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实践路径探究

2024-06-23 14:30高金玲
西部学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对外宣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摘要:延安时期,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要求下,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对外宣传策略并加快构建外宣组织体系。为夺取舆论主动权,党通过设立宣传组织机构、完善主流宣传媒介体系等,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层级明确的传播格局。此外,党还借助外部媒体替己发声,灵活塑造“他者”视角,打通国内外宣传多重渠道,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该时期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古今中外鲜有成例可与之比拟的宣传成效,赢得了国内外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成功实践凝聚了党的无穷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在国际舆论场上赢得主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

中图分类号:D261.5;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001-04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xternal Propaganda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Gao Jinling

(School of Politics, Law &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Abstract: In the Yanan Period, under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mulated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strategy and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system from the reality. In order to seize the initiative of public opinion, the Party gradually formed a communication pattern with unified leadership and clear hierarchy by setting up propaganda organiz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mainstream propaganda media system. In addition, the Party also used external media to speak for itself, flexibly shape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opened up multiple channels of public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btained good publicity resul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arty created an unprecedented new situation in publicity work, achieved propaganda results that are rare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w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all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external propaganda of the CPC in the Yanan Period condensed the Partys infinite wisdom,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 to break the hegemony of the Western discourse and won the initia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field.

Keywords: the Yanan Period; the CPC; external propaganda

中共中央落脚陕北以后,始终高度重视对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宣传策略的顶层谋划,要求在组织对外宣传实践中传播党的政治理念,宣传党的各抗日根据地及政策主张。延安时期是党对外宣传工作在指导思想、制度建设、策略运用上逐渐走向成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本准则方法。

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组织外宣工作

毛泽东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我党立足的根本。在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时,党需要根据特定的历史语境进行统一领导和战略部署,从实际出发灵活开展各项工作。

(一)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要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存亡绝续的关头和迅速演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顺应革命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号召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挽救民族危亡。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成为实现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总方针和对外宣传的重点,使全党的认识在宣传思想方面达到高度统一。9月,毛泽东发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呼吁一切工农兵商学爱国同胞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亲密团结,将“打败日本,保卫中华”视为中国革命的任务,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1]。这一时期,党坚持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大力宣传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的战略主张,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于调动全国各党派、各族人民形成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舆论氛围产生积极作用,在社会的各阶层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社会支持力量,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空前高涨。

(二)立足加强外宣组织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舆论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是国民党实施种种封锁尤其是严密的新闻封锁,另一方面是国际上许多人对于解放区几乎是什么也不知道[2]。如何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及加快构建外宣组织体系成为该时期党最为重要的一项现实任务。

抗日战争初期,党的外宣组织体系还不完善。为此,党进一步明确各级宣传部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并对宣传工作的领导机制进行调整,加强党内党外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各地方党的宣传部门,变化宣传鼓动的内容与方法[3]70。此外,中共中央强调需采取改进宣传部门领导方法、创新宣传工作方式、统一宣传机构设置标准等手段以增强宣传工作的效果。同时,要求“党的宣传工作必须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党管宣传必须渗透到宣传领域的各个层面”[4],党的大政方针要由宣传部门组织具体的宣传工作,要注意宣传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要有领导的艺术并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性,“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5]。“各级宣传部对中央及各地高级党委各项政策和决议,务必贯彻始终,宣传解释,检查反映,不要离开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去空空洞洞的宣传。”[6]315中央的指示阐明了对宣传工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宣传务必实事求是、落到实处,以保证党对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这些为党中央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等革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动自塑:构建对外宣传媒介格局,夺取舆论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宣传实践中,特别强调“宣传上要以我为主”,并精心部署、主动作为,以各宣传媒介构建统一领导、层级明确的传播格局逐渐形成。

(一)以我为主设立宣传组织机构

延安时期,根据各抗战区域的差异和宣传对象及内容的不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各级宣传组织机构,同时也是党对外宣传的统一执行机构,对内负责宣传鼓动,对外介绍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

党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优势,要求各级外宣机构根据地点、职级及抗战需求等条件的差别,适时地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延安交际处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对外窗口,坚持“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原则,接待了来延安访问的八方宾客特别是国民政府的党政要员。周恩来强调延安交际处在组织开展宣传工作时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切不可搞浮夸,更不可弄虚作假[7]200。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正式建立,主要开展对海外华侨的宣传和联络工作,争取到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国际援助,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10月中宣部指出:宣传部门是党在政治上、理论上和思想上领导战斗的机关[3]507。同时,对各级宣传组织机构的工作范围及任务、组织设置、干部队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密切上下级关系,建立完整的宣传工作系统。为此,中共中央于1943年专门成立党的宣传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王稼祥、博古(即秦邦宪)等领导人组成,成为党的宣传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使党的宣传组织体系趋于规范化、专门化。各级宣传组织机构是统一对外宣传口径、扩大对外宣传影响力、增强宣传工作高效性的重要载体,为加强党与外界沟通、宣传党的抗战主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持续完善主流宣传媒介体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中央党报为核心,多个通讯社、广播为平台的新闻宣传体系,具有极强的政治传播目的性和使命性,成为“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

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舆论宣传媒介。抗日战争时期,党主要通过《解放日报》、《解放》周刊、《新华日报》和《共产党人》等报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海外影响力,出版了以英、法、俄文字撰写的外文宣传刊物《中国通讯》等。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成为真正发挥党报宣传作用的组织路线和基本方针。毛泽东倡导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并强调:中央同志要善于利用报纸指导工作,“要有一半的时间用在报纸上”[8],使其成为组织一切宣传工作最为尖锐的武器,让报纸真正发挥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9]。对于《解放日报》改版,中央明确规定党报要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工作要与群众紧密结合等,使其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中共中央对新闻报刊体系进行宏观调整与完善,以适应抗战的宣传需求,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形成了以增强党性、联系群众为特色的“延安模式”,成为党宣传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优良传统。为加强对革命话语的传播,1940年底成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主要宣传党关于抗日斗争的方针策略及重要社论文章,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的真实情况。1941年12月3日,新华社日语广播开始播音,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暴,展开反战宣传。1944年,新华社创建了英文广播部,直接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党的政治方针及抗日主张。毛泽东强调:“各地应经常接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没有收音机的应不惜代价设立之。”[6]112党利用红色电波的优势,将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报新闻传递给四面八方,扩大了解放区在国内外的影响,使党对外话语传播呈现多维度,是中国共产党扭转舆论劣势的关键所在。

(三)动员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文艺宣传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艺宣传作品作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生动载体,动员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将党的方针贯彻到一切文艺宣传中去,使文艺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曾任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文稿主笔的胡乔木,长期负责文化思想和理论宣传工作。作为一名青年知识分子,他不仅负责撰写《解放日报》创刊的社论,还在其改版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宣传上要以我为主”。他先后发表《人民的报纸》《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等文章,阐释如何才能将党报办好,如何使党报成为党的“话筒”,提出独到的理论宣传主张,对党的新闻出版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更好发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广大的文艺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深入群众,利用小说、戏剧、漫画、音乐、街头诗、村头墙报等鲜活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创作出小说《荷花淀》《李有才板话》、秧歌剧《兄妹开荒》《动员起来》、歌曲《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以及木刻新年画《保卫家乡》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点燃了延安时期热火朝天的文艺创作热情,先后在解放区、国统区、敌占区开展各类政治宣传。其在丰富老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认同党的领导。这支“文化军队”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同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共呼吸。

三、寻求他塑:积极争取外部媒体力量,拓展舆论空间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对外交往,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和吸引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及国内外记者等到根据地实地采访。借助外部媒体替己发声,灵活塑造“他者”视角,不仅促进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传播,同时也是应对国民党封锁、污蔑、诽谤的关键举措。

(一)搭建连接海外华侨及党外人士的桥梁

延安时期,主动邀请爱国华侨、民主人士到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环节。1940年,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到延安考察。在延安的几天时间里,在没有限制地自由参观和对延安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走访调查后,陈嘉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对延安与重庆两地的对比,他认为“假如有更多的人像他们(共产党)那样刻苦耐劳,埋头苦干,我们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流强国”“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才是中国的希望和救星”[10]。中国共产党还利用海外华侨的地域优势,将缅甸、菲律宾、印度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运动同我国的抗日战争配合起来,建立起海外华侨与祖国大陆的命运共同体,成立了众多海外华侨的救亡组织,并利用这些抗日救亡团体在海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各抗日根据地建设情况,争取到国际社会的众多同情与援助。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一行抵达延安,毛泽东亲率周恩来、朱德等20多位党政军领导人迎接,二人在窑洞中对谈“历史周期率”,黄炎培对中国共产党从过去到现在的主张、政策敬佩至极。回到重庆后,他多次作报告讲述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各种污蔑和肆意抹黑,还客观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方针、政策和解放区的不凡成就,该书当时就刊行了十几万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中国共产党积极搭建与海外华侨及党外民主力量联系的桥梁,不仅有力地抨击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也大幅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革命形象传播的成效。

(二)借助国内外媒体的力量积极发声

通过国内外媒体立体全面式的报道真实地向外国政府和民众展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面貌,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拓对外宣传路径的重要手段。

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对中外记者到访延安高度重视、主动谋划,亲自充当宣传员,用亲和力创造“影响力”。1937年2月,《大公报》特约记者范长江到达延安进行采访,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表示欢迎并亲自接见。在延安期间,毛泽东与范长江就西安事变的真相进行了深入交谈,在范长江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中详细地道明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一经登载后立即引起爆炸式反响,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将外国记者的访问视为与国际社会交流的绝佳机会,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外国记者的招待,来延安的客人,凡要求相见的他都尽可能答应。斯诺、贝特兰、斯坦因等人回忆都提到毛泽东与他们一连谈上几小时[11]。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进入陕甘宁边区进行访问,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周恩来亲自主管这一工作,在迎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准备会议上,周恩来指出:各有关单位必须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出面接待,除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观访问外,还“要以认真坦诚的态度,明确负责地回答关于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内的问题,不可以回避敷衍”[7]200。要积极配合采访活动,主动提供新闻素材。外媒记者通过亲身体验、随时随地记录,发表了大量肯定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和著作,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红色中国报道浪潮。他们通过真实详尽、立体丰富的报道重塑了世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印象,解开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种疑惑,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外部媒体力量,通过构建“他者”视角的宣传路径,将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实现了在国际舆论场的破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论

延安时期,在极端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舆论环境下,中国共产党英明决策,积极开拓多样化对外宣传路径,从对外宣传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了科学的统筹规划与统一领导,亦为新时代新征程破除西方话语霸权、在国际舆论场上赢得主动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地开拓视野,灵活借鉴延安时期对外宣传实践的成功经验,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健全国际宣传体系,优化国际宣传战略,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以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4.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李文.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40.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年谱(1937—1945):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431.

[9]解放日报.本报创刊一千期[N].解放日报,1944-02-16(1).

[10]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抗日华侨与延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81.

[11]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1卷[M].宋久,柯楠,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92.

作者简介:高金玲(1991—),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单位为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对外宣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浅议品牌协同传播体系模型构建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