源于祭孔时在门两侧列放仪仗性礼兵器的列戟制度。该制度主要是通过规定戟的数量,来表明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以及权力。唐代列戟共有24、18、16、14、12、10六个等级。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为彰显文宣王的威仪,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颁布诏令,规定孔庙的庙门应设立十六把戟,遵循正一品的礼仪标准。到了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皇帝批准在孔庙的戟门两侧分派并列持戟武士,总共二十四人,其威仪与帝制相当,这一规制一直延续至清末。

建水文庙的大成门呈朱红色,大成门、棂星门的扇门按照皇家规制共有81颗门钉,81为9的倍数,而9乃阳数之极,体现出崇九这种建筑文化主题,其原型是周易的数“九”。《易经》九五爻辞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1]167这是象征帝王大吉大利之爻辞,在古代只有皇帝这样的级别才可用“九五至尊”象征其高贵的身份地位,以此来表示建水文庙园林建筑的最高规制。

(三)大成殿

大成殿是建水文庙的主殿,同时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也是建水文庙建筑群中集易学术数之大成的最高代表。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二十八根雕龙石柱,对应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大成殿的基石栏杆上,除个别观瞻柱头雕刻成覆莲或其他动物之外,圆雕柱头的主题主要以狮子系列和十二生肖为特色。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

大殿的正面分为5个开间,总共有22扇雕花隔扇门。在这其中,明间的六扇门各雕刻了一条云龙,共同呈现出“六龙捧圣”的壮丽景观。五是周易中的“天地之数”,《易传》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1]25。由于天地之数涵盖了天体如日月星辰和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等天地间的基本要素,因而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能力。这体现了古人用数字去概括和归纳混沌无序的世界,并运用古老的占卜手法来认知其变化。“六龙捧圣”中的“六龙”即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谓《易经》六十四卦“乾卦”中的“六爻”,都是“阳爻”。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符号,由易学与儒家思想理念相结合应运而生的“六龙捧圣”装饰,象征着在古代意识形态领域孔子创建的儒学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结语

建水文庙以其多样化的平面布局、空间体量、建筑形象和装饰审美在统一中求得变化,最终形意相连,在“象天法地”“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归于统一。从文化信仰上来说基元就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天道与地道合二为一。太和元气描述了天道观念下万事万物的生化和演变,思乐亭与其所在圜岛象征的是元气化生出天圆地方的宇宙。洙泗渊源展现了孔氏思想的发源之初。象征天道具象化的棂星门,昭示孔子受天道旨意下灵光钟注,从而得为圣人,由天地之道开启紧接着步入天人之道。天人之道意义上的金声、玉振门,象征着儒家礼乐文化统领下的声气相生相应继而相合,礼乐辅佐天文,人道辅佐天道,从而贯通于天人之道,将天地之序复归于天地之和,打破了现实场域的束缚,以取天地人“三才”合一之义,横亘于天地之间,最后成就纵横古今集八方之大成于一体的至圣之境。

参考文献:

[1]朱高正.易传通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林科吉.文庙棂星门背后的神话与文化原型[J].四川戏剧,2021(10):24-29.

[3]惠民县武定府文化研究会.武定府全志[M].扬州:广陵书社,2009:272.

[4]孙瑴.古微书[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712.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45.

[6]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1959:1355.

[7]焦循.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672.

[8]孔颖达.周易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9]朱熹.朱子全书:第2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755.

[10]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609.

[11]朱熹.周易本义[M]//宋元人.四书五经:上.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

[12]李国新.朱熹的“声气”论[J].昭通学院学报,2021(6):23-29.

作者简介:王静娴(199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单位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刘正平(1972—),男,汉族,山东招远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