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应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外交政策

2024-06-23 18:15皇甫泽坤
西部学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尼赫鲁外交政策印度

摘要:独立后的印度将维护世界和平、推动非殖民化作为外交准则,并意识到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价值,发展贸易并试图强化其在印度洋的大国地位,这一理念在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得以体现。1956年10月31日爆发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是冷战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由于阿斯旺水坝事件,纳赛尔决定将运河收归国有,以便解决水坝建设的资金问题,这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了危机。印度的外交政策是支持埃及的国有化政策,和平解决,反对侵略。印度的斡旋贯穿整场危机,始终身处危机前沿并发挥调解作用。印度应对危机的态度及外交活动,既有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有维护和平的诉求。印度的做法不仅推动了危机化解,还对自身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印度;尼赫鲁;苏伊士运河危机;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K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082-05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Response to the Suez Canal Crisis

Huangfu Zek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Archiv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Abstract: After independence, India took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and promoting decolonization as its diplomatic principles, realized the value of the strategic passage of the Indian Ocean, developed trade and tried to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as a major power in the Indian Ocean. This concept was reflected in the settlement of the Suez Canal crisis. The Suez Canal crisis, which broke out on October 31, 1956,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vents of the Cold War period. As a result of the Aswan Dam incident, Nasser decided to nationalize the cana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m, which caused the dissatisfaction of Britain and France, and used it as an excuse to provoke the crisis. Indias foreign policy is to support Egypts policy of nationalization, peaceful settlement and oppose aggression. Indias mediation run through the whole crisis, and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risis to play a mediation role. Indias attitude towards the crisis and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have been based on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 interests as well as demands to maintain peace. Indias approach has not only helped defuse the crisis, but also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itself.

Keywords: India; Nehru; the Suez Canal crisis; foreign policy

苏伊士运河危机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英法入侵失败宣告了殖民主义的破产,而埃及捍卫主权则鼓舞了新兴独立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行为,这无疑是二战后对殖民主义的又一次打击。作为非殖民化推动者的印度,在此次危机中的决策动机与演进值得进一步深究。目前,学界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反应和决策上相关研究Mahmood, Khalid, “Britain and the Suez Crisis,” Pakistan Horizon, no. 2 (1962) : 111-128;罗会钧:《美国与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印度在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却往往被忽视,或被轻描淡写,少有全面的阐述。学界有关印度的研究则多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印度对危机的态度和危机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相关研究Mohan Jitendra, “India, Pakistan, Suez and The Commonw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no. 3 (1960) : 185-199;Grolleau, Magali, “India and the Suez Crisis,” Guerres mondiales et conflits contemporains, no. 3 (2011) : 73-92;Anita Inder Singh, The Limits of British Influence: SouthAsia and tkeAnglo-American Relationship 1947-56(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3)。,而印度在危机中的反应及其影响则被忽略。因此,本文试图围绕印度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及其对印度的影响问题作一探讨。

一、印度的外交战略

(一)外交战略的背景及其目标

印度独立时世界已经陷入冷战,美苏冷战将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加剧了地区阵营间的冲突和对立。一时间国际局势极为紧张,各地区“冷战”与“热战”层出不穷。同时,印巴分治给印度带来了创伤,双方独立后在领土、宗教、水源等问题上龃龉不断。此外,印度由于农业落后,导致大规模饥荒,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此时的印度内外交困,国内外矛盾很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因此,对印度而言当务之急是巩固主权和独立。

作为印度总理兼外交设计师的尼赫鲁,为避免被卷入两大阵营的冲突,进而影响国家的主权和独立,选择在冷战中保持与美苏的距离。同时,积极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支持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和霸权主义。1954年,尼赫鲁首次提出了“不结盟”一词。随后,推动以反殖反霸为基础的“不结盟运动”,正式成为尼赫鲁政府的外交战略。因此,推动非殖民化维持内外和平并增强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成为尼赫鲁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

(二)印度洋对印度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无论是外部侵略还是科学技术都经由印度洋进入亚洲,印度洋通道是印度与外界联系的主要路径。诚如印度学者、外交官潘尼迦所言,“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印度。”[1]独立后,印度试图将印度洋处于自身的控制下,以满足战略安全及经济发展需要。尼赫鲁认为在印度洋地区,印度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在那个将要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地位在经济上和战略上是有重要性的[2]。印度洋对独立后的印度政治经济影响巨大。

苏伊士运河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印度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它使本不相连的地中海与红海得以通航,缩短了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海距离,对印度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影响。综上,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发酵,对当时印度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成为印度推行印度洋战略和“不结盟”运动的重要议题。

二、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起因与发酵

(一)危机的起因

早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前,印埃两国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两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3]。尼赫鲁政府认为埃及是促进地区安全的合作伙伴,但纳赛尔政府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目标的对外活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满。1955年,美国宣称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武器,即在此后被称为臭名昭著的纳赛尔“武器交易”中,中东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共产党渗透的证据[4]。英国方面则认为,“如果作为回答也把以色列武装起来,我们就会完全失去对阿拉伯国家的控制;如果我们拒绝武装以色列,又可能会迫使以色列人不得不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5]。

因此,美英法决定在阿斯旺水坝问题上向埃及发难。该水坝始建于1952年,单凭埃及的财政难以支撑,此时英美提出愿意提供援助。1955年12月,英美向初期工程提供了约7 000万美元的贷款。同时在美国授意下,世界银行也承诺给予2亿美元的贷款。但随着局势变化,1956年7月英美借口埃及与苏联接近,单方面撤回了资金,世界银行旋即废除了贷款协定。但埃及并未屈服,7月26日埃及宣布要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并用运河所带来的收入弥补阿斯旺水坝建设资金的不足。笔者认为表面上,国有化是对一些国家和世界银行在水坝融资问题上的回应,但实际上国有化体现了埃及的权力,苏伊士运河问题关乎埃及对整个国家的主权。

(二)危机的发酵

运河国有化意味着埃及政府将掌控苏伊士运河公司,而英国41%的股份和法国52%的股份将会被收回。此举引起了英法的不满,两国政府对埃及进行了谴责。英国内阁认为形势十分严峻,并表达了强烈的愤怒,首相艾登强调,绝不能任由纳赛尔行动。法国政府则表示严重关切,并把它比作当年希特勒对莱茵兰的占领[6]4-8。但英法的恐吓并未使埃及放弃运河国有化,因此,列强转向召开苏伊士会议向埃及施压。7月29日,英法美在伦敦召开三方会议,讨论苏伊士运河问题,最终决定于8月16日举办伦敦苏伊士运河会议。

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上,美英法要求建立苏伊士运河国际管理局,但遭到会议外埃及政府的反对。随着该方案的失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成立“苏伊士运河使用者协会”,但也无疾而终。英法眼看“国际共管”无法实行,为了维护殖民利益不惜亲自下场。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怂恿下对埃及发动战争。随后英法借口保护运河区入侵埃及,举世震惊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了。

对印度而言,苏伊士运河危机关乎国家利益。一方面,危机如果导致运河阻塞,那么印度的工业建设将难以进行,因为生产所需的石油,需要经过苏伊士运河才能运达国内。另一方面,危机将对印度的贸易产生影响。艾森豪威尔称,“他(尼赫鲁)对运河的依赖不仅是石油,有600万吨印度进口货物刚通过了运河。”[6]173印度70%的进口和60%的出口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行的,如果运河关闭,对印度而言每年的进口成本将增加2—3亿卢比[7],这无疑会加重印度的经济负担。

三、印度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反应和对策

(一)支持埃及的国有化政策

埃及宣布运河国有化后,印度表示支持纳赛尔政府。印度提议不要使用武力解决危机,尼赫鲁称,“如果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战争,我们一定会被它的高温炙烤,并受其不同方式影响。另外,这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友好国家,我们不应该回避或视而不见。”[8]551956年8月8日,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宣称,“运河本身就在埃及境内,是埃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埃及的主权是不可动摇的。虽然,突然宣布运河国有化及其实现方式,可能导致了暴力反应,但根据埃及法律,运河国有化是埃及政府的权力。我们十分重视和尊重埃及的主权和尊严,以及我们同埃及的友好关系。”[9]

此外,尼赫鲁认为政府必须对当前局势做出决定。因为印度不是局外人,她是这条水路的主要使用者[9]。苏伊士运河对印度贸易的影响,是尼赫鲁政府强调运河国际性、开放性的重要因素。尼赫鲁称,“真正的问题是确保苏伊士运河继续作为一条开放的国际航道,最好通过和平达成协议,而不是通过威胁和胁迫来确保这一点。”[10]326

(二)艰难的尝试:为和平解决提供方案

为彰显会议的权威并向埃及施压,英国首相艾登邀请尼赫鲁参加伦敦苏伊士运河会议。艾登希望印度支持“国际共管”原则,纳赛尔则想要尼赫鲁理解埃及的立场,此时印度更像是矛盾的调和者。随后,印度派出以国防部部长、外交家梅农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尽管尼赫鲁认为,伦敦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解决方案,因为埃及不会出席[10]341。但印度参会的目的是防止错误和危险的蔓延,并为进一步和平协商创造条件。

1956年8月16日伦敦会议召开,包括印度在内的24个国家参加。会上,梅农提出了调和矛盾的方案:(1)承认埃及主权;(2)明确运河是埃及的一部分也是国际水道;(3)履行1888年公约中的航行自由;(4)公平的收费原则;(5)保障运河用户利益。随后印度正式提议,由埃及在地域代表性和利益基础上成立一个协商机构,协助埃及管理运河。这一方案的实质是,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外国势力只能协商,除埃及之外,其他国家没有发言权。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强调,印度的计划不可能使英法满意,对英法而言,苏伊士运河已然构成了生命线[6]326。虽然印度的方案得到了苏联支持,但由于美英法的反对,最终并未通过。杜勒斯提出的“国际共管”方案则得到了十八国的支持。对此,梅农向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朗特里表示,十八国方案是错误的。他说:“朗特里先生,如果这个方案实行,就会导致一场圣战。”[6]256印度方案被否定后,苏联依旧支持印度关于苏伊士运河的建议,但印度方面却有其他顾虑,梅农为防止这个问题成为东西争端,拒绝与苏联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以表达共同立场的诉求。

由于伦敦会议上未能达成一致,于是支持“国际共管”的十八个国家,决定选举5名成员组成委员会,并由委员会派遣代表团与埃及谈判。1956年9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孟席斯率代表团在开罗与埃及展开谈判。此时,尼赫鲁政府依旧坚持和平解决危机的立场。尼赫鲁致信艾森豪威尔表示:“如果孟席斯代表团的观点,与埃及的立场相左,那我们就应当寻找其他和平解决的途径,避免挫折或冲突的发生。”[8]390同时,尼赫鲁积极与埃及方面接触。纳赛尔称:“印度处在一个理想的位置,既能说服西方列强接受谈判,又能确保有一个公正的谈判机构。”[8]394可就在印度为争取和平四处奔走之际,英法的侵略使和平愿景灰飞烟灭了。

(三)危机的爆发:反对侵略

面对英法入侵,尼赫鲁政府强调英法行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是对联合国宪章和原则的亵渎,在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极易引起大规模的战争。为维持苏伊士运河的正常运营,从而保障印度的进出口贸易,同时防止危机引发两大阵营的热战,进而影响印度的国家安全,印度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1956年11月4日,在印度驻联合国代表阿瑟·拉尔的推动下,联合国批准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地区停火的一项决议,要求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向大会报告12小时内英法以的停火情况[11]。同时,会议还通过了加拿大代表皮尔逊要求建立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计划。此前,印度事实上的外交部长梅农认为,皮尔逊不是中立的调解人,而是西方联盟的忠实成员,实际上是“北约的化身”。他说皮尔逊“有他的局限性,无论发生什么他都逃不出美国的控制。”在梅农看来,这种个人限制也适用于国家。因此,他判断“加拿大没办法在联合国发挥作用”[12]。尼赫鲁政府表明,印度反对这一方案。但维和方案通过后,印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尼赫鲁在给梅农的电报中称,“我们原则上同意参加国际部队,但这要根据你在电报第四段中提到的各种保留意见而定。”[8]438权衡利弊后,11月15日印度派遣了维和部队。之后,印度一度在该地区拥有第二大规模的维和部队[13]。印度维和部队对防止危机扩大和最终政治解决危机创造了条件,在帮助当地恢复秩序、医疗救援等相关任务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尼赫鲁所述,印度维和人员为自己赢得了名誉[14]。

四、印度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一)推动危机化解

印度在危机中的斡旋,对缓和局势与最终停战做出了贡献,也为印度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尊重。尼赫鲁强调,如果伦敦会议通过了印度的提议,那么大概率会阻止危机的升级。但西方各国的强硬态度,使充当谈判桥梁的印度十分沮丧,因为无法调和双方的矛盾。危机期间,印度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议,在不破坏埃及主权的情况下,缓解西方对运河运营效果的担忧。但这些提议从未被通过,因为对于西方而言使运河国际化才是主要目的,埃及的主权问题从未被考虑。

英法以入侵埃及后,和平解决危机不再可行。因此,印度转向寻求停战的可能。在此期间,尼赫鲁积极与美苏以及联合国展开接触,并最终决定加入维和部队以阻止危机扩大。最终英法以的入侵以失败告终,埃及的领土和主权得以维护。对印度而言,无论是协商提议还是阻止侵略,印度始终在危机的前沿提出自己的方案和建议。因此,印度对危机解决以及维护和平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塑造正面国际形象

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是印度继印度支那战争和朝鲜战争后外交战略的又一次成功。印度对英法以侵略行径的谴责,使其在亚非拉国家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印度反对殖民主义以及维护亚非拉国家正当利益的态度,拉近了它与第三世界各国的距离,尼赫鲁获得了高于印度国力的国际形象,一时间印度成为反殖反霸的代言人。

印度应对危机的态度既有反殖反霸的外交理念,又有自身利益的考量。尼赫鲁政府认为,如果危机演变为世界大战,印度很可能会被卷入其中,进而丧失主权和独立地位。因此,当危机愈演愈烈时,印度才会积极斡旋以防危机演变为世界大战。此外,印度洋在印度的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说印度一直试图将印度洋变为“印度的内湖”,不断在国内政策与外交中强调印度洋的安全和印度对印度洋“大国的责任”。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危机走向将直接关系印度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尼赫鲁政府在危机中奔走斡旋、努力维护和平的积极作为,为印度树立了“印度洋大国”的国际形象。

(三)促进国内问题解决

印度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决策对国内经济、政治大选以及穆斯林问题产生了影响。其一,危机的爆发阻断了印度重要的航道,但随着危机的解决,使得印度的进出口贸易得以顺利进行。其二,尼赫鲁政府在危机中的斡旋,为其赢得国内支持者的选票,从而使尼赫鲁在1957年再次当选总理。其三,印度在危机中支持埃及主权的做法,增进了国内穆斯林群体对印度的感情,进而缓和了国内的宗教矛盾。因此,苏伊士运河危机对印度来说不仅是一个反殖民主义的问题,更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中确保自身利益,塑造正面国际形象的问题。

五、结语

印度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扮演了调解者的角色,尼赫鲁政府试图缓和危机,并提出解决方案,但西方强硬的态度却让和平解决无法实现。战争爆发后,印度谴责英法的殖民主义行径,并加入维护部队以防止危机扩大。因此,印度的外交活动促进了危机的解决。印度的斡旋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名誉,树立了“印度洋大国”的形象,同时促进了国内问题的解决。印度在危机中的外交活动,是尼赫鲁政府外交战略的成功实践,使其坚定了推行“不结盟运动”的外交政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迎来了高潮,进而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股以反霸反殖、不结盟为特征的潮流,这对缓和冷战氛围,促进国际间的和平往来起到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社,1956:81.

[2]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M].德隆,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712.

[3]孙士海,江亦丽.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333.

[4]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3[M].樊迪,静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07.

[5]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4:乘风破浪[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0.

[6]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 Suez Crisis, July 26-December 31,1956, Volume XVI[M].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0.

[7]ZORAWAR DAULET SINGH.Indias Role During the 1956 Suez Crisis: Between Peacemaking and Postcolonial Solidarity[J].India Review,2018(5):456-475.

[8]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Second Series, Volumes 35[M].New Delhi:Jawaharlal Nehru Memorial Fund,2001.

[9]Statement Re: Suez Canal Issue[DB/OL].

https://eparlib.nic.in/bitstream/123456789/995110/1/pms_01_XIII_08-08-1956.pdf#search=suez.

[10]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Second Series, Volumes 34[M].New Delhi:Jawaharlal Nehru Memorial Fund,2001.

[11]DIANE B KUNZ.The Economic Diplomacy of the Suez Crisis[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129.

[12]ANTONY ANDERSON.The Diplomat: Lester Pearson and the Suez Crisis[M].Fredericton:Goose Lane Editions,2018:479.

[13]NABARUN ROY.A Study of Deviant State Behavior: Indian Foreign Policy, 1947-62[D].Ottawa:Carleton University,2012.

[14]SWAPNA KONA NAYUDU.Nehrus India & the Suez Canal Crisis of 1956[DB/OL].

https://casi.sas.upenn.edu/iit/swapnakonanayudu2016.

作者简介:皇甫泽坤(2000—),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单位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尼赫鲁外交政策印度
今日印度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印度式拆迁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