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4-06-21 11:40石玉秋
新楚文化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实践路径

【摘要】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粤港澳大湾区族群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具有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传承岭南非遗文化有利于唤醒强化大湾区民众的身份认同。佛山铜凿剪纸是最具岭南地域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铜凿剪纸承载着佛山本地民众的民俗记忆、特有的剪纸工艺、辉煌发展史以及粤港澳与海外华人的粤剧情怀和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主题与符号。传承佛山铜凿剪纸非遗文化具有延续广府文脉,唤醒强化广府民众的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就是构建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的生存空间文化认同,即是传承空间文化认同、生产空间文化认同和表演空间文化认同。

【关键词】岭南非遗;铜凿剪纸;文化认同;传承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16-05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校级科研重大专项课题《人文湾区建设视域下的佛山铜凿剪纸传承与创新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KY2021Z03)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遗定义为“能够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遗产。由民间发展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族群世世代代相承的社会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规则、技能、习俗、意象、情感、信仰等,是不确定的社会记忆内容,这部分内容作为心灵体验的集体记忆具有“鲜活性”。通过“鲜活记忆”能够体现某种文化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灵体验和情感认同的凝集过程,能够被族群认同。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交汇,加上历史原因,长久以来港澳青年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严重缺失。

“寻求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项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凝聚社区族群的精神功能,而且还具有发展国家文化认同的作用。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脉。粤港澳山水相连、同文同祖,同属岭南文化圈。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圈。岭南有粤剧、醒狮、广东剪纸等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活记忆”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聚着粤港澳民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是连接大湾区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族群向心力,有利于唤醒强化大湾区民众的身份认同。

属于岭南文化圈的广府文化也被称作“粤文化”,是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文化。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湾区核心文化软实力资源,也是大湾区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地处大湾区腹地的佛山自古就有粤剧、武术、粤菜之乡的美誉,是广府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家学者提出:研究粤港澳文化认同应该在粤港澳大湾区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民间文艺与民间信俗中选取个案,并进行扎根研究。2006年佛山剪纸作为广东剪纸的一个类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剪纸主要有四大类,即铜写剪纸、铜衬剪纸、铜刻剪纸、铜凿剪纸。其中的铜凿剪纸是佛山剪纸中最富岭南地域特色的品种,其以“金碧辉煌”的特色成为“南派剪纸”的代表。传承佛山铜凿剪纸非遗文化,对筑牢大湾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塑造人文湾区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的社会价值

(一)佛山铜凿剪纸承载着佛山本地民众的民俗记忆

佛山铜凿剪纸具有浓厚的广府文化基因与民俗信仰价值,曾经是佛山几代人的精神记忆。关于佛山铜凿剪纸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不过,学界普遍认为佛山铜凿剪纸源于宋,脱胎于佛山祭祀品“金华”。佛山民艺研究者认为:“佛山金华业在宋元间业已成行,而金华的主要工艺是铜凿料。”[2]

据《佛山史话》记载:“佛山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它在宋代时已经广为流传,到明代已很盛行。明清两代,佛山的塔坡街盛产金华。金华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品。它是用铜箔,有剪刻、凿珠、写色、装饰而成。”

佛山民间流传“有铜箔就已经有金华”之说。“佛山金华是佛山一种很古老的民间工艺品,也是最为普遍的民俗用品,多用于迎神祭祀、婚嫁喜庆等活动……铜凿剪纸的全部工序就是金华制作工序中的一道凿花工序,金华的凿花工序制作流程中分离出来就形成了铜凿剪纸这种独特的制作门类。”[3]

又据《佛山市志》记载:“佛山金属制箔业主要产品有金箔、银箔、锡箔、铜箔(统称四箔)和金花、绉金花(用铜箔表上纸,故名)等,是佛山著名的土特产品,销往国内……东南亚和日本、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已有500年历史。宋元间,此业已成行。”[3]说明宋元年间,“金属四箔”在佛山已经形成了行业,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佛山铜凿剪纸最基本的材料是铜箔。大约在南宋末期铜箔出现在佛山,而随着铜箔的出现,再经过时间的发酵,佛山铜凿剪纸技艺最终在明代形成[4]。

研究史料表明佛山铜凿剪纸脱胎于佛山祭祀品“金花”。金华使用的材料就是铜箔,而铜箔工艺起源于元以前,由此可以推断:佛山铜凿剪纸起源于宋,形成于元,兴盛于明清。

明清时期,用铜箔制作的“金华”是佛山家庭节庆必备的祭祀品。节庆时的佛山家家户户的香案、灶台等重要器皿上都少不了高档祭祀品“铜凿金华”。由于以铜箔为材料凿制的剪纸作品有金光闪闪、华丽高贵的特点,佛山剪纸手工艺者不断追求作品的审美价值,逐渐创作出种类繁多的用于生活、商业、广告的装饰品。具有艺术价值的铜凿剪纸逐渐开始用于佛山人的节庆嫁娶、商业广告、建筑装饰、礼品包装等,铜凿金华也从祭祀品逐渐发展成为佛山民间工艺品。春节期间,人们用剪纸作品贴春联、贴年画,纳福祈祥、禳灾驱邪是佛山人节庆必有的习俗。新年除夕,为了迎接新年,图吉利、讨吉祥,佛山人把具有祈福寓意的门笺、金华、通花等贴在门窗上。在一年一度的佛山秋色节上,佛山人用色彩艳丽、生动活泼、金光璀璨的铜凿剪纸图案装饰彩灯,增加佛山节日的喜庆气氛。

清朝时期,广州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出口贸易港口。为了迎合南洋华人乃至西方人的审美趣味,由佛山制造从广州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均标注为“广货”,如布匹、蜡烛、礼盒、丝绸等“广货”商品的商标、包装和装饰材料基本上都是铜凿剪纸饰品。众所周知,佛山也是烟花爆竹的生产地,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烟花爆竹也是用铜凿剪纸制作商标和外包装。艳丽夺目、金光闪闪的铜凿剪纸外包装显示商品的华贵,加上吉祥如意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深受海外华侨的喜爱。“佛山市博物馆近年来收藏的30多张精美的清末民初佛山铜凿剪纸就是美国友人捐赠的”[5],它们都是清代由佛山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包装使用的铜凿剪纸招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山剪纸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创新。特别是在题材、用途及表现形式上对佛山传统民间剪纸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剪纸中的迷信色彩予以摒弃,对优良传统给予继承和发扬”[2]。

在1974年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会上,佛山剪纸在展销会上,曾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佛山铜凿剪纸更是受到外商的青睐,收到了17万海外华人订单。“1979年的金箔剪纸《小鸟天堂》屏风,在香港举办的广东省特种手工艺展销会上以超出5600港元的高价售出,成为当年我国售价最高的剪纸作品。”[6]

20世纪90年代,佛山铜凿剪纸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和艺术品中,如节庆婚嫁、家居陈设、建筑装饰、环境美化、礼品包装等。

直到20世纪90年代,铜凿剪纸不仅为佛山创造了令人惊喜的经济利润,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

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铜凿剪纸被看作佛山地区的民间艺术符号,其承载着佛山民众的乡情,曾经极大地满足了佛山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民俗信仰、商业经济、审美需求,体现了佛山人以及旅居海外华人对铜凿剪纸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高度认同。

(二)佛山铜凿剪纸承载着佛山独有的剪纸技艺

铜凿剪纸是佛山最为独特的民间剪纸艺术,在国内乃至世界都独一无二的。其独特性表现在“以箔代纸、以凿代笔、以敲代画”。铜凿剪纸使用的材料不是一般意义的“纸”,而是产自佛山本地的“铜箔”;剪纸技法不是用剪刀“剪”,而是用“凿刀”在“铜箔”上“凿”。具体技法是用类似圆珠笔状的小凿刀,辅以木槌敲击,在薄如蝉翼的铜箔上轻轻敲凿出小圆点,把小圆点连成线条形成的各种图案,然后再用“刻刀”把多余的地方镂空,最后在轮廓线间涂以油彩或粉彩,这样的剪纸被称为“铜凿剪纸”。

铜凿剪纸为佛山所独有,其独特的材料、独特的工艺、金碧辉煌的色彩,使之成为“南派剪纸”的特色品种,是国内乃至世界剪纸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三)佛山铜凿剪纸承载着佛山古镇的辉煌发展史

佛山铜凿剪纸的产生、发展、兴旺与佛山古镇发达的金属铸造业和手工业息息相关。

1.佛山发达的铸造业与手工业为铜凿剪纸提供了优质的铜箔材料。明清时期,佛山的铜铁铅锡金等锻造行业已达到门类齐全、制造精良的程度。金属铸造业已成为佛山的支柱产业,是佛山古镇繁荣的经济基础。铸铁业和铸铜业是佛山的特色产业。从一些文献记载和竹枝词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当时佛山铸铁业的繁荣场景:“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①“春风走马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颇爱塔坡留胜地,卖花翁对卖茶翁。”②

“打铁炉过接打铜”是当时佛山古镇的一大景象。佛山“铸造一字铜,清代约有20余家,且成行城市,建有会馆在古洞直街”[7]。佛山铸造业带动了佛山手工业体系上百类金属加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佛山金属制箔业的发展。“铜箔业,最薄的称绉铜,厚的称铜箔,用一字铜打成,为佛山小手工业的特产,与金、银、锡箔,驰名于中外……当时打造铜箔店、馆,多集中与弼头金基大街一带及莺岗新安街附近生生街、生源街内。其中陈胜合大商号内,常有十余工人打造绉铜(箔)。”[7]

如今佛山禅城区的福禄路和公正路一带曾是佛山历史上“金属四箔”手工艺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商业街。

“元末明初的佛山剪纸成行成市,店铺主要集中在福禄路、公正路、福贤路等一带,其中泰昌、昌发、茂源等店铺较为出名,我的祖辈就是经营‘泰昌号。当时的泰昌号剪纸和木板年画远近驰名,畅销外地。”[8]

佛山发达的铜箔业为铜凿剪纸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优质材料。铜凿剪纸使用的材料是“铜箔”,具体说是佛山产的“青铜箔”。“青铜箔”是用铸造好的“一字铜”打造而成的。“一字铜”在佛山能工巧匠手里,经过千锤百炼,最后被打造成薄如蝉翼的“铜箔”。大约一斤的“一字铜”在工匠手里可以打成400张30cm×20cm的铜箔。佛山剪纸大师将20至30片铜箔叠为一钉,一次可以凿出20至30张不等的铜箔剪纸作品。据说有大师一次凿出64张的记录,算是佛山传统手工剪纸的批量生产。用产自佛山的天然铜箔材料凿出的剪纸作品,不仅色泽金光闪闪,而且柔韧性、延展性好,不易氧化,艺术价值保持长久不衰。

2.佛山发达的铸造业与手工业为铜凿剪纸提供了精密的制作工具。不仅把“一字铜”打成薄如蝉翼的“铜箔”需要高超的手工技艺,佛山铜凿剪纸所使用的工具也都为小巧而精良的铁制产品,同样需要高超的手工技术。铜凿剪纸的主要工具有:珠刀、刻刀、砧板、木槌等。特别是凿刀和刻刀是由佛山专门的手工艺师傅制作而成,其在国内乃至世界剪纸界都是独有的。凿刀也被称作珠刀,珠刀的种类规格约有50种,珠刀上的珠粒数有1粒至15粒不等。凿制一张铜凿剪纸可能会用到10—20种珠刀,甚至更多。刻刀主要是用于多余地方的镂空。砧板和木槌均为木质材料。凿制好的铜凿剪纸上色使用的颜料是不透明的天然矿物颜料,同样产自佛山。

佛山古镇发达的铸造业和手工业为铜凿剪纸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独一无二的铜凿剪纸承载着佛山古镇辉煌的发展史。

(四)佛山铜凿剪纸曾承载着粤港澳与海外华人的粤剧情怀

粤剧经过数百年的兼收并蓄,流行于粤港澳台等地,并随着粤港澳台侨胞的脚步走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传统戏剧。佛山也是粤剧的发源地与发展地。粤剧曾是佛山铜凿剪纸重要的创作题材,也是佛山铜凿剪纸在海外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粤剧的诞生与佛山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居天下四大古镇之一的佛山以其发达的工商业,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迁入。人口剧增、经济发达、商贸繁忙,带动了佛山娱乐业、演艺业、餐饮业的繁荣。当时佛山祭祀酬神功戏与行业师傅诞辰和谢师礼盛行,粤剧便在佛山这片土地上孕育诞生了,并在得到蓬勃发展。当时为了满足剧院舞台之外人们对粤剧的喜爱需求,佛山铜凿剪纸开始出现大量表现粤剧题材的作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细细品味粤剧的重要载体。

在佛山戏剧类剪纸中,最能体现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粤剧舞台场景的当属铜凿剪纸。因此,在粤剧剪纸作品中,铜凿剪纸不仅占有很大比重,而且绝大多数作品达到了历史最高创作水平与艺术境界。因为独具特色的佛山铜凿剪纸利用平面造型能充分地表现粤剧中的典型人物、情节场景、华丽服饰与舞台设计,因而表现粤剧题材的铜凿剪纸不仅在国内市场,甚至在海外市场都大受欢迎。粤剧不仅丰富了佛山铜凿剪纸的创作题材,还扩大了其影响力。以粤剧为题材的佛山铜凿剪纸,因在海外华人中具有广泛影响而趋于旺盛。如《岳母刺字》《牛郎织女》《天姬送子》《后羿射日》《三国演义》《六国大封相》等都是在当时有影响的佛山铜凿剪纸作品。

佛山剪纸艺人运用粤剧故事进行剪纸创作也赢得了无数喜爱看粤剧的人们,将大批粤剧爱好者直接转化为了戏剧剪纸的爱好者……许多海外华裔人士把粤剧作为寻根问祖的乡音[9]。

以粤剧为题材的佛山铜凿剪纸在粤港澳和海外传播,不仅扩大了佛山铜凿剪纸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传播粤剧的渠道之一。因此,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有利于共建人文湾区的精神文化,唤醒华人的文化认同,赓续岭南文化之精髓。

(五)佛山铜凿剪纸承载着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主题与符号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佛山铜凿剪纸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主题与符号。

佛山铜凿剪纸在长期历史变迁中由最初的祭祀品逐渐发展为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不仅仅是祭祀辟邪祈福,还有表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其表现主题归纳概括起来主要有:喜庆祈福、福禄寿喜、富贵平安、红色革命、时代精神、壮美山河等。佛山铜凿剪纸创作题材更是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地方文化特色,如:吉祥如意、福禄寿、花草鸟虫、瓜果作物、神仙俗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教化等题材的铜凿剪纸深受人们喜欢。如:《孔雀开屏》《狮子滚绣球》《观音送子》《牛郎织女》《后羿射日》《桃园结义》《三国研究》《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华山救母》等。富有岭南特色的祈福驱邪、敬神拜神的民俗信仰题材的铜凿剪纸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佛山剪纸市场的畅销品,这类题材的铜凿剪纸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吉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佛山铜凿剪纸的色彩大胆而热烈,大红大绿的绚丽色彩符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吉祥寓意的追求。传承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就是扎根中华民族的文化主题与符号,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对维护国家稳定、民族统一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二、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

非遗文化的认同必须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承环境,保持自身的文化活力和活态传承的特性,这就要求非遗要通过选择、融化、整合、重组,构建非遗文化的新体系和新价值,解决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10]。

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就是构建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的生存空间文化认同,即:传承空间文化认同、生产空间文化认同和表演空间文化认同。

(一)构建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空间的文化认同

非遗传承空间是指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空间,即培养社区民众的非遗文化认同。非遗传承是依赖人而存在的活态传承,传承人是非遗技艺的承载者,是核心力量。

1.佛山剪纸非遗传承人自身首先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知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指传承人要担负起培养“德艺双馨”后备人才;文化自知是指传承人要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熟知佛山铜凿剪纸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审美意义、商贸价值;文化自信是指传承人要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自豪感,发挥传承人在社会民众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为此,传承人充分利用自己工作坊或艺术馆平台,打造佛山中小学生铜凿剪纸研学基地,让佛山中小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铜凿剪纸非遗艺术魅力和历史脉络,培养佛山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承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实践让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在大湾区文化认同中发挥作用?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如何通过创新实践以保持佛山铜凿剪纸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旅游、文创、数字、商业、科技等等,融入现代新的消费观和审美观,创造佛山铜凿剪纸的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佛山铜凿剪纸文旅产业,满足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非遗+多重融合模式是促进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可持续发展,树立非遗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

3.佛山剪纸非遗传承人还应树立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和大岭南非遗文化格局,积极担负起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责任、使命与义务;带头开展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创新实践活动,为促进大湾区民族文化融合贡献力量。

(二)构建佛山铜凿剪纸非遗生产空间的文化认同

非遗生产空间是指非遗作品的生产空间,是消费者的非遗文化认同空间,也是为非遗技艺持有者带来经济利润,为消费者带来物质与精神享受的空间。传统的佛山铜凿剪纸曾因满足了佛山人的祭祀、商贸、审美需求而趋于兴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缺乏时代创新的佛山铜凿剪纸渐渐淡出了消费市场,不再是人们的艺术选择。因而,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如何在新时代重新换发生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非遗+”是新时代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保护的新模式。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融入大湾区文化旅游产业是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鉴于大湾区文旅融合的发展需要,以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融入时尚元素与岭南文化元素,研发设计铜凿剪纸文创产品,打造“铜凿剪纸+旅游、粤剧、教育、公益、建筑、民俗”等系列旅游文创产品。同时,发挥佛山铜凿剪纸金碧辉煌、高端大气的特点,将佛山铜凿剪纸文创产品应用到城市地标建筑、酒店、商业、娱乐、景区等大型场所的文化标识。比如,广州花园酒店大堂的大型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和佛山皇冠度假酒店大堂的大型壁画《佛山八景》就是佛山铜凿剪纸文创作品的典范。广州花园酒店大堂的大型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是由佛山三个剪纸艺人共同设计,壁画是在设计的纸稿240×60厘米的基础上放大,用黑色大理石手工雕刻而成,最后在黑色大理石壁画上贴上金箔。壁画的画面设计化繁为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花虫鸟木,栩栩如生。长24米,高6米,极具视觉张力的铜凿剪纸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把广州花园酒店大堂装饰得高端大气、气势磅礴、金碧辉煌。

佛山铜凿剪纸还可以设计成各自小巧时尚的手机壳、礼品包装、商品LOGO、女士发卡等深受大众喜欢的商品饰物。例如,1973年,佛山剪纸艺人郭守仁研发创作的铜衬剪纸《小蝴蝶》叶脉剪纸书签,1976-1978年间被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大量订购,作为航空公司赠送乘客的纪念礼品,深受国内和海外乘客的喜好。

2.“线上+线下”是新媒体时代佛山铜凿剪非遗传承保护的新途径。新媒体时代,利用“线上+线下”共享平台创新佛山铜凿剪纸作品销售新途径。非遗文化传播的直播带货模式深受青年人喜欢。新媒体为非遗文化传播营造了更大、更快、更高效的传播生态链,销售佛山铜凿剪纸文创产品,将佛山铜凿剪纸艺术带进大众视野,捕获更多的海内外“粉丝”,让佛山铜凿剪纸非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构建佛山铜凿剪纸非遗展示空间的文化认同

展示空间是指非遗对外开展宣传、交流、推广活动的空间,是指社会公众的非遗文化认同。国家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无疑是激发非遗传承人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但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竟是极少数人,发展社区非遗文化认同,仅仅依赖少数非遗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区的非遗文化认同是要有众多民众参与的认同。

如果说身份认同倾向于调动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意识,那么文化认同是考虑如何调动社区民众的整体积极性;如果说身份认同倾向于传承和保守,那么文化认同则倾向于创新和发展[10]。

目前具有市级以上的佛山剪纸非遗传承人仅有1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其余10人均为市级传承人。如果佛山铜凿剪纸非遗文化认同仅仅依赖这12位传承人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铜凿非遗文化认同必须发动佛山民众积极参与传承保护活动。佛山剪纸传承人充分利用技艺传承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岭南非遗交流活动。在政校企行多方协作下,不仅让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还要走进大湾区、走出国门,提高佛山铜凿剪纸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影响力。

1.积极参与粤港澳三地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粤港澳三地政府与民间社团共同努力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岭南非遗交流活动。佛山铜凿剪纸非遗项目积极参加粤港澳岭南非遗文化交流合作,诸如学术研讨、成果出版、拍摄视频、作品演展等。例如在2016年11月,由香港佛山社团总会和佛山海外利益会联合举办了佛山非遗交流会,当时设了20多个佛山非遗展位,佛山铜凿剪纸作品受到港澳同胞的特别关注;同年同月,佛山铜凿剪纸作为佛山非遗其中的一个项目走进香港、澳门展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粤港澳岭南非遗文化交流,进一步激发粤港澳民众文化归属感,强化大湾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2.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让佛山铜凿剪纸非遗“活”起来,创新铜凿剪纸非遗传承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给游客创造“真实”的铜凿剪纸制作体验模式,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认识佛山铜凿剪纸,把独一无二的佛山铜凿剪纸打造成佛山的一张城市名片。

三、结语

岭南非遗凝聚着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具有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传承岭南非遗文化有利于唤醒强化大湾区民众的身份认同。佛山铜凿剪纸是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构建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生存空间的文化认同,创新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模式,将佛山铜凿剪纸非遗传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中,使之成为汇入大湾区文化认同大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在唤醒强化大湾区非遗文化认同的实践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注释:

①张心泰:《粤游小识·卷4》,转引关宏《佛山铜凿剪纸》,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第82页。

②陈昌平:《汾江竹枝词》,载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艺文志》,转引关宏《佛山铜凿剪纸》,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第83页。

参考文献:

[1]蒋明智.“非遗”保护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21(03):1.

[2]林明体.佛山秋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54-55.

[3]颜明霞.试论佛山剪纸的起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26-131.

[4]刘鹏飞.铜凿剪纸需要“复活”吗?[N].广州日报,2018-4-27.

[5]梁根祥.佛山剪纸[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20.

[6]关宏.佛山铜凿剪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79.

[7]区瑞之.佛山的铸铜和铜加工[M]//佛山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广州:南方出版传媒,2018:51.

[8]梁达光.佛山剪纸[J].大众文艺(理论),2009(20):221.

[9]颜明霞,颜春龙.浅析粤剧传播对广东佛山剪纸的影响[J].装饰,2010(02):110-112.

[10]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J].文化遗产,2022(02):19-26.

作者简介:

石玉秋(1965-),女,汉族,山东郓城人,教育管理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创意学院中文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