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虽出身士族,但在其政治生涯中逐渐向帝王阶级迈进,这一转变体现在其政治地位的提升、自我认知的文字表现以及用人举措上。初生曹魏集团主要由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构成,两者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士族和武人势力。曹丕在继位前就已有帝王意识,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称帝后,依靠士族阶层稳定政权,同时限制宦官和王室等其他窃取皇权的力量。曹魏集团在曹丕称帝后逐渐定型,士族阶级地位上升,成为政权的文臣中坚力量,而谯沛集团则逐渐转化为宗室阶级。然而,随着宗室力量的衰微和士族阶级的独掌大权,曹魏集团的阶级属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魏集团;阶级
中图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074-04
Reexamination of the “Class” Attribute of the Cao Wei Group
Yang Yi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Although Cao Cao came from aristocratic class, he gradually moved towards the imperial class in his political career, a shift reflected in his elevated political status, literal manifestations of self-awareness, and employment measures. The nascent Cao Wei Group wa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Ru Ying Group and the Qiao Pei Group, both of which represented different aristocratic and martial forces respectively. Cao Pi had a sense of empire before he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and consolidated his posi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political means. After Cao Pi proclaimed himself emperor, he relied on the aristocratic class to stabilize the political power, while limiting other forces such as eunuchs and the royal family that stole imperial power. The Cao Wei Group gradually solidified after Cao Pi proclaimed himself emperor, and the status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rose to become the civil backbone of the regime, while the Qiao Pei Group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royal class. However,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imperial clan and the dominance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the class attributes of the Cao Wei Group underwent fundamental changes.
Keywords: Cao Cao; Cao Pi; the Cao Wei Group; class
陈寅恪先生在《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中写道:“魏为东汉内廷阉宦阶级之代表”,同时他在《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一文中认为,“就曹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阉宦阶级”。综合这两篇文章来看,陈寅恪先生无疑认为曹操是“阉宦阶级”的代表[1]。孙明君老师在《陈寅恪“士族阶级”说述评》一文中对该看法进行了完整述评,他的文章第三部分《曹魏集团的“阶级”属性》经过详细论述得出结论:“曹操并不是‘阉宦阶级的代表,而是汉末清流士人的代表。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并不属于两个对立的社会阶级,魏国建立之后的曹魏政权也是士族利益的维护者”。
政治集团的定义是多样化的,但无论如何定义,所谓一个政治集团,其必然包括集团首领及其从属人物[2]。曹魏集团亦是如此。一般认为,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且在其生前建立了魏公国、魏王国,是曹魏集团的初代首领,建立魏帝国的曹丕是曹魏集团的二代首领。故本文中,对曹魏集团“阶级”属性的再审视必然要分析曹操、曹丕二位主要首领的阶级属性,同时对他们的从属人物阶级属性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及的“阶级”并非严格遵循经济学、政治学或社会学范畴内的定义,而是从政治与文化地位的角度,对同一社会阶层内部不同群体的一种称谓与区分。
一、曹操及初生曹魏集团的阶级属性
(一)曹操的阶级属性
1.曹操的士族阶级属性
(1)父祖奠基
关于认为曹操是“阉宦阶级”大抵是因为曹操之祖父曹腾为宦官,而且为大长秋并受封费亭侯这种地位显赫的宦官。我们熟知的是,汉末时士人与宦官激烈对抗,而曹腾地位如此显赫,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宦官代表人物,很多学者以此认为曹家,亦包含曹操,一定不属于“清流”士族阶级,被打上“浊流”的烙印,被“清流”排斥。而曹操祖父曹腾的身份,其实没有给他带来耻辱,反而为他日后跻身名士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曹嵩生年不详,其入仕时间亦不详,但有记载的曹嵩为入仕即为司隶校尉这种权重官员。因此对于曹操来说,其幼年时期,父亲是比二千石、中二千石级别的大臣,其成长环境定然是与世家大族子弟别无二致的。
(2)自我身份认知
曹操早年自我身份的认知是“士族”子弟,对于宦官们他是排斥甚至厌恶的。孙明君老师认为,“此前朝廷中的斗争主要是清流士人与宦官、外戚等浊流势力的斗争。曹操坚定地站在清流士人一边,与浊流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3)社会的认知
东汉以来逐渐形成了品评人物的风气,品评人物时给出评语,就是品题,或称题目[4]。掌握着士人品评大权的,除乡里舆论外,还有以“知人”闻名的大名士。曹操在这种背景下,亦得到了很多名士的肯定。因此可以看出,曹操在年少时知名于世,有着较高的社会声望。
2.曹操阶级属性的改变
李文才先生认为,秦汉以后两千余年都是皇权政治时代,但是两千多年间并非都是强势的皇帝专权,某一皇朝官僚权力的大小强弱并不相同,官僚的权力“平行于皇权或超越于皇权”,在中国古代是颇为常见的现象。故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后曹操所处的阶级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他很难再以自己早年所处的阶级去单一地考虑任何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曹操本人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废黜三公制度并担任丞相,成为汉朝的政治首脑,合法权力进一步扩大。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汉献帝给予曹操权臣的特殊礼遇,曹操是两汉除“二王三恪”制度,王莽、刘秀早期封赏子嗣之后的又一位公爵,同时是东汉朝第一位异姓公爵。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的礼遇进一步提高。魏公曹操实际已经享受诸侯王的礼遇了,同时还“位在诸王上”,以“公”凌驾于“王”之上,这说明曹操的地位已经合法地仅次于天子本人。这些直接说明,曹操当时享受了天子的诸多待遇,在逐渐向“帝王阶级”迈步前进,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甚至享受与天子等同的礼仪待遇。由此可见,曹操是当时合法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成为皇权政治代言人。
(2)曹操本人的文字表现
关于曹操对其阶级改变的认识,可以从他遗留世间的文字中窥知一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实际上就表现出一副君临天下的气势。《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这叙述了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可见曹操此时完全以君自命。《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化用于《诗经·小雅·鹿鸣》,《毛诗序》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孔颖达正义“君为之主,群臣总为宾也”,宾是指君的群臣。曹操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虽然是曹操反击朝野谤议的文章,但这一句却不免带有骄傲自满的色彩,也具有自夸性质地表白了自己对于天下以及天子本人作出的贡献[5]。
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为节点,这之后曹操撰写的文字中,无不透露着他以“君”自居的心态。
(3)曹操的用人举措
多数学者认为“求贤三令”包括唯才是举机制的目的是扶植庶族,抑制士族。关于“求贤三令”的作用,孙明君老师认为“从求贤三令看,曹操对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把握选举、压抑出身低下的现状是不满的”,对于士族、庶族,或者是阉宦阶级,他需要掌握一个平衡去维护自己在乱世几乎是风雨飘摇的政权。因此,在政治上似无意与曹操合作,“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思想上“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的“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被“下狱弃市”。
(二)曹魏集团的萌芽及其阶级属性
学界一般以万绳楠先生的分类为准,认为曹操集团主要由两种势力构成,一是以汝南、颍川二郡士族为中心、辐射至周边地区的世家大族,包括依附于他们的一些士族、庶族地主,即“汝颍集团”,二是以曹操故乡沛国谯县的人物为核心的新官僚集团,亦包括依附于他们的世族、庶族地主,即“谯沛集团”。
实际上,“汝颍集团”不仅包含出身在这二郡的人物,很多在曹操领地内的士族也需要依附他们从而获得政治资源。“谯沛集团”大多是曹操的宗亲姻亲,即曹氏、夏侯氏,这些人被曹操信重,大多担任着重要军职。“谯沛集团”的代表人物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些人全部出身沛国谯县。与“汝颍集团”一样,“谯沛集团”也拥有着一些附属势力,大多是这些将领的战友、部将,比如许褚、韩浩、史涣、乐进等人。万绳楠先生的这种分类法实际上有着一定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仍有一批相对独立的力量。文臣里比如后期投靠曹操的贾诩等人、兖州派系的程昱等人,武将里的降将张辽等人,实际上不属于这二者里的任何一个集团。“汝颍集团”多为文臣谋士,“谯沛集团”多为武人将领。他们分别掌握着曹魏集团不同的权力,在曹操的领导下,为了实现同样的利益,两集团成员亦在共同协作。
二、曹丕的阶级属性及曹魏集团的阶级属性变化
(一)曹丕的阶级意识
曹丕是曹魏集团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帝王,但在曹丕的相关研究中,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情,曹丕的“帝王”意识或者说他对“帝王阶级”的自我认知可能觉醒得很早。首先,“副丞相”。两汉官制没有副丞相这一职位,仅有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曹丕任副丞相可以说是对御史大夫职权的剥夺,使之仅剩监察权。因为曹操废三公,文职中仅有丞相、御史大夫的官位实际上高于曹丕。曹丕成为朝廷中仅次于自己的父亲、丞相曹操的行政首脑,凌驾于百官之上,实际拥有驾驭整个中央政府的权力。其次,“置官属”。这实际上就是“开府”,拥有着完整的官属设置。曹丕的僚众有长史、司马、功曹、天下贼曹等。最后,“五官中郎将”。五官中郎将是光禄勋(郎中令)的官属,在诸郎署中最为重要,在总领郎官的光禄勋进行诸郎的选拔、升迁时五官中郎将要协助其进行此项工作,直接参与为官员队伍提供补充人才的人事运作。曹丕不仅可以借由担任此职位掌握人才的流向,还可广结人脉,与年轻且富有政治潜力的郎官群体建立公私联系,为日后主政打下基础。
(二)初生曹魏集团的分化
在曹昂、曹熊、曹冲离世后,曹操的继任者之争主要围绕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位嫡子之间展开。万绳楠先生认为,魏嗣之争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曹操集团中两个集团、两大阶层的冲突。“谯沛集团”大抵是不支持曹丕的,继位前的曹丕对“谯沛集团”的人是缺乏信任的。
第一,曹操嫁女事件。在此次婚姻事件中,曹丕认为丁仪眼睛小,建议将清河公主嫁给自己的好朋友夏侯楙,因此得罪了丁仪:“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菑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
第二,曹彰北征事件。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四月,曹彰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的身份出征乌丸,值得注意的是,曹彰是第一位、同时也是唯一一位以主将的身份真正率领军队出征的曹操的嫡子。在这次战争中,曹彰在以谯沛人为主的曹军中树立了威信并且积攒了人脉。因为曹彰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大获全胜,曹操对曹彰的军事才能十分信任,让他以越骑将军的身份镇守长安。可以想见的是,在尚武的“谯沛集团”中,武功高强、力大无比,在军中极有威望的曹彰是更受欢迎的一个。
(三)曹丕的阶级属性定型
曹丕称帝后,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曹丕的确需要依靠士族阶层来稳定政权。曹丕在夺嗣过程中得到了士族阶级的帮助,在曹丕成为既得利益者后,这些提供过帮助的人需要在新帝国里分得一杯羹。很多士族阶级的人物,比如陈群、司马懿等人,是曹丕的左右臂膀。这些人大多出身于经学大家,累世传业,自年轻时儒家修齐治平之学已经刻入骨髓。此时北方已经基本平定,百废待兴,对于“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为”的曹丕来说,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曹丕以魏代汉,以臣代君,实际上不符合儒家的政治哲学,给予士族阶级一些优惠的政策正可以让信奉儒家学说的士族阶级认可曹丕皇权的正统性[6]。因此,“九品官人法”诞生了。“九品官人法”的中正官都是由士族担任,因而必然为士族服务,反映士族的利益。依靠士族阶级的力量建立魏帝国的曹丕,自然要相对维护这一阶级的利益,这本质是一种合作。
其二,曹丕不允许其他人窃取自己的皇权。一般认为,对皇权的窃取力量构成有王室成员、宦官以及外戚,他们是皇帝的亲人以及朝夕相伴的人。曹丕称帝后,不久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自小见证东汉末年皇权式微以及乱世景象的曹丕认识到需要集权于一身,去完成自己的政治任务。对于曹魏政权而言,社会的长久安定乃至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有效地展开施政方针。曹丕执政期间限制宦官权力的相关政策就是“集权”的表现,他继位魏王后下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东汉宦官擅权,窃取皇权,这是曹丕不能容忍的。
(四)曹魏集团的定型及阶级属性变化
以曹丕称帝为节点,曹魏集团自雏形、分化逐渐走向成熟,此时曹魏集团的阶级属性较曹操时期有所变化。
以“颍川集团”为首的士族阶级获得了更高的地位,无可否认的是,因为对曹丕的贡献,士族阶级在魏帝国受到了相较于曹操时代更恩惠的照顾。无论是士族集团逐渐成为魏帝国政权的文臣中坚力量,还是“九品官人法”影响着曹魏集团后备官僚的选拔体系,士族阶级在魏帝国中都得到了实际的利益,使得他们充分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诉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谯沛集团”在魏帝国的权力受到影响。诸多学者因为曹洪下狱事件认为这是“谯沛集团”的没落,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曹丕称帝,“谯沛集团”的诸曹氏成为宗室。瞿同祖先生在《汉代社会结构》中,将宗室亦看作是一个阶级。“高平陵事件”结束后,宗室阶级的代表曹爽及其兄弟们身死,“谯沛集团”的何晏(曹操养子)、丁谧(沛国谯县人)等人一并伏诛,士族阶级赢得了所有的胜利。宗室的力量衰微对皇权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司马懿的政治地位超然,被称之为“居伊周之任,挟天子,杖天威”。至此才可以说,曹魏集团由士族阶级独掌大权,下一个时代开启了。
三、结语
曹操本人的阶级属性不能涵盖曹魏集团的阶级属性,因为他不可能以一人之身完全专权,仍需要以自己为核心,同时以派生的官僚集团体制为基础施行统治。这个集团内部存在着“汝颍”“谯沛”等集团,它们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曹丕的阶级属性从最初就与曹操不同。曹丕对自己“帝王阶级”的意识萌生得很早,并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名义与实际的转换。因为魏太子之争,曹魏集团亦在进行分化。曹丕时代,士族阶级在曹魏集团中占优势,但曹丕并没有完全蜕化成士族阶级的同路人,他在位期间的相关举措实际上也在制衡士族阶级的利益继续扩大化,这是皇权政治的必然。随着士族开始掌握军权,曹魏集团的天平开始倾斜。“高平陵事件”结束后,士族阶级取得胜利,掌握了整个曹魏集团或者说魏帝国的军政大权。正如孙明君老师所说,此时的魏政权完全成为“士族利益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王晴佳.陈寅恪的“体、用”观与其魏晋隋唐史研究[J].史学史研究,2023(2):127.
[2]郭硕.制造曹操:兼论历史人物研究范式的问题与取向[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9-67.
[3]孙家洲.西汉前期三大政治集团的“平衡”及其破局[J].理论学刊,2019(6):138-149,2.
[4]纪德君,陈新.关于《三国演义》争鸣问题的再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9):1-6.
[5]屈畅.王仲荦著《曹操》及相关史事评析[J].许昌学院学报,2023(1):1-6.
[6]宋杰.曹操掌控之政治婚姻述论[J].吕梁学院学报,2022(4):36-41.
作者简介:杨宜霖(1999—),男,汉族,山东莘县人,单位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翻译。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